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北朝时期到唐朝,我国与西域各国交往密切。当时的萨珊、粟特等国的金银器随着丝绸之路逐渐传入我国,渐渐地受到了唐人的喜爱。“唐朝时期,萨珊与中国通使29次,许多波斯人定居中国,其中也有不少金银工匠,他们将象征王权荣耀的金属工艺传入盛唐。”面对这些西域之物,独具匠心的唐人工匠充分地吸收了其制作工艺、艺术造型和装饰手法等元素,巧妙地结合了中国传统的风格特色,创造了一系列的全新产品,凤首壶就是这些作品中一件极具代表性的器物。
图1 唐三彩凤首壶
甘肃省博物馆藏
唐代的这类凤首壶(图1)既吸收和借鉴了西方的金银器造型风格,又融合了中国传统的龙凤装饰风格,更加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习惯。根据学者们的研究,唐代凤首壶的器形演进,与盛行于隋唐初期的胡瓶联系紧密。“外域文化因素,固然是研究凤首壶不可绕过的部分,但凤首壶在借鉴了胡瓶的器形之后,其造型因藉不同的使用语境而不断本土化的演进过程,可能更值得考量。”
图2 神鸟神兽纹嵌绿松石金胡瓶
美国芝加哥普利兹克家族藏
胡瓶最开始主要是作为胡人的酒器使用,后来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中,由胡人或与胡人来往紧密的汉人作为礼品向朝廷进献,逐渐成为当时上层社会流行的日用品和馈赠礼品。此后,随着唐朝制瓷工艺的成熟进步,以金银材质为主的胡瓶(图2)在中原地区开始衍生出不同器形和装饰的陶瓷胡瓶,这些瓷质胡瓶器形既有对金银器的完整仿制,也开始逐渐加入了中原汉人的审美情趣等元素。凤首壶的出现与这些中国元素息息相关,其中龙凤题材是重要的体现,胡瓶中的人首柄开始逐渐演变成了龙柄,壶口则演变出了凤首盖。凤首壶在器形上,初期一般以凤首做盖,凤尾连底,龙身做柄,壶口设于凤首处,与流结合组成壶嘴。盛唐之后的凤首壶壶盖逐渐消失,由凤首与颈部相连而成壶口。这种无盖凤首壶,主要体现在唐三彩凤首壶器形之中,三彩凤首壶壶体通常施以黄赭、蓝绿、白黑等三彩釉色,壶身两面多塑绘以凤鸟、狩猎、团窠纹、联珠纹等纹饰(图3)。
图3 唐三彩凤首壶
故宫博物院藏
图4 唐三彩胡旋舞纹凤首壶
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藏
这件唐三彩凤首壶被称为唐三彩胡旋舞纹凤首壶(图4),是我国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现收藏于陕西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这件凤首壶高约27厘米,流口置于凤首之上,凤口衔珠,颈部细长,腹部呈椭圆形,且在头部和腹部之间由一条细长弯曲的忍冬纹手柄连接,高足平底,圈足无釉呈喇叭形。在腹部外圈呈倒心形的开光,瓶身内圈两面都施有卷叶纹的装饰,在纹饰中间塑绘了曼妙的胡旋舞者,头梳双髻,手握飘荡洒脱的长巾,左臂高举,右手握于胸前,右足踏在莲花纹上,左膝侧提,整体动态呈现出一种优美的器形,充分展现了胡旋舞的律动之美,这样的舞者形象在唐朝墓葬壁画和敦煌壁画中也多次出现,可见当时西域文化对中土文化的影响力之大。
图书简介
《中国传统陶瓷器形研究》
主编:方李莉
著者:袁艺 李宁 牟晓林
责编:姚屹雯 舒逸熙 刘超
丛书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出发点,以研究陶瓷文化为主要内容,深挖陶瓷文明演变,按时间分成《新石器时期至南北朝卷》《隋唐宋元卷》和《明清卷》。以每个时期、朝代的代表器形作为切入点,进行专业性的阐述与研究,以一部“中国传统陶瓷器形艺术史”的形式向读者介绍陶瓷这一材质所制作出的器物,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政治、经济和百姓生活中所呈现的不同形式,是一套既有文化深度又通俗易懂的学术著作。
《中国传统陶瓷器形研究·新石器时代至南北朝卷》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
作者:袁艺 著 方李莉 编
出版时间:2024年01月
《中国传统陶瓷器形研究·隋唐宋元卷》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
作者:李宁 著 方李莉 编
出版时间:2024年01月
《中国传统陶瓷器形研究·明清卷》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
作者:方李莉
出版时间:2024年01月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