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2—15日,“当代中国历史学家评传”丛书编写会议在山东济南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河南大学、湖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重庆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淮北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温州医科大学、延安大学、聊城大学、太原师范学院、韩山师范学院、山东省委党校、四川省委党校等2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30余人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由济南出版有限责任公司(济南出版社)主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历史学家是历史研究的主体,对历史学家的研究是当代中国史学研究的基础工作。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中,涌现出一代代卓越的历史学家,他们是这一学术形态的奠基者或建设者。在文化自信与学术传承的时代背景下,系统梳理中国史学家的学术成就与思想脉络,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济南出版有限责任公司(济南出版社)策划、组织实施“当代中国历史学家评传”丛书这一重大出版项目。
本项目聚焦对当代中国史学建设有着重大贡献的历史学家,规划3至5年内出版100种,按照历史的脉络,围绕历史学家的学术人生与史学思想,系统论述中国当代史学大家的学术历程、思想创造和人格风范,全面反映中国历史学的当代发展和学术成就。
这次编写会议,明确了“当代中国历史学家评传”丛书的学术价值与市场定位,确定了丛书的体例规范、内容框架及编写标准,制定了详细的编写方案。会议强调,在书稿撰写中要突出传主独到的学术特色,把传主的学术成就置于当代学术与社会场景中多维度地分析和阐述,把传主的学术贡献放到当代学术史中衡量、评价其学术地位。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当代中国历史学家评传”丛书项目通过深度探究历史学家的学术思想与时代互动,揭示其如何以历史研究回应“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为新时代史学发展提供思想资源;通过系统梳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从居主导地位到当下以唯物史观为主导的史学多元发展态势的过程,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史学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教训,阐释当代中国史学研究的学术走向,考察当代中国史家谱系的代际更替,展现史学家的学术贡献和时代精神,这既是对百年史学传统的回望,更是对“史学致用”时代使命的呼应。
本项目不仅是对史学家个体的致敬,更是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联系实际”传统的再出发。通过钩沉史实、阐述理论、活化表达,这套丛书让历史研究者的“初心”照进现实,为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大体系”注入源头活水。
目前,本项目已成功落实40 余种图书作者人选,杨国桢、陈绍棣、李振宏、何晓明、李华瑞、臧知非、周国林、张越、江林昌、孙卫国、徐国利、王社教、李勇、黄仁国、郭震旦、陈峰、朱洪斌、张凯等深耕史学领域多年的知名专家教授正式加盟,为打造反映当代中国史学研究最高水准的精品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