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在大学与大厂之间,探索自我和生命的意义——从理科梦碎到文学重生:阿痴的寻找与回归

韩蕾  2025年11月07日 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我决定从此以后看轻生存,看重存在,脱去束缚,走向那条属于我的路。”

——阿痴

《在大学与大厂之间》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阿痴 著
出版时间:2025年07月

《在大学与大厂之间》是阿痴的长篇叙事散文,由广东人民出版社于2025年7月出版。这部作品被誉为“中国版《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旨在帮助年轻人度过精神危机,探索生命的意义。书中记录了作者从17岁到25岁的成长历程与精神挣扎。她曾怀揣成为“沙漠观测站”守站员的梦想,却经历了高考失利、大学迷茫以及职场的虚无感。在命运的指引下,阿痴找到新的人生方向,她通过写作,将个人经历升华为社会经验,走上了自我觉醒之路。

近期,百道网采访了作家阿痴,这位“钢城的女儿”。让我们一同走进她“挣扎与求索”的成长故事。

阿痴

写家乡,也写母亲:一个人的庙宇

阿痴的首部长篇小说《问道江南西》创作于疫情期间,首发于豆瓣网,后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作品以她的家乡江西为背景,讲述了叶长鹰和报生在命运波折中寻找生命意义的故事。她的叙事性散文《在大学与大厂之间》及即将出版的《钢的城》同样以家乡为背景,这些作品因真实性和感染力深受读者喜爱,也因激励人心、赋予人希望而备受读者推崇。许多人喜爱阿痴书中关于家乡的部分,这与她本人感受一致。她认为,教育赋予她知识,但内心的乐观与坚韧源于快乐的童年,这与普鲁斯特所说的童年对生命体验的深远影响相似。阿痴视《追忆似水年华》为写作指南,它教会她如何让笔触贴近生活,如何将童年与成年的情感在时间轴中穿梭、融合,从而塑造出立体而真实的人物。

《在大学与大厂之间》原名《一个人的庙宇》,阿痴将人生比作一场游戏,与父母的相处是第一关——有人开局送装备,有人却一路受阻,“而我不够幸运,”阿痴说。传统的母女关系给许多现代女性带来痛苦,但过了这一关,就标志着成长与自我实现。

阿痴重新解读了《小马过河》。那条汹涌的“河”象征着成长的挑战,克服它就通关了,之后会迎来更多关卡,如友情关、爱情关等。每过一关回头看,就会发现那条河似乎消失了,因为这一人生课题已经完成,伤痛消散了,人成长了,就能淡定面对。她建议,如果有年轻朋友和父母关系紧张,就把这当作人生功课,21岁比20岁更坚韧,世界也就多一点可能性,到了22岁,又多一年的思考。这样一年一年熬过去,你会发现,你已成功渡过了那道河。

在书中,阿痴写道:“我与我的孤独并肩而行。”虽然之前有很多关于母亲的争执、同学的互动,甚至还有要不要去学校过圣诞节的纠结,但最后“我只剩下了我自己,”“阳光照着我,地上只有我的影子。”那一刻,她突然明白:庙宇已经搬进了她的身体,所有关系皆是过客,人最终会回归自己的内心。

从大学到大厂:拿回“主体性”

从高三的17岁到上班第一年的25岁,这七八年是年轻人寻找自我、建立主体性的关键时期。高三时,年轻人开始思考未来的学校和职业选择,毕业后,又面临工作方向的抉择。这一阶段,年轻人开始从父母的安排中走出,尝试自主选择,拿回“主体性”,掌握人生主动权。

2000年高考,阿痴的理科梦被现实击碎。她原本想报考天文专业,但难度太大,未能如愿。无奈之下阿痴填报了数学专业,意外被化学系录取。这对她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因为“虽然我化学学得还不错,还有保送机会,但我觉得自己不属于这里,这里也不属于我。”阿痴形容自己像一颗在星际中漂泊的小石块,许多人读大学后就找到了自己的轨道,而她却进入了错误的轨道。她形容命运不允许自己成为理科生,大学生活仿佛在虚假地活着。强烈的直觉驱使她渴望寻找新的人生方向,这个新方向,就是文学。

毕业后,阿痴进入大厂工作,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职场生涯,大厂的工作经历为她提供了很多写作素材。她在“大厂生存剧”里跑龙套,经历996,带团队讲阳光心态,把半条命折成KPI……直到31岁的一个夏天,被裁员后的阿痴拎着塑料袋从公司回来,耳朵里突然冒出一句话:“你怎么还不去写?”这不是幻听,是人生的重启信号。她说自己在大厂锻炼了很多忍耐力,如今已与命运和解。如果说当年把数学当作白月光,一直爱着,那化学则是包办婚姻,貌合神离,文学是“真命天子”,感到幸福。接受“实力够不着热爱”是阿痴的成人礼,也成为她写作的母题。写作成为阿痴剖析自我、探索内心的方式,让她更通透,她开始理解和接纳曾经讨厌的人,把他们写进小说。写作让阿痴明白世界是阴阳互补的,不是非黑即白。

写作:一种自我探索和治愈的方式

阿痴视写作如冥想与自我治愈,它促使她思考并从新角度看待事情。起初她在豆瓣创作短篇,从批判现实主义的角度描写都市里发生的琐事和普通人的生活,每个短篇都能被推荐上首页,也积累了一些朋友和粉丝。

创作《问道江南西》之前,阿痴对这些都市故事进行了反思,觉得它们还不够表达她对这个世界的感受。现实是复杂的,既有让人不舒服的阴暗面,也有善良光明的一面。她在书中塑造了光明、天使般的报生,《在大学与大厂之间》里,阿痴记录了大学的挣扎与痛苦,也写下温暖的师友。文体不同,视角不同,语言也更接地气,这让她在写作上更进一步,更贴近内心真实。

阿痴认为,非虚构作品因真实而动人,作者直书经历与思考,不加粉饰。她自己写作也力求真诚,希望读者从书中感受生命的乐观与积极,看到光明多于黑暗,从而获得勇气,坚强面对生活。她觉得当前年轻人的非虚构写作潮很好,非虚构写作门槛低,真实故事更吸引人,能让更多人记录真实经历。虽然小说在审美体验上更胜一筹,但创作难度也更高,需要基于真实生活。年轻人可以先从非虚构入手,提升写作技巧后再尝试小说创作,这是一种很好的练习和尝试。如果有同样的年轻人也曾经迷失自我,不妨像阿痴一样,试着写下自己的故事。

阿痴还提到,小说虽虚构,但基于真实案例。写作让她重新审视过去,从不同角度理解事件,展现全面的生活视角。她表示:“写作时,我会全身心回到过去,连当时学校里弥漫的味道、阳光的角度都能回忆起来。”这使她的作品充满真实感和感染力。

坚强铸就“真正的我”和“自己的路”

阿痴在写作中找到了自己的使命。

生活常常是勉强与凑合,甚至充满了痛苦与绝望,她曾陷入迷茫,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但最终选择坚持,因为“不敢去死,只能熬”。如今,作为一位有经验的中年人,在四十多岁的时候回望人生过往,仿佛能感受到命运的牵引。她指出:当你走在正确道路上,事情会进展顺利;而执着于一条看似喜欢却不适合自己的道路,那或许只是前世记忆的残留,而非今生的使命。

她通过写作来剖析自己的心路历程,回忆越多,她就越会思考:事情发生时,自己为何会那么灰心?是否可以换视角把事情写得更充分一些?

“我不能还像十八九岁时那样看待这件事,毕竟我已经走过来了。”她说。她想让年轻的读者看完后,感受到一种力量,觉得这个人扛过去了,也许自己也能扛过去,觉得再活几天、再试试看。

阿痴介绍自己目前是全职写作状态,刚完成第四个作品,一部职场故事。她受两部作品影响:卡夫卡的《美国》,写一个德国青年在美国打工的故事,很荒诞,但不是简单的吐槽;李斯佩克朵的《星辰时刻》,写一个残疾女孩在巴西首都打工的故事,二者都很有象征意义。她想将二者融合,写出这一代人的打工故事。她认为非虚构写作是直面现实,小说则是让现实长出翅膀;散文是手术刀,小说是显微镜——刀口向外,镜面朝内。她认为,只要足够诚实,虚构比纪实更真实。

然而,写作这条路并非一帆风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还是要先填饱肚子。阿痴说:“看不到希望的时候,我也想过写网文,接受更多采访,甚至是去讲脱口秀。但我始终相信,只要足够坚强,总会找到‘真正的我’和‘自己的路’,希望大家都坚强一点。”

作者:韩蕾

编辑:刘思雅

终审:舒月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