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下午,围绕哲贵新书《微不足道的一切》的分享会在思南文学之家举行。活动以“尘埃之上,生活之中”为主题,青年作家王苏辛担任主持,学者、作家张新颖,诗人、批评家木叶作为嘉宾,与哲贵一同深入探讨小说的书写对象、中国式父爱的表达以及对时代困境的思考等议题,为读者朋友带来了一场深沉而恳切的文学对话。
活动现场
活动伊始,主持人王苏辛分享了阅读体会。她认为,哲贵以往作品的节奏感很强,而在这部小说中,“时间的流速慢了一些,浓度更高,蕴含了男性作家笔下不常见到的温情与体谅”,而且很多不经意的细节在后文都有回响。
这部小说是哲贵献给已逝父亲的作品,融进了深刻的生命体验。他讲述了创作历程并透露了很多构思设计。比如一家四代人的名字,丁铁山—丁小武—丁点点—季笑笑,从庞然大物到微乎其微,再到无关大小,而是表达一种态度。又如丁小武经营的生意——制作打火机限流片、眼镜中梁等细小但不可或缺的零件。这些有意为之的设定,呼应着书名。
哲贵(《微不足道的一切》作者)
张新颖对书名给予了高度评价,在他看来,小说的核心就是“说小”,那些被政治、历史等宏大叙事所忽略的微不足道的事物,恰恰是小说得以成立的关键。从个体视角看,所谓 “微不足道的一切”,实则是一个人生活的全部,而正是“一个时代里普通人的生活历史,汇聚成了几千年的民族历史”。
木叶认为《微不足道的一切》如同一部家族的情感教育史,其中角色的成长和关系的变化细腻而微妙。小说聚焦家庭小环境,两代父亲的疾病首尾呼应,“展现了人生的无常、惊心动魄,仿佛两首小诗将一首长诗容纳其中”。同时,小说也书写了经济变迁、媒体兴衰等社会巨轮前行的印记,留下了时代发展的独特缩影。
这部小说特别打动张新颖的地方就是其中的沉默,“没有这很大一部分的沉默,小说就不会有这样的浓度”。他阐释道:哲贵写了一个没有什么话的中年男人,且没有帮他把心里的话写出来,在可以“出戏”的地方“不出戏”,营造了一种巨大的张力。“在中国文学中,有强大的甚至模式化了的书写母亲的传统,《微不足道的一切》聚焦‘父亲’形象,深入挖掘父爱与父子关系,是了不起的。”
张新颖(作家、学者)
木叶也认同“父亲”在中国文学中更像是“弱势群体”,但他表示“沉默中也有巨响”。他提到,100多年前,鲁迅先生写下《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哲贵的这部小说也是在回应这个问题,细品之后,会感受到关于父亲的新的意涵。“有时候,作家是在小说中‘发明’‘创造’一个父亲,来完成某种成长。”
木叶(诗人、批评家)
探讨“父爱”是这部小说的核心,哲贵分享了自己对“父亲”这一角色的认知。他坦言,直到2006年儿子出生,“才真正意识到自己成了一名父亲,也开始理解自己的父亲,用新的视角观照身边的一切”。他在养育儿子时,没有沿用父亲养育他的模式,努力做一个“絮絮叨叨”的父亲,与儿子“没大没小”地相处,特意消弭父亲的威严感。
王苏辛感慨,“父亲可能不怎么说话,但父亲并不是没有思想”,我们从自己的一个表情可以追溯与父母的关系,沉默的父亲会在我们的头脑中活动起来。
在小说中,丁铁山老年痴呆,丁小武确诊帕金森病,疾病成为推动家庭关系转变的重要力量。两代父亲在生命失序的状态下仍努力维持体面,这种“隐忍与承担”让王苏辛深受震撼,也引发了她对文明社会的思考。
王苏辛(青年作家)
哲贵在创作时意识到老龄化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小说虽不能提供解决社会问题的具体方案,但提出了一种面对困境的态度——勇敢。哲贵认为,“因为有爱和勇敢,人类才能不断繁衍生息,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张新颖表示,每个人都无法回避老年病带来的挑战,未来可能是照护者,也可能是被照护者,在这样的现实下,探讨“生命的意义”“什么才是重要的”显得尤为迫切,而《微不足道的一切》提供了一个思考的契机。
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木叶认为“点滴的、长时间的、持续的爱护,是一种巨大的勇敢”,“一些微不足道的行动支撑着生命的大厦”。好的小说会让我们思索如何面对自己,面对他人,在困境中寻找希望。
《微不足道的一切》是哲贵给父亲的“长信”,给自己的省思录,也献给所有在生活尘埃中寻找光亮的普通人。
《微不足道的一切》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哲贵 著
出版时间:2025年05月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