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龚万辉与《人工少女》:一个深度“i”人创作的未来式小说

作者:舒月   2025年09月16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当一场瘟疫席卷世界,城市沦为废墟,疲惫的父亲带着人工少女莉莉卡踏上逃亡之路。他们穿梭于十二个气息迥异的房间,在断壁残垣中捡拾破碎的记忆,在超现实的荒诞里触碰人性的温度。这便是马来西亚华人作家龚万辉在首部长篇小说《人工少女》中构建的独特世界。

《人工少女》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马来西亚] 龚万辉 著
出版时间:2025年07月

这部斩获第17届花踪文学奖马华文学大奖、入选《亚洲周刊》2022年“全球华人十大小说”的作品,跳出马华文学传统“蕉风椰雨”的叙事,以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为底色,将科幻外壳与魔幻内核交织,用细腻缱绻的笔触探讨记忆、创伤与文学的永恒命题。著名作家黎紫书评价其为“一个深度i人的忧伤”,在这份忧伤背后,既有作者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深切洞察,也有对抵抗遗忘的执着坚守。从创作理念到文本建构,从个人经验到集体记忆,《人工少女》既是龚万辉文学创作的一次突破,也是马华文学走向世界的有力见证。

龚万辉

创作观:虚构是说出心里话的方式

“创作不是重现现实,它必须比现实更远一点,更深一点,或者更不同一点。”在《人工少女》的创作访谈中,龚万辉这样定义自己的写作理念。对他而言,创作更像一束穿过三棱镜的光,现实的底色经过折射后,最终呈现出斑斓的色彩,这正是他在过往生活经历中从村上春树、骆以军等作家,以及达利、马格里特等超现实主义画家那里汲取的灵感精髓。

大学就读美术系的经历,让龚万辉养成了图像思考的习惯,落笔前他脑海中总会先浮现出一个完整的场景。“我习惯想象那个房间的光线、颜色、气味等等,然后把人物和故事放进去。这个过程其实有一点像玩乐高积木,先搭建一个场所,再把人物放进去。”

这种先场景后故事的创作方式,源于龚万辉对虚构的重视。在他看来,现实中许多难以直接言说的情感与创伤,唯有通过虚构才能得以表达。“小说最看重的就是虚构的部分,散文可能更看重真实。对我来说,虚构是说出心里话的一种方式。”

在《人工少女》的故事中,父亲带着莉莉卡在废墟中寻找记忆的设定,正是龚万辉创作观的具象体现,父亲害怕遗忘的焦虑,本质上也是龚万辉对遗忘的担忧。“人类很早以前就学会说故事,当你渴望被理解但又无可诉说时,就会用故事来表达。创作就是抵抗遗忘,我一直在想有什么东西是不想让它就这么溜走、想把它留下来的,然后用什么方式留下来。”

谈及创作影响,龚万辉表示当代文坛许多作家对自己有启发意义,比如村上春树,“大学时代到现在都非常喜欢他,喜欢他小说里那些不太现实、有点超现实的部分。”台北求学期间接触到的骆以军、袁哲生等台湾作家,以及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共同塑造了龚万辉的写作视角。这些影响并非简单模仿,而是在个人生活的经验中慢慢提炼出自己的创作风格,这种风格在《人工少女》中尤为明显,小说既有村上春树式的疏离与细腻,又有魔幻现实主义的荒诞与隐喻,形成了属于龚万辉的独特风格。

对于“i人”身份标签,龚万辉坦然接受。他表示自己是INFP人格,性格确实偏内向,而小说中弥漫的“深度i人的忧伤”,正是他对内心脆弱部分的直视。“如果你很直视自己的内心,会发现某些部分非常隐蔽或封闭,这可能是现代人的普遍状态。这些不能被分享或倾诉的情绪,会内化成退缩或沉默,而创作者要做的就是从这些未被说明的部分挖掘故事。”这种内向的敏感,让龚万辉更善于捕捉人性的细微之处,也让《人工少女》的情感表达更具穿透力,那些藏在记忆深处的创伤、恐惧与渴望,在他的笔下变得可感可知,引发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文本建构:十二个房间里的记忆迷宫

为什么会对房间如此着迷?“因为房间是现代生活的最小单位,是内心的堡垒,也是内心的形状。”龚万辉在采访中坦言。

《人工少女》选择十二个房间作为叙事载体并非偶然,在龚万辉眼中,房间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记忆与情感的容器。“它会变得乱七八糟,或者非常干净整洁,都是自己内心的呈现。在城市里打开窗户看到别人的房间,那种紧密又疏离的感觉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

不过,十二个房间的设定并非创作之初就清晰成型。龚万辉回忆:“一开始只是想写各种各样的场所,可能是房间、试衣间、百货公司,并没有明确的数量和次序,有时候是写完了再来调整排序。”这种随兴而写的创作过程,让文本呈现出“跳房子”式的阅读体验,读者可以随意翻开一个房间的故事,在碎片化的叙事中感受到内在的情感连结。但与此同时,这也弱化了故事的连贯性,有读者曾在阅读后向龚万辉提出“房子间故事关联较弱”的感受,对此他回应:“全书打开任意一个房间阅读都可以,跳着读也无妨,只要最后能感受到我想表达的印象或情感就够了。”

在众多房间场景中,旅馆房间是龚万辉最钟爱的之一。

“旅馆的房间是没有记忆的房间,每天打扫时阿姨会把它变回原样,你留下的痕迹都会消失,然后又有新的痕迹来填上。”小说中,一个小男孩在旅馆角落偷偷涂鸦的情节,也暗含了他的创作理念,在一个不断被重置的地方,创作者就像那个小男孩,执着地要留下自己曾经存在过的痕迹。这种对“存在”的确认与小说中父亲试图通过莉莉卡留存记忆的行为形成呼应,无论是涂鸦还是诉说,都是人类对抗遗忘的本能选择。

除了房间的设定,小说中大量千禧年代亚文化符号的植入,也成为连接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的纽带。电子鸡、宝可梦、《模拟城市2000》等元素,既是龚万辉的童年回忆,也唤起了同代读者的共鸣。“这些是我小时候钟爱的东西,当时并不知道它们有什么意义,直到后来才慢慢发现,它们成了我们这代人的通关密语。”

龚万辉回忆自己曾在鸟岸书店与老板聊起《模拟城市2000》时,对方瞬间眼睛发亮,这种跨越地域的共同记忆是写作时没想到的惊喜。但这些文化符号并非单纯的怀旧点缀,而是与作品的末日背景形成强烈反差,当文明濒临毁灭时,这些看似无用的小玩意,反而成了人类情感与文化曾经存在过的鲜活见证。

龚万辉是马华作家,但《人工少女》中并没有传统马华文学“蕉风椰雨”的地域标签,对此他表示并非刻意避开,而是自己的成长经历离这些场景已经很远。“我出生在规划好的住宅区,后来又在大城市求学工作,只能写自己熟悉的城市经验。”这种整体去地域化的叙事,也让小说超越了马华本土的气质,具备了更普遍的世界文学特质。

主题内核:创伤、沟通与文明的救赎

“整个故事其实就是父亲把自己的记忆交给莉莉卡,因为他害怕遗忘,害怕这些东西有一天会消失。”龚万辉这样概括《人工少女》的核心线索。

在瘟疫肆虐的末日背景下,父亲的逃亡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迁徙,更是一场记忆的救赎。父亲向莉莉卡讲述自己的成长、与妻子的故事、好友的经历,那些被时代遗忘的细节与创伤都通过诉说得以留存。而莉莉卡作为人工少女没有寿命限制,因此成了“记忆的时光盒子”,这些人类文明最后留下的东西,无论宏大或微小都被她储存起来。

全书对记忆与创伤的探讨,与当下社会的隔离困境形成互文,无论主动或被动的隔离乃是现代生活的常态,这种隔离本质上是沟通的失效。《人工少女》中那些不被理解的人和被伤害的心灵,也是现代社会沟通困境的另一种缩影,通过以魔幻写现实的手法,作者让故事避免直白的说教,增强主题的深度与感染力。台湾作家骆以军曾评价龚万辉的“小说像一台失落的弹子机,熠熠发光却又积满灰尘,充满时间醚味却似乎让时间静止不动,频频回望最后你发现那耽溺、执念、沉陷的早已透明如虫翼,或粉碎如尘”,《人工少女》依旧维持了这样的气质。

《人工少女》从主角到故事设定,也是人工智能在未来超现实化的另一种体现。谈及当下AI对创作的影响,龚万辉表现得颇为理性。“AI确实能带来便利,但文学不强调功能性,写小说的人是可以选择的。你可以拥抱AI,也可以选择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他明确表示自己会坚持“笨拙”的创作方式:“AI会不会产生人类的情感还不知道,但我相信真正想表达的东西不会因为AI的出现而改变。”

这种对人文的坚守与故事中用记忆对抗遗忘的主题一脉相承,无论是创作还是记忆,核心都是“人的存在”。从十二个房间的记忆碎片到跨越地域的集体共鸣,龚万辉的《人工少女》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人类共同的恐惧与渴望。在这个容易遗忘的时代,唯有记住过去,才能走向未来。

作者:舒月

终审:石鑫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