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工人记录二十年真实打工生活,《在工厂梦不到工厂》新书上市

2025年09月08日 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近日,由单读与铸刻文化联合出品、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纪实作品《在工厂梦不到工厂:如此工作二十年》正式上市后引发读者关注和共鸣。本书是工人出身的作者张赛的首部非虚构作品,以第一视角记录了中国工厂的日常现实,呈现了一名普通打工人在二十年劳动生涯中的挣扎、思考与呐喊。

《在工厂梦不到工厂 如此工作二十年》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张赛 著
出版时间:2025年08月

一部由工人自书的工厂观察录

作为一部由工人自书的中国工厂观察录,《在工厂梦不到工厂》的创作源于张赛对自身打工经历的深度回溯。2003年,初中毕业的张赛离开河南老家南下,此后二十年辗转泉州、武汉等地,先后从事工人、保安、快递员、外卖员、客服等多份职业;2021年底,迫于房贷压力,他再次回到曾任职的卫生巾厂当普工,并在两年间以日记形式持续记录工厂生活。

“在机台上走神,快速记下某个词语,等上厕所的时候把词语拓展为句子。下了班,把句子连成段。把日记本上的许多段落整理连缀,是为一篇文章。”书中,张赛用碎片化写作打捞起工厂生活的细节:工厂里的工作环境,人如何操作一台机器,卫生巾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工厂的食堂、考勤制度如何,工人受伤怎么办,如何熬过漫长的夜班时光……这些来自劳动现场的第一手记录,让“工厂”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可感的生存空间。

更难得的是,张赛并未将工人塑造成千篇一律的“螺丝钉”。他通过日常观察、接触,甚至尝试发起“一个工人决定去做更多”采访计划,记录下多位工友的故事:他们的成长经历、面对的现实困难和对人生的看法,他们如何人情往来、谈情说爱、爆发冲突,如何度过工作和休息的时间……工人在他的笔下还原为一个个生动、具体、复杂的人,打破了大众对工人群体的刻板印象。

二十年“在工厂中思考”如何抵御消耗

书中不仅有对工厂生活的客观记录,更藏着张赛对“工作异化”的清醒觉知与精神抵抗。“工作能使一个人变成工具人,而我确定我做不了工具人”,二十年来,即便身处劳累、枯燥且磨损人的工作环境,他始终保持着怀疑的脑袋和敏感的心灵:他批判不合理的工厂制度,直言“好的制度是鱼的水、鸟的天、人的呼吸,不需要被感受、被强调、被赞扬”;他反思工作对人的消耗,写下“你想辞职,不是因为劳累。你想大笑,不是因为天大的喜悦。只是因为,你有了一些想法,于是,过去的生活再也重复不来”;他更追问工具性之外的人的价值——“以后,不是你在打工,只是你的肉体在打工”。

这份带着思考的“叛逆”,始终与文学相伴。张赛自小热爱读书,初中毕业后虽未继续学业,却在“社会大学”里坚持阅读与写作:每到一处打工地,他都是附近图书馆的常客,书本世界成为这位内向沉默的年轻人的“精神自留地”。中年将至,面对沉重的家庭责任,他曾纠结于文学是不该有的妄想,也自嘲“难道要活在纸上、活在走神的世界里,活成差不多先生还沾沾自喜”——但最终仍选择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日复一日的写作让生活有意思起来。他的文字,既是个人不愿被具体生活淹没、保持自我独立性的努力,也是无数打工人未能说出口的呐喊。

从“留守儿童”到“打工爸爸”

除了工厂场景,书中第三部分“工厂之外”还聚焦张赛的个人成长与家庭故事,展现工人身份之外的另重人生。作为一名曾度过“没有爸爸的童年”的留守儿童,张赛如今也成了“打工爸爸”,孩子同样面临“没有爸爸的童年”。为此,他在与孩子的通话中编创形形色色的故事,既寄托思念之情,也试图用这种方式陪伴孩子成长,让他们的童年与自己的有所不同。

上篇“没有爸爸的童年”里,他回忆原生家庭的隐痛、儿时的玩乐、乡邻与故乡的模样;下篇则记录与孩子的相处细节,字里行间满含对如何让孩子好好成长的思虑。这部分内容,让作品超越了“工厂观察”的范畴,延伸至对留守儿童群体、打工家庭亲子关系的关注,更具温度与社会意义。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