文 章

一本书看尽巍巍唐古拉的万年前世今生

赵书彬 高玉洁  2025年10月29日 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著名的山脉数不胜数。这里聚焦的主角是——唐古拉山脉。

海拔上,唐古拉山脉没有喜马拉雅的绝对高度;名气上,唐古拉山脉不像冈仁波齐、念青唐古拉那样神佛齐聚;景观上,唐古拉山脉没有南迦巴瓦那样挺拔秀美……

是的,唐古拉山脉并不以“颜值”、高度、神圣知名于世,那么,唐古拉山脉有何特别之处?又有何重要之处?

近日,《唐古拉——青藏高原中央山脉的历史文化扫描》正式上架。该书由西藏日报高级记者赵书彬、高玉洁撰写,是一部深入探索唐古拉山脉及其周边地区历史文化的著作。在这本书中,我们或许能找到答案。

唐古拉的心是盲人的目,沉淀了世间最丰富的色彩与感情,却只能呈现最黯淡的表白。

比如此刻,失眠又早醒的凌晨,点开安多交警对唐古拉山口的 24 小时直播画面,只见一片昏黑的山口与标语牌,依稀能看到山头微雪,一辆辆大货车轰隆隆驶过。隔着手机屏幕,隔着 553 公里的距离,唐古拉以其固有的沉重形象,碾压着破碎的梦境。

我们想念的唐古拉,不是这样的唐古拉。

但人们固有印象中的唐古拉,大概就是这样的唐古拉!

正如同诸多媒体同仁对唐古拉的描述:平均海拔 5500—6000 米,年均气温零下 1 摄氏度,最低气温零下 40 多摄氏度,年均 7 级以上大风天数达 200 余天。海拔 5231 米的 109 国道唐古拉山口几乎常年积雪,若赶上历史罕见的大暴雪,积雪厚度会达 1.5 米,最困难时滞留车辆 600 余辆、1300 余人……正因如此,安多交警的直播间始终很有人气,过往的货车司机更是忠实“粉丝”。

现在如此,过去更惨。几千年来,在对唐古拉艰苦的穿越中,人们对这里的一贯印象是:风雪无常的恶劣之地,难以逾越的荒芜之地,强盗出没的凶险之地,兵家覆败的饮恨之地,尸骨遗路的死亡之地,凶神恶煞的盘踞之地。

唐古拉真有这么可怕?

一言以蔽之,“自然环境极其恶劣”八个字劝退了人们对唐古拉的好奇与向往。“恶名在外”的唐古拉用粗野遮蔽了爱,用苍白黯淡的面纱遮住了浑金璞玉的真心。

唐古拉山脉下奔跑的藏野驴

于是,几千年来,各色人群匆匆来去,除了偶尔留下尸骸血迹、零星故事,以及征服“世界屋脊”、创造世界纪录的壮举,极少有人对这条山脉本身进行探寻与研究。也就是近些年,由于长江正源被认定在唐古拉山脉的冰川,人们才稍稍关注了唐古拉的冰川水系和河流湖泊。

至于唐古拉山脉形成于何时、有何地理意义,唐古拉有多少山脉、山口、山峰,曾有哪些人群穿行,发生过哪些故事,围绕唐古拉有多少考古遗迹,跨唐古拉山区域的牧民如何生存繁衍至今不绝,如今的唐古拉该如何定义自己的时代坐标?

这些问题几乎没有人问,更无人回答。

车辆和人流时刻都在穿越唐古拉,但唐古拉依然孤独。

人来人往的唐古拉,成了“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的背景板,人们只想快速穿行、避而远之。

于是,伴随一代代人、一群群人的视而不见,唐古拉也只能黯淡地化身为一个残酷恶劣又无趣乏味的符号。

因为各种机缘巧合,作为本书的两位作者,我们先后与唐古拉结缘。赵书彬是唐古拉的研究者、踏访者、解读者。十多年来,他不光读万卷书查资料,更行万里路实地考察,一次次找寻,从西向东梳理、踏勘出 30 多个唐古拉山脉通山口;唐古拉附近的墓葬遗址、石器遗址,有不少都是他在实地考察中首次发现……这在藏北很不容易,对知音稀少的唐古拉来说更是珍贵。高玉洁,2022—2023 年在安多挂职,从第一次去唐古拉一带起就迷上了她。后来一次次去唐古拉南北,虽多次遇险,但总得庇佑,以至到了现在,总觉得自己的身心有一部分封印在了唐古拉。

高原风光

唐古拉或许注意到了我们轻叩山门的真诚,从而创造了冥冥之中的某种机缘。

在那曲市和安多县主要领导的支持下,我们作为主创参与了安多唐古拉陈列馆的筹建,试图让青藏线上一直匆匆来往的行人能为唐古拉作短暂停留,仔细看看这条看似熟悉实则陌生的大山脉。他们会发现,唐古拉拥有天时、地利与人和,千万年来包容而温情,既是屏障又是通道,既可怕又可爱,凛冽的外表下藏着万千风姿……

《唐古拉——青藏高原中央山脉的历史文化扫描》

作者 赵书彬  高玉洁

出版日期 2025.10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索唐古拉山脉及其周边地区历史文化的著作,从唐古拉山脉的形成、变迁入手,不仅展现了唐古拉山脉壮丽的自然风光,还探讨了这一地区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人文历史。作为青藏高原的中央山脉,唐古拉在地理上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长江、澜沧江等重要河流的发源地,也是连接西藏与内地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书中以详实的历史资料、生动的文化故事和大量精美的图片,向读者介绍了从远古至今,唐古拉所扮演的角色及对生活于其周边的人的影响。作者特别关注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讲述了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智慧。此外,本书还呼吁人们重视保护这片神奇的土地。

作者简介

赵书彬:锡伯族,西藏日报高级记者,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专注于藏北古道地理研究和历史文献收集整理,著有《藏北古道》《藏北牧业社会变迁达村和宗村牧民权利享有的人类学考察 》《新中国西藏政策解析》《藏北游历文献辑注》《嘉黎驿道文献辑注》等。

高玉洁:西藏日报高级记者,享受国务特殊津贴专家,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曾获第十二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2022—2023年在那曲市安多县挂职县委副书记,著有《藏北一年》等。

作者:赵书彬 高玉洁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