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渴望踏足兰亭水畔,探寻《兰亭序》曲水流觞间的文人雅韵?是否好奇钟鼎篆隶如何诉说王朝兴衰?《读碑说帖》便要带你穿越千年墨香,亲手解锁经典碑帖里藏隐的传奇密码!
《读碑说帖》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作者:诸荣会
出版时间:2025年06月
作者简介
诸荣会,作家、书法家。江苏省南京市溧水人。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编审、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委员。发表文学作品400多万字,出版散文集、长篇人物传记等30多部,代表作有《风生白下》《风景旧曾谙》《秦淮河传》《叶名琛传》《节气24帖》《国运之河》。曾获南京市文学艺术(政府)奖、金陵文学奖;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陶风图书奖;全国孙犁文学奖优秀散文奖、在场主义散文奖、冰心散文奖等。书法作品曾多次参加各级展览。在《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法报》《中国书法》《书法》等报刊发表书作、书评、书论近百件。出版书法理论专著《读碑帖》《腕下风流》等多部。2017年9月,由江苏省文联、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办,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协办的“另起一笔——诸荣会书法展”在江苏省现代美术馆举行。
本书通过诗意的笔触,故事化的叙述,层层剖开书法艺术的肌理,娓娓道来历代书法大家的笔墨故事—— 他既是 “碑帖解码人”,于钟鼎篆隶的线条里拆解王朝兴衰的暗语,在残碑断简、传世手札中打捞被时光掩埋的动人瞬间;更将半生临池的学书积淀,化作一个个鲜活可触的书法通识:从碑帖诞生的风云时代,到书家挥毫时的心潮起伏,再到传统书学绵延千年的精神脉络。
这里既有专业视角的深刻洞见,更有对传统文化的赤诚热爱,使那些藏在横竖撇捺间的家国情怀、文人理想,刹那间跃然纸上,化作可感可触的鲜活历史长卷。
现在,就让我们一同翻开这篇《琅琊・刻石》—— 在跌宕风云的笔墨间,触摸那虽历经风雨磨难,却扔穿越千年的丰碑,于一笔一划的力道里,读懂书法经典背后永不褪色的东方神韵!
琅琊·刻石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这是宋代欧阳修《醉翁亭记》的第一句,只要读过初中的中国人应该都能背出的吧!此“琅琊”即琅琊山,在今安徽省滁州市。
“耻学琅琊人,龙蟋事躬耕。”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邺中赠王大》中的句子,此“琅琊人”实为当年之部分金陵(今南京)人——今日南京城中之琅琊路附近即其当年主要聚居地,那儿今日有一所千万南京孩子心向往之的名校,校名曰“琅琊路小学”。
“人生有时若琅琊,行到峰回处,恰在路转时。”这是现代诗人的词句,此“琅琊”即琅琊峰,在今天浙江省金华市。
……
说来令人难以置信,全国以“琅琊”为地名、路名、山名、风景区名、行政区名的地方,据不完全统计,竟有数十处之多,它们分布之广,竟遍及山东、江苏、安徽、浙江、广西和四川等六省区。
为什么这么多地方都以“琅琊”为名?
安徽滁州琅琊山,是因为东晋“元帝司马睿为琅琊王时,避乱此山,因名”(《太平寰宇记》)。南京琅琊路,是因为原琅琊王司马睿渡江后,曾在此及周边建“琅琊国”“琅琊郡”等,“琅琊王”在江南传四代十王,共103年,而且自司马睿以后,有六个琅琊王在此登基称帝。浙江金华的琅琊峰,是因山下始居民为琅琊徐氏而得名。
……
所有得名原因、由头都指向同一个地方——山东胶南之琅琊(邑、县、郡、国、道……)——自春秋以来,那儿以“琅琊”为名的行政区,若以朝代计,多达50多个,有案可稽最为重要的就有一邑、四县、七郡、七国、一道等20多个。世事无论如何沧海桑田,历史无论如何白云苍狗,属于这方土地名称的“琅琊”二字一直不曾改变。
何以若此?
只因这儿有一座“琅琊台”,台上有一块刻着文字的石头——琅琊台刻石。
今藏于国家博物馆中的 琅琊刻石(原石)
尽管历史学家们对于秦始皇的历史评价至今难以统一,但是有一点应该早已成为共识,那就是:如果没有秦始皇的“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及其“车同轨,书同文”等一系列政策,中国历史或许就会是另一种进程,中华民族也会是另一种形态,甚至会不会产生中华民族也将是一个问号。而秦始皇“一统天下,威加四海”的标志之一,便是其于公元前220年至公元前210年,先后五次巡行天下,并铭刻七石以记——其七石为: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芝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和会稽刻石。然其七石,唯琅琊台刻石至今存世——就凭这一点,其石上当初到底刻了些什么内容,书写这些内容又到底用的是什么字体,这些字是否为李斯书写……事实上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作为一件实实在在的物证,见证了我们这个民族2000多年来风风雨雨的历程、断断续续的文脉和斑斑驳驳的血泪……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琅琊台刻石初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所刻内容为“始皇颂诗”;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又续刻“二世诏书”于石上。故整个刻石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字迹皆出于李斯手笔,体属小篆。今天,琅琊台刻石原石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不但石上字迹已斑驳得难以识读,而且连原石本身也碎成了大大小小多块。这足可见出其前世所遭遇劫难之深重,正如我们这个灾难深重的民族。
今日山东琅琊台景区石雕“秦始皇东巡”
从秦汉盛世辉煌中穿越而来的琅琊台刻石,遭受的第一次大劫难,也是我们民族所遭遇的第一次重大劫难,即所谓“五胡乱华”。面对汹涌而至的外族强敌,琅琊台刻石自然无能为力,但是台下的琅琊人事实上拯救了我们这个民族:永嘉初年(307年)前后,琅琊王司马睿用王导之计,出镇建邺。公元316年,晋怀帝司马炽蒙尘平阳并被杀,是以王导、王敦为首的琅琊王氏,拥司马睿称帝于建邺(今南京),以续晋之国祚,并改建邺为建康,史称东晋;东晋立国不久,又以淝水一战之胜利,不仅奠定了东晋之百年基业,而且从此江南各郡县之中,多了许多以“琅琊”为名的“侨郡”“侨县”,中华文明之正朔由此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事实上开始了南移和再续,而这一过程中,无独有偶,又以琅琊人功莫大焉!其中众所周知的代表人物,除了上面提到的王导、王敦外,还有中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又一位被以“圣”字称之的人物——“书圣”王羲之。
在王羲之时代之前,由石鼓文、秦刻石等开创的中国书法的早期形态,又与石头亲近成了一种用笔凌厉、形体方正、风格阳刚的形体——后世称之为“魏碑”或“北碑”;而在王羲之来到建邺之前,江南最流行也最权威的书法是《天发神谶碑》上那被后世称之为“妖书”的模样。如果王羲之不从琅琊来到建康,不受建康山水乃至江南山水的熏染,他最终会是个什么模样,其笔下流出的书迹最终又会是个什么模样?是“南渡”让原本该长成须髯飘拂的北方汉子模样的王羲之,“面若桃花,行止轻盈如凌波微步”“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其笔下书迹更从此如美女簪花,又如行云流水,璎珞环佩,被梁武帝萧衍赞曰:“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是江南的山水风物改变了王羲之的书风,也滋养了王羲之心灵,以至最终写下了那被后世奉为“天下行书第一”的代表作《兰亭序》,一举奠定了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书圣”地位;与此同时,以其为首的“王家书法”也与“谢家诗”一起,实现了中国文化中心的一次南移。是的,以“二王”为首的“琅琊王氏”,使得书法从此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真正的艺术自觉,并由此奠定了中国书法的最高美学原则——气韵生动,更始创了晋代书法最明显的艺术牲——“尚韵”,使后世沿着“尚法”(唐)、“尚意”(宋)、“尚态”(明)和“尚碑”(清)的路子,将中国书法艺术一直以一种“守正创新”的姿态作着传承和发展。从这一意义来说,中国书法虽然由此从“石上”转向了“纸上”,即由“碑”入“帖”,但并非对琅琊台刻石的远离和背叛,而是一种苦难中的涅槃、变化中的成长、发展中的新生。
今日琅琊台
据《史记·封禅书》载,琅琊台筑于西周初期,原为姜子牙祭季节之神四时主之所。后世国人都以琅琊台为中心,“观测星象,分划出春秋二分,夏冬两至,分时计岁”。琅琊台实际上是中国最古老的观象台。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这样描绘琅琊台:“孤立特显,出于众山上,下周二十余里,傍滨巨海。”以“琅琊”名之,表达了人们之于天时的美好期望——“琅”是良玉的意思,“琊”是类似于美玉的骨质物件。尽管“琅琊”本义即精美物之意,但以之为名的一座垒土而成的“台”,及其一块刻着文字的石头,终难经历风风雨雨的摧残。
清乾隆年间,琅琊台刻石不但表面斑驳不堪、字迹漫漶不清,而且石身出现了龟裂。眼看其即将分崩离析,没想到当地县令竟做了一件好心的坏事——他命人熔铁为箍,将刻石箍捆。只是他没有想到,铁是金属,遇雷雨天即会放电招雷。果然,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四月的一场雷阵雨中,人们只听得“轰隆”一声巨响,屹立琅琊台上2000多年的琅琊台刻石,瞬间碎成了一堆碎石……五个多月后,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琅琊台刻石(原石整体)拓片
民国十年春,时任山东省教育厅厅长王景祥,命琅琊县视学王培裕亲往琅琊台搜寻,几经周折,得一堆残石,石上可辨识文字数十个。王培裕激动万分,遂命人将这些残石精心黏合,竟得一完整碑形……是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于上海。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