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张雷:真正理解“编创深度结合”的深意——《驼峰天使》编辑手记

张雷  2025年10月27日 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2024年初的一个清晨,张秋林社长突然微信发来一个短视频,接着就是一条长语音,以他特有的澎湃激情告诉我,这个驼峰航线上的医护人员故事非常感人,我们可以策划一本书以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要我赶快寻找合适的作者,选择恰当的角度进行切入。

《驼峰天使》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三环出版社
作者:赖韵如 著
出版时间:2025年10月

我反复观看了这个只有四十多秒的短视频,画面上一位美国老兵向一位轮椅上的中国老太太单膝下跪表示感激,满头白发的老太太清癯面庞流露出纯真灿烂笑容,宛若天使一般。我想这位在残酷战争中守护生命、抚慰心灵的女性,确实应该得到恰如其分的书写再现,于是想物色一名女作家,以女性视角切入,以女性的独特感性和心理经验去体察入微,让这个人物栩栩如生地“活”起来。

我立刻想到了鲁迅文学院的同学赖韵如。她来自江西赣南,散文写得非常鲜活灵动,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土地与人性的深刻理解。尽管她从未涉足主题出版,更未尝试过长篇小说,但她文字中独特的女性气息和对生活细节的抓取力,让我确信她就是最合适的人选。此外,我也了解到她曾经和一位前辈合作出版过故事集,具备在历史真实基础上虚构写作的能力。

然而,一位新手编辑说服社里接受一位“新手”作者,让她承担如此重大的主题出版项目,确实并非易事。我准备了详尽的论证材料:从她散文作品中摘录一些精彩片段,分析她文字中的叙事潜力;整理她对历史题材的独特理解,展现她处理复杂主题的能力等等。经过多次论证和力荐,社里终于同意给这位有潜力的新人一个机会。

创作过程远比所想象的艰难。韵如最初对驾驭如此宏大的历史题材心存畏惧,我们开始了漫长而深入的探讨:一起阅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代表作、口述史文学作品《战争中没有女性》,以全然新鲜的女性视角审视战争对人的异化,以及如何生活化地书写战争年代;为她提供大量关于驼峰航线的历史资料、二战时期的医护档案、民国时期的社会风貌记录;当小说写到主人公安吉的初恋时,我将齐邦媛的《巨流河》提供给作者进行参考,反复讨论如何让这段民国时期的感情既符合历史情境,又能打动当代读者;当写到女主角与美国飞虎队队员相恋,我们决定避开俗套的舞会邂逅,而是设计在战地医院的特殊环境中,让情感在生死考验中自然萌发——心有创伤的美国飞行员本杰明不是在找乐子的舞厅里遇见他的中国护士,而是在战友的病房遇见一位因为失去过挚爱之人,因此而“懂得”眼前的温柔天使,两人在照顾一个战争孤儿的相处中日渐生情……

最艰难的考验发生在创作中期。由于原型人物家属的不配合,我们不得不放弃已经完成的大部分书稿,重新构思叙事角度。那段日子,编辑团队为了是否中止项目天天开会,作者韵如几乎崩溃。我作为双方的联系人,既要贯彻落实社里的决策,又要安抚好作者的情绪,同时不管是“决战到底”还是合约退稿,我都要做好善后处理。我记得好几次和韵如的电话,一直持续到了次日凌晨。同样作为一位作者,我深深共情作者所经历的一切打击。作为编辑,那一刻我深知自己不仅要当作品的把关人,更要做作者的精神支柱。

最后,在秋林社长破釜沉舟的魄力下,我们还是决心把这个项目做下去,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重写之旅。那段时间基本上每周通两次长途电话,从人物塑造到情节推进,逐章讨论;编辑小组每半个月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分析修改方向。在攻坚时候,为了赶进度,我直接拎着行李在七月的酷热中,赶到韵如所在的城市,面对面改稿到凌晨;一起梳理新发现的史料,重新设计人物关系,将原本聚焦个别人物的叙事,拓展为更能体现历史复杂性的群像描写。

当韵如前往云南昆明实地采风时,我们的联系更加紧密。她每有新的发现和感悟,都会第一时间与我分享。从昆明抗战纪念馆的展品细节,到当地历史学者和老人口述的历史片段,我们在这些鲜活的素材中不断捕捉灵感的火花。她在档案里发现南洋机工里女扮男装“花木兰”的资料,我在与其他作者交流中找到出身中医世家的女护士方寿纯的报道……后来这些细节都成为小说中感人至深的情节。

一次出版,两度创作。《驼峰天使》的问世,是一个“推倒重来”、为追求历史真实而重建的故事。这意味着以李一意老师为首的编辑团队,要在超常规出版中付出超常规的心血。华传通、付晓聪等“零零后”年轻编辑全程参与,与作者并肩完成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文字跋涉,每一次书稿的重大修改,都不仅仅是内容的更新,而是编校、排版、质检乃至书号申领等全流程的重新启动。他们用双倍的汗水,呵护了一部作品的诞生。

该书的出版自始至终得到了海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振明、海南省出版发行集团董事长吴斌、海南出版社总编辑袁保华的大力支持,将该书列入海南省2025年年度出版的重点选题,在资金安排、人力投入、营销资源上予以了充分保障。

在作者的坚韧创作下,这部历经磨难的著作终于如期面世。看到样书的那一刻,韵如说这像是面对着她“十月怀胎的孩子”。而我在一旁分享着作者的喜悦,同样也为之深深地欣慰。

9月28日,《驼峰天使》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中国作协原副主席高洪波,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原副主席海飞,《文艺报》副总编李朝全,《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阅文探照灯主编张英,中国和平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林云等来自文学、评论和出版界专家对《驼峰天使》赞不绝口,当大家谈到此书是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众多出版物中唯一一部聚焦飞虎队驼峰航线有关内容的读物时,充满感佩,都认为其出版意义重大。

《驼峰天使》的编辑过程,让我真正理解了“编创深度结合”的深意。编辑不是被动的等待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不是冷眼的评判者,而是温暖的同行者。我们与作者共同经历创作的阵痛,分享突破的喜悦,在无数个深夜里为一个词语的精准、一段情节的合理而反复推敲。这种亲密无间的合作,让编辑工作超越了单纯的职业范畴,成为一种生命的交融。这本书教会我的,远不止如何做书,更是如何以一个出版人的身份,与作者、与文字、与历史进行一场真诚而深刻的对话。在这个快速消费的时代,能够沉下心来陪伴一本书的诞生,或许是作为编辑最幸福的使命吧。


作者:张雷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