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新书推荐 | 《两岸家书》出版

2025年09月05日 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两岸家书》由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组织编写,作者从该馆征集、收藏的两岸家书以及相关文献中解读、撰写了22个故事,涉及家书近千封,从17世纪台湾明郑时期到21世纪头20年,时间跨度长达数百年。各篇故事以所解读家书的时间轴线分成五个历史阶段,即筚路蓝缕(1895年前)、春愁难遣(1895—1945年)、云程发轫(1945—1949年)、咫尺天涯(1949—1987年)和血浓于水(1987年以后),它们承载着两岸同胞的共同记忆,讲述了血浓于水的两岸故事,蕴含着亲情、爱情、乡情以及祖国情,鲜活而厚重,感人肺腑。它们记录着两岸的经济社会变迁和文化交流,不仅是“两岸一家”的有力佐证,也是推进两岸“心灵契合”“以情促融”的黏合剂。

《两岸家书》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著

沈文锋 主编

2025年9月出版

福建人民出版社

定价:78.00元

ISBN 978-7-211-09883-5

序言选读

回家:两岸家书的时光之旅

(代序·节选)

沈文锋

两岸家书记录着最纯粹真挚的情感,在特殊的时代维系了两岸情,并将这种情感传递下去。两岸家书唤起了两岸同胞的情感记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两岸同胞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对此,两岸家书是最好的佐证。重读两岸家书,感受复杂历史背景下难以阻断的深情,对促进“两岸一家亲”“以情促融”有现实的意义和帮助。

首先,两岸家书是两岸经济社会变迁和文化交流的记录。纵观两岸关系史,有缓流,也有急涌,有蜜月期,也有遇冷期。在每个大时代背景下,家书都是两岸同胞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在沟通信息、表达情感的琐碎文字中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折射出不同的时代特色,见证了两岸关系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以及由此带来的家庭结构变化。如果说英雄领袖是其所在时代的导向标,那么草根小人物的生活景况便是这个时代的真实写照。两岸家书离不开彼此牵挂的各种家事,从族业经营到子女教育,从家产分割到纠纷调解,事无巨细,都是两岸经济往来、文化传承的生动图景。两岸家书的民间性决定了它是两岸关系史最“亲民”的记录与佐证。

八卦楼与板桥林家的钱庄命运——许桂芬家书故事

其次,两岸家书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李兰凤在信中叮嘱弟弟:“农事完全要勤,唯有勤才能发展,生活才会改善。”陈臻超多次劝勉二弟陈宜祥应勤于自修、勤于学习、勤于赚钱,方能安身立命有所成。勤,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深谙“勤”之道是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生生不息的根本之一。在关注“勤”的同时,“孝”在两岸家书中也极受重视。李兰凤在信中反复交代弟弟李子和,要将父母的遗骨迁葬一处,并立一墓碑,为此她多次从台北汇来专款,只为了却心中所愿,略尽孝道。陈臻超在信中也多次提到“孝”,如“做人不忘本,只要心中有父母,心中有祖先,自然保有传统伦理观念”;“对父母的孝顺,但问自己能力”;“清明节上山扫墓事,是国人表达孝思不忘本,扫墓敬祖的仪式,不能以迷信论”等。和“勤”一样,“孝”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勤”“孝”均为儒家文化所倡,它们深植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间。从众多家书可以看出,两岸同胞拥有共同的生活记忆,同样重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与传统美德,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高度一致。这反映出两岸同胞共同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上升到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的新高度。

不变的思念——颜期英的两岸家书故事

再次,两岸家书是“两岸一家亲”的有力佐证。从清代至日本殖民统治台湾时期,两岸亲人往来的信件一直没有间断过。1949年后,台湾与祖国大陆之间无法直接通邮,信件转为经由中国香港、东南亚国家、美国等地邮局或通过侨胞辗转传递。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后,两岸的信件联系、人员往来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两岸家书的真实性是其重要的价值,记录于家书上的文字虽短,却将特殊时期下的众生百态如实地勾勒出来。

隔海230年,我们回家了——梁栢楦家书故事

在两岸家书中,可以看到耄耋老人或拖着年迈之躯,不顾身边亲人反对,毅然决然踏上故土,或抬起早已不利索的双手,颤颤巍巍地书写对故乡的思念;可以看到生活困顿的老兵,毫不放弃地争取属于自己的权益,哪怕希望十分渺茫;还可以看到面对早已重组家庭的爱人,苦苦等待后的满腔失落之情;可以看到兄弟重逢欢天喜地,亦可见交往加深后摩擦冲突等情形。这些都是现实生活最真实的写照,使得读者有深深的代入感。虽然所处年代、所处境遇不同,但是信中人物的命运牵动人心,读者与信中之人同喜、同悲,也愿共同为早日团聚统一做贡献。

只觉同胞遭苦难,敢将赤手挽狂澜——林正亨家书故事

复次,两岸家书是推进两岸“心灵契合”“以情促融”的黏合剂。随着岁月的流逝,家书中的切切深情或已随着亲人的辞世而变得模糊,而重拾家书可以唤起深埋于人们心间的情感。家书在维系两岸同胞血脉相亲、心灵契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台胞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重视、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是特殊时代背景下两岸人民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的体现,是国家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两岸同胞要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两岸同胞要交流互鉴、对话包容,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加深相互理解,增进互信认同。要秉持同胞情、同理心,以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化育后人,弘扬伟大民族精神。亲人之间,没有解不开的心结。久久为功,必定能达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大海若知——东山岛的两岸家书故事

在新时代,“台湾前途在于国家统一,台湾同胞福祉系于民族复兴”,同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不能缺少台湾同胞的参与。同舟方能共济,荣辱必定与共。通过开展两岸家书抢救性收集保护,挖掘、活化文献价值,阐释其当代意义,讲好与群众生活联系密切的两岸家庭故事,有利于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价值,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提供新思考,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