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部多维视野解锁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担负抗战与发展“双重使命”的重磅力作——《中流砥柱:多重视野下的中共抗战》由浙江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该书由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主任张太原牵头,集结李庆刚、张珊珍、任伟、史泽源、张卫波、高中华、石瑶、齐小林等党史界专家学者共同撰写,以扎实的史料功底与深度的学术思考,展开抗战史的多维叙事。
本书突破传统军事史叙事框架,立足多元视角,兼顾宏观视野与微观史实,从游击队的战斗与生活、情报的掌握与运用、八路军的弹药支撑、组织引导下的群众情感酝酿、抗战时期的华侨工作、蒋介石日记中的中国共产党等多角度着眼。
深挖“弹药困境”破局史、解剖“社会动员”基因、重构“中流砥柱”新认知,以国内国际双重视角印证中共以抗战救国建国之路的艰苦奋斗,生动呈现抗日军民同仇敌忾、团结御侮的鲜活样貌,深刻诠释中华民族在危局中不屈不挠、逆势抗争的精神韧性,再现立体的人民战争图景,揭示14年浴火如何淬炼出引领民族复兴的核心力量。
大势力搏斗,小势力首鼠两端、中间渔利,自古如此。虽然国共对田岫山都优容至极,但二者还是有区别的。国民党重在收编,中共则明确强调“不是争取改变为我军”,而是将其变为外围军。外围军表面“白”,内里“红”,更好开展工作。中共不愿灰色力量过早反正,一是担心引来敌顽注目,遭受打击;二是保持灰色,既可避免其他杂牌军疑忌,又可通过其获得情报,一举两得。对于田岫山部,中共显然期待他明投国民党,暗通革命,而这也正符合田岫山的意图。
1943 年 7 月,田岫山与国民党谈妥,改编为国民党第三战区挺进第四纵队。与此同时,中共人员仍驻扎其部。田岫山非常清楚,国民党欲借其手消灭中共,连带用以毒攻毒的手段,将其一并消灭。因此,他表面上进攻浙东游击纵队,实际上仍与中共暗通消息,并希望浙东游击纵队帮助消灭国民党军。应该说,中共与田岫山、国民党嫡系军,都在相互博弈,企图借力打力。1943年 8月 11日,华中局明确告诫浙东指挥部:田岫山打击顽军,你们应积极配合。这样既可以加深田与国顽之间的矛盾,又可便利我争取田合作。但田系中间势力,“必须随时警惕与注意他的动态之发展”。华中局还提醒说,如果敌顽势强,我不能有效抗击,田岫山极可能变化。从后来的事实看,此担心不无道理。
浙东第二次反顽战役中,国民党军主要有田岫山的挺进第四纵队、张俊升的挺进第五纵队、贺钺芳的挺进第三纵队和罗觉元的突击纵队。田、张为一体,属杂牌军;挺进第三纵队和突击纵队是主力军。1943年11月,战斗打响前夕,田岫山把国民党军兵力部署、战斗命令一一相告。11月14日,田岫山甚至派黄源 (中共驻田部人员) 告诉谭启龙、何克希:战斗打响后,他守中立,浙东游击纵队若能迅速解决贺钺芳部,他就撤出前线阵地,甚至可以反戈一击。国民党费尽苦心收编田岫山,却不想给自己埋下定时炸弹。
杨思一
虽然田岫山不断表忠心,但中共摸不准其到底是真心还是假意。战斗打响后,杨思一部与田岫山部相距甚近。杨思一记载:“中饭后,得情报知田岫山部到岩头。我为提高警惕性拟移上庄。盖欺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也。”虽然有警惕,但中共在战略部署上仍然选择相信田岫山,准备集中兵力进攻贺钺芳部。1943年11月19日,浙东游击纵队与贺钺芳部激战。眼见浙东游击纵队迟迟不能取胜,加之国民党第三战区反复催促,田岫山必须作出抉择。关键时刻,田岫山权衡之后,向浙东游击纵队发起攻击。驻扎其处的黄源严正指责:这是不讲信义的行为。田岫山拿出贺钺芳的电令,说:“你叫我有什么办法,等不到何司令的捷报呀 (意指消灭挺进第三纵队)。”田岫山临阵反戈,致使浙东游击纵队两面受敌,被迫后撤。顽军长驱直入中共根据地,田岫山伺机公开抢劫。中共后方机关如印刷厂、修械所、医院、《时事简讯》 社等单位损失惨重。
田岫山反咬一口,导致浙东游击纵队陷入被动局面。谭启龙晚年反省称,当时“对田岫山、张俊升的两面性本质认识不足,没有估计到在战斗的紧要关头,他们会变卦,反过来配合顽军夹击我军,袭击我后方基地”。事实上,华中局早就提醒过要警惕,浙东游击纵队也做了防备。谭启龙等人判断失误的重要原因在于田岫山之前提供的情报都是真的,他最后发起的攻击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如果浙东游击纵队迅速消灭贺钺芳,田岫山必定按兵不动。司令员何克希当时就讲:“只要我们积极打击顽方,取得胜利,田、张尚可稳定一时。”中共边拉边打,随机应变,寻求最有利战机,对手其实亦如此。
当然,田岫山并非要与中共死战到底。一击得手后,他一边向国民党邀功请赏,一边立即后撤,重新向中共示好。11月24日,田岫山电告谭启龙,称将撤回原地。杨思一当时就判断:“田似尚未改变其两面应付的两面政策。”在其看来,“田从贺钺芳那里骗取弹药,从我们及民众这里抢去财物,他也许认为很得计,很聪明的了,现在是三面进益,将来是会三面落空的。因为从此他在顽我及民众面前都将孤立了。所谓聪明一时,糊涂一世者,即此辈两面分子也”。杨思一所料不差,田岫山最后的确沦落为孤家寡人。
面对示好,中共表面回应,实际上已暗中决定将其铲除。12月8日,华中局明确指示浙东指挥部:如与田岫山仍有关系,则可表面联络,“声明我们只要他能放弃联顽反我,真诚与我合作,并有实际行动的表现,则我们可以不咎既往等等”。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麻痹和分化他们,以达到各个击破之”,“不要幻想他们真有好转可能”。中共对田岫山的策略完全符合理性原则——敌人力量远强于我时,即便吃哑巴亏,亦不感情用事。
浙东游击纵队与田岫山的纠葛,是中共统战政策的一个具体运用案例。抗战时期,各方势力都在运用合纵连横手段,以求得利益最大化。国共两党和日军都在争取田岫山;反过来,田岫山也利用敌、我、顽之矛盾,四面讨好。敌后战场上,共产党、国民党、日伪军三大势力各占一边,任何一方都难以取得完全统治权。因为有外在竞争压力,所以各方都保持着“宽容”,以求得更多盟友。三者之中,中共绝对力量最弱,但统战意识最强。仅从华中局看,从事敌军工作和联络的部门,在地方上就有情报部、社会部、城工部、统战部及敌区工作部,在军队系统中则有敌工部、联络部、民运部、锄奸部、宣传部。根据中央指示,各区党委、地委、县委还成立有敌伪工作委员会。拉关系、交朋友,是中共军队在敌后生存的重要手段。两国交战,三方势力相互竞逐,原有统治体系被颠覆,中共因此获得广阔空间。当然,此时也是各种灰色势力生存的最好时期。合纵连横的机会各方均等,以后见之明观之,中共无疑最成功。但这种成功是总体上的,具体到个别事例,其复杂性需详细探讨。浙东游击纵队与田岫山的纠葛即是一例,至少从短期看,浙东游击纵队并没有占到太多便宜。
编辑推荐
本书以详实的史料、多维的视角,系统梳理了党在抗战时期如何统筹抗日救亡与根据地发展的双重任务,围绕军队弹药来源、游击队生活、社会救助等领域详细叙述中国共产党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下领导抗日战争,加强自身建设,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深刻揭示了党的战略思想、组织建设与群众路线的实践逻辑。通过整合多元视角与多源史料,避免碎片化叙事局限,兼顾历史细节的生动性,不仅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更进一步说明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及这一时期的革命斗争、建设对于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价值与意义。
作者简介
张太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现代史学会副会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长期承担校(院)省部级干部、厅局级干部进修班,中青年干部、民族干部培训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修班等主体班次教学任务。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和一般课题,出版《现代中国的主义与政治》《跟毛泽东学工作方法》《理想与革命:多重视野下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史》等著作,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文章100余篇。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