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专家推荐|阿甲:抵达美丽人生还得去几百万座城市?——读原创图画书新作《去过一百万座城市的恐龙》有感

2025年10月24日 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读到愚一的图画书新作《去过一百万座城市的恐龙》(王祖民、王莺绘,以下简称“《恐龙》”),让我忍不住联想起她的处女作《去过一百万座城市的猫》(弯弯绘,以下简称“《猫》”);反复读着“去过一百万座城市……”的句子,又不禁联想起年轻时特别着迷的一首歌的歌词:“一个人要走过多少条路,才能被称作一个男人?一只鸽子要飞过多少片海,才能在沙滩上安眠?……”是的,那首歌由一连串的提问组成,而答案呢?——《答案在风中飘》!

我记得,愚一在六年前初版的那本《猫》中留下了一个开放的结尾,另一只年轻美丽的猫又踏上了与老猫相似的旅程,而这一次小猫会听取老猫的忠告、避开“迷失自我”的老路吗?如今的《恐龙》,幸存的最后一只恐龙踏上了去往一百万座城市的旅程,而且“很巧”,第一座城市就是全是猫的猫城,很自然引出了“一只有阅历的猫”。猫自告奋勇,带着这只格格不入的恐龙,开始了新的探险。上一次是猫的独行之旅,这一次猫引领着恐龙,然后队伍里滚雪球似的加入了大雁、章鱼、企鹅、骆驼、袋鼠、河马、乌龟……探险队的成员颇为多元,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里游的,沙漠里的、冰川上的、河海中的,样样齐全。他们这一次,在更大的世界中,又看到了什么?最终,是否找到了自我?

在一次访谈中,愚一坦言自己的创作往往是先从一个“问题”出发,触发思考,作为推进创作的原动力。比如那本《猫》,那是一个关乎“自我”的问题,一个“有关‘自我追寻、迷失与再追寻’的故事”,那只去参加选美大赛的猫显然认为自己很美,但走过一百万座城市之后,他连参加选美大赛的资格都放弃了!故事的结尾回到了循环的起点,最初的问题并没有现成的答案,另一只猫还得继续追寻。在《恐龙》中,恐龙一开始同样非常自信,在猫城“刚想展示他的本领”,便遭遇了猫们一连串追问的打击。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本领?到底怎样才能在这个世界生存下来? ——看起来是一个新问题,但仔细想想,仍然是关乎“自我”的问题。

从写作技巧和叙事风格来看,《恐龙》延续了愚一作品中常见的重复性叙事模式。从《猫》到《恐龙》,本身就是重复与延续;去到一座又一座城市,也是不断重复的旅程,所谓“一百万”,无非极言多矣,类似《活了100万次的猫》的夸张数字;而在每座城市中,动物们的追问方式和内容,比如,大雁的问题 ——“你们会列队吗?”“会筑巢吗?”“有强健的翅膀吗?”;章鱼的问题 ——“你们会变色吗?”“会喷射墨汁吗?”“有八只灵巧的手吗?”……也都是在重复。而重复中又有叠加,数量和种类的叠加,类似《小房子变大房子》《打瞌睡的房子》《晴朗的一天》中不断增强效果的叠加,直到最后,达到促成“顿悟”的高潮。

那么,随着新动物的不断加入,《恐龙》提出的问题还是单独的个体如何自我追寻吗?显然,当探寻的队伍越来越庞大时,这种追问已经超越了个体。随着“越来越多的动物走过越来越多的城……”,“越来越少的城容得下这越来越多的动物……”,这喻示着传统社会结构中单一、排他的社群模式的不可持续。原来,真正的问题是:在一个充满多元个体的世界里,我们如何平衡从众与保持独特,并实现真正的包容与共存?要回应这一问题,需要超越个体选择的范畴,重新思考构建人类社会的底层逻辑,让所有(至少大多数)社会成员形成某种共识,以对抗现实中因“成见”而产生的排斥与不解。

跨越六年不懈的创作探索旅程,看来愚一在尝试提供更多元的问题思考维度。在《猫》的结尾,始于“自我追寻”的猫,为了迎合不同城市的标准,不断展示、适应,最终脚磨出茧子、嗓子沙哑、皮毛粗糙,逐渐失去了自我原有的特质 ——如此带有悲剧色彩的个体挣扎,引发读者的叹惋与反思。而在《恐龙》中,恐龙与新加盟的多位感觉“格格不入”的伙伴,走过一百万座城市却都没有因迎合而“变质”,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与接纳带来了更强大的力量,支撑着他们最终来到一座空城,一个足以接纳所有“格格不入者”的新世界。这是一种近乎乌托邦式的理想状态,更像是一种温暖而理想化的期待:如果有足够多的成员抱持这样的理解与期待,或许每一个独特的个体,都能在一个真正包容的世界里,闪耀出独一无二的光芒。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看似续集的《恐龙》,与《猫》在视觉表现上却迥然有异,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气质。两者都充满童趣,但弯弯笔下的《猫》多了几分温柔与浪漫的气质,而王祖民笔下的《恐龙》则多了几分稚拙与机智的趣味,让这个从自我追寻到群体追寻的故事更增添了几分哲思的色彩。

近几年,愚一与王祖民合作创作的作品还有《一寸光》《噔噔噔》和《闪闪》,其中,最让我惊叹的还是《一寸光》。在那个充满现代人生存寓言色彩的故事中,王祖民大胆运用了黑白线条画的技法,展开垂直翻页的版式设计,辅助叙事结构的纵深变化,通过一次关键事件(光照进地下)引发群体心理与状态的改变。而且,在那场颇具现代感的“纸上戏剧”表演中,演员们也都是猫城里的猫!《一寸光》中密密匝匝的猫、房子和车子所呈现的荒诞趣味,似乎在手头这本《恐龙》中也重演了。从视觉效果角度,从群体生存策略的寓言性角度,我觉得,《恐龙》也可以看作《一寸光》的延续。

但王祖民确实是一位敢于突破自己、不拘一格的图画书艺术家,在这本《恐龙》中,他选择了更贴合这个颇具童话色彩的故事的视觉表现手法。画面中的线条不刻意追求匀称工整,而是保持了手绘的颤动感与轻松感;色彩的饱和度适中,带有水渍与晕染的痕迹,让画面呼吸感很强。在动物造型方面多用极简的形状归纳,但经过一番夸张处理后却显得活灵活现。比如体形巨大的恐龙,脸部线条圆润、眼睛位置偏高且稍许外凸,表情始终带着憨态和温和感;而猫的鼻子和眼睛位置带有夸张的不对称感,表情在不同场景中既能传达好奇,又能传达困惑甚至自信。

当更多动物加入故事时,动物形象虽然只是几笔,但在神态与姿态上差异鲜明,即便是同一物种,也会在眼睛大小、嘴巴弧度等细节处有轻微变化。我理解,这一来是要避免机械重复,二来是凸显每个个体实质性的“与众不同”。而当各种“格格不入”的动物会聚一堂,并颇具荒诞趣味地在陆地上探险时,翘首翘尾的庞大鲸鱼、骑在恐龙背上的章鱼、爬到恐龙头顶的乌龟、装在袋鼠育儿袋中的猫和企鹅……插画中充满这些幽默的小细节,也在视觉上传递了队友们互相接纳与包容的美好信息。

呈现在整个故事推进过程中的布局与留白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画家善用动物体形差异制造纵深感 ——前景多是大型动物(恐龙、大象、河马、鲸等),中景与背景穿插中小型动物,形成自然的空间递进。多幅队伍行进场景的布局将动物排布至页面边缘,给人一种队伍“还在延伸”的错觉,暗示旅程的无限性。当故事推进到最高潮处,也是在叙事转折处时,“一百万只动物来到一座空城”, 留白面积极大,仅保留环形城墙和城楼,这种突如其来的“空”与前面铺满动物的画面对比,情绪上有戏剧性停顿,也给读者留出想象空间。翻到下一页,画面中再次挤满了动物,在喧闹的狂欢气氛中完美收官。

《去过一百万座城市的恐龙》可以说是在文图叙事上都颇有突破的一次特别的创作旅程,不仅是愚一创作母题的延伸与转化,也是与王祖民文图合奏的又一次成熟呈现,将童趣与哲思更圆润地融合。在这趟看似为孩子准备的旅程中,大人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追问和探索。正如书中所言 ——在那座理想之城里,“似乎没有谁格格不入……”!这或许是愚一和王祖民用各自的语言,共同写下的理想注脚吧。

不过,要想抵达美丽的人生,“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还要走过多少路、飞过多少海……去过几百万座城市?读者应该还会有各自不同的答案。

本文作者简介:

阿甲,童书作者、译者、研究者与推广人,中国首位艾瑞·卡尔荣誉奖“桥梁奖”得主。著有《原创图画书阅读与精品》《儿童阅读推广手册》《图画书小史》《让孩子着迷的101 本书》《童年的力量:20 世纪美国童书天才那些事儿》等,图画书《哪吒闹海》(立体书)、《捣蛋大王阿噗》《网球梦——冠军李娜的故事》《画马》《五色石》《李白求师》等。译有《图画书创作谈》《写给未来的艺术家》《亲爱的天才》《图画书为什么重要》等参考书,并译有370多种图画书。

图书简介:

《去过一百万座城市的恐龙》
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
作者:愚一 文 王祖民 王莺 图
出版时间:2025年09月

恐龙城最后的一只恐龙来到了猫城,猫给恐龙展示了她独特的本领;然后恐龙与猫一起来到了大雁的城市,大雁给他们展示了他独特的本领;……而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本领,最后各种各样的动物都生活在一起,他们虽各有独特的本领,但也能和睦相处、互相理解、相互包容。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