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到汉口再见!”——抗日战争与上海工厂内迁 长篇非虚构作品《生死危城》新书分享会成功举办

2025年09月04日 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2025年9月2日下午,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际,在钟书阁书店,一场关于历史、战争与民族命运的深度对话正在展开。著名作家、学者赵柏田携其最新长篇非虚构作品《生死危城》亮相,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罗岗、评论家吴玫以及出版人曹元勇共同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危城”之旅。

《生死危城》以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前后上海民族工业大规模西迁为背景,聚焦1937年7月至11月短短四个月间的“危城”上海,描摹战火纷飞下政府官员、实业家、工厂主、普通工人的人物群像,重现了一段沉于历史缝隙中的抗战记忆。

上海是中国工业的心脏地带,上海工业的火种能不能保存下来,能不能安全转移到内地,关乎全中国的工业体系能否在战争中延续下去。成百上千的普通工人,昼夜守在轰鸣的厂房里,将笨重的机器一件件拆下、装箱、吊运,冒着炮火顺着苏州河运出上海,沿着苏州河和长江进入内地,去往湖南、汉口、重庆、延安……一场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开始了。

“最后一块拼图”:为现代中国补全工业叙事

分享伊始,曹元勇以一段深情的开场,将现场听众的思绪拉回到1937年的上海。他提到,在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际,《生死危城》的出版,恰如一次历史的回响。

作为“中国往事”系列的收官之作,赵柏田坦言,《生死危城》是他“写现代中国的最后一块拼图”。在他此前的作品如《赫德的情人》《买办的女儿》《银魂:张嘉璈和他的时代》中,他已深入晚清至民国的社会肌理,探讨海关、金融、战争等多重维度,而《生死危城》则将目光投向了被长期忽视的工业维度。赵柏田说:“上海不仅仅是‘摩登’的消费空间,它更是中国工业化的起点。”

“魔都”之外的另一面:被遗忘的工业化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罗岗从历史叙事的角度,对《生死危城》的价值进行了深刻解读。他指出,长期以来,关于上海的叙述多集中于租界的“摩登”景观——咖啡馆、电影院、和平饭店,这些构成了“上海摩登”或“魔都”的浪漫想象。然而,这种叙述遮蔽了上海作为中国工业心脏的另一面。

罗岗进一步指出,《生死危城》的价值在于,它将工业化置于民族存亡的宏大叙事中。他引用黄仁宇的观点:战争最终比拼的是国家的工业体系。国民党军队虽装备德式武器,但连一条毛毯都无法适应江南的潮湿气候,最终被士兵丢弃。这正说明,仅有装备引进远远不够,必须有完整的工业生态支撑。而1937年的工厂内迁,正是中国试图构建这一生态的关键一步。

《生死危城》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赵柏田 著
出版时间:2025年08月

文学与史学的交融:非虚构的“真切度”

评论家吴玫从文学的角度,探讨了《生死危城》的叙事力量。她赞赏赵柏田将小说化的叙事技巧与学术严谨性完美结合。“他让历史有了温度,让数据有了面孔。”她指出,好的非虚构作品不仅要“可信”,更要“动人”。

她特别赞赏书中对场景与人物心理的刻画。例如,书中对虹桥机场事件的描写,不仅还原了现场的紧张氛围,更通过细节的堆叠让读者仿佛置身于1937年的那个夜晚,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与紧迫。“他没有用宏大的口号去煽情,而是用一个个具体的人、具体的行动,去展现那个时代的悲壮与担当。”吴玫说。

她还指出,《生死危城》的叙事结构极具戏剧张力。从“魔盒打开了”到“希望”,四章的命名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命运的隐喻。而书中对“时间”的精确把控——以日为单位推进叙事——不仅增强了真实感,也营造出一种“倒计时”般的紧张氛围,让读者在阅读中不断追问:战争何时爆发?工厂能否成功内迁?文明的火种能否保存?

文学翻译家徐振亚也来到了现场,他感慨道:“赵老师抓住了非常要害的问题。内迁不仅是军事行动,更是经济、工业的战略转移,它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徐振亚还分享了家人亲历战场的感受,让在场听众真切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坚韧。

《生死危城》提醒我们,现代化不仅是高楼大厦、消费主义,更是工业根基、科技实力与民族精神的综合体现。在1937年的那个夏天,上海的工厂主们用行动诠释了“实业救国”的担当;而在今天,我们更需铭记这份精神,以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