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杨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开辟新天地

杨耕  2025年10月28日 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我注意到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是以当代世界的新变化和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为现实基础的,是以马克思的实践观点为理论基础的,并力图以实践范畴为起点范畴和建构原则,以实现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统一、融为一体为方向的。

这样,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就为重建符合马克思哲学的本质特征和本真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开辟了新的天和地。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研究:历史演变与基本问题》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历史演变及其基本问题的考察和思考。全书分为“上卷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历史演变”和“下卷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本问题”两个部分。

“上卷”重新审视了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形成与特征,并明确指出这一体系的根本缺陷就在于,以一种脱离了人的活动和社会历史的“抽象的物质”为起点范畴,从而演绎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二分结构”的体系;重新审视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形成与特征,着重分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反思与重建,并提出这一重建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力图以“实践”为起点范畴和建构原则,以实现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体化”;重新审视了东欧、苏联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反思与重建,并明确指出《哲学导论》的出版,标志着苏联式的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形成,同时,标志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二分结构”体系在苏联的终结。

“下卷”从理论主题、本体论、历史观、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论等多维视角阐述了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本问题,阐述了本体论的“实践转向”、辩证法的“实践转向”、本体论批判的辩证法、认识论中的实践反思法等观点,并提出马克思哲学实现了哲学理论主题的根本转换,即从“世界何以可能”转向“人类解放何以可能”,马克思哲学的理论特征就是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高度统一,是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统一;马克思哲学所造成的哲学变革,就是从本体论的层面发动和展开的,从根本上说,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就是实践本体论;马克思哲学中的“物”是“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社会的物”,“存在”是在实践活动中生成、具有社会关系内涵的社会存在;提出马克思哲学不是追求“终极存在”“原初物质”的“形而上学”,相反,“拒斥形而上学”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原则,马克思哲学是关于“人类解放何以可能”的新唯物主义哲学,应以“实践”为基础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实现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体化”。

需要向读者说明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研究:历史演变与基本问题》的“第二章《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第三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第四章《辩证唯物主义概论》《历史唯物主义概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以及“第五章东欧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反思与重建”“第六章苏联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反思与重构”的部分内容,是直接从相关文本中选编的,力图以“事实”支撑“第一章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形成与特征”所提出的论点;“第八章《社会学大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第九章《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第十章《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第十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第十三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第十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也是直接从相关文本中选编的,力图以“事实”支撑“第七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在中国的形成与确立”所提出的论点。

之所以采用这种体例或叙述方式,是为了“面向事实本身”,以逻辑引导,用事实说话,从而让“材料的生命”观念地反映出来。

“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这点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旦观念地反映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好象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研究(历史演变与基本问题第2版上下)》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杨耕 编
出版时间:2025年04月

作者简介

杨耕,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获哲学学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哲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副会长。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哲学)组长。

先后在《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报刊上发表论文260余篇,代表作为《重新理解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及其革命性变革》《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历史沉思》《再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和理论结构》。

先后出版学术著作20部,代表作为《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危机中的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重建中的反思:重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并以英文、德文、俄罗斯文分别在英国、美国、德国、俄罗斯出版。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国出版政府奖等多类国家级奖项8项。

内容简介

本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历史演变及其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考察和学术思考。“上卷”重新审视了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形成与特征;研究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在中国的形成与确立,着重分析了中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反思与重构;重新审视了西方、东欧、苏联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反思与重建。“下卷”从理论主题和理论特征、本体论、历史观、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论等多维视角阐述了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本问题。


作者:杨耕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