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壮阔征程中,“课前到书、人手一册”这一延续数十年的庄严承诺,正被数字技术赋予新的活力,更被一代代新华人以匠心悉心守护。如果说过去践行“课前到书”,核心是攻克“按时送达”的时效难题;如今再谈这一承诺,早已升级为对“服务精准化、覆盖全面性”的更高追求——要让每一个孩子,无论身处城市还是乡村,都能平等地握住优质教育资源的“入场券”。
当下,数字化转型浪潮奔涌向前,教育公平的时代诉求愈发迫切。在此双重背景下,江西新华发行集团肩负重任,让9341万册教材跨越盛夏酷暑,精准奔赴全省8647所中小学的每一个课堂,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不变的誓言。
随着“教育数字化”战略在全国向纵深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持续为基层发展注入动能,教材发行这一曾偏重于“运输配送”的传统工作,正被赋予全新的时代内涵。在江西新华发行集团,一场兼具数字技术创新“精度”与人文关怀“温度”的教材保障工程,正于炎炎夏日里全速运转,为教育事业稳步前行筑牢坚实根基。
“教材发行是新华书店的光荣使命,也是服务教育的重要举措,更是每一个江西新华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江西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执行董事、总经理赵红卫表示,无论面临何种挑战,都必须全力以赴,兑现“课前到书,人手一册”的庄严承诺。
赵红卫
教材发行是一项涉及多环节、高协同的庞大工程,离不开精密系统的支撑。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江西新华主动求变,构建起现代化、智能化的教材发行运作体系。
早在今年5月,江西新华便启动秋季教材发行筹备工作,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搭建“高位统筹+基层联动”的工作机制。这一机制如同“大脑中枢”,将教材“编、印、发、供”各环节紧密串联,形成“一股绳”“一盘棋”的协同格局,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我们加强与人教社等出版单位的沟通协调,通过科学调度,为今年‘课前到书’预留了更充裕的时间。”赵红卫介绍,目前江西教材整体到货率已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后续发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数字化网络是这套系统的另一核心支柱。线下,江西新华在全省各门店设立教材专柜,确保各科各年级教材品种齐全、备货充足,满足线下采购需求;线上,“江西新华在线”平台第一时间上线秋季新学年教材,与线下门店形成互补,为师生及家长提供便捷的正版教材购买渠道,实现“线上线下”无缝衔接。
高效的物流保障是整套系统的“手脚”。为适应新时代教材发行需求,江西新华在物流环节做了大量优化创新,与旗下蓝海物流共同打造了现代出版物流中心,总投资达2.2亿元。依托库存精准管理、订单自动分配、运输智能调度等数智化技术,实现供应链高效协同,大幅提升物流运转效率。
为确保教材发运工作顺利开展,蓝海物流对仓库实施精细化管理,合理划分仓库区域,对配送车辆和设备进行全面检修,储备充足运力,为后续配送工作筑牢基础。同时加大了技术投入,升级现代出版物流港基础设施。一系列技术改造带来显著成效:开发配套电商配送系统,新增RF收货查询功能,提升货物查询便捷度;将外包标签替换为不干胶热敏标签,加快标签制作与粘贴速度;改造流水线并新增出货口,进一步畅通物流通道。所有改造工作均在秋季教材入库前完成,极大优化了教材发运流程,目前每小时出货量可达350-400件,出货效率提升25%。
为保障教材快速流转,集团安排专人入驻物流现场,确保已入库的教材在48小时内发货至各分公司,实现随到随发;全省各分公司同步做好接应准备,加班加点抓好教材运送分发等各项工作,保证“课前到书”的“最后一公里”通畅无阻。
配送过程中,团队结合地理分布和交通状况,利用北斗导航系统实时监控运输车辆位置,动态调整优化配送路线。无论是繁华城市还是偏远山区,配送车辆风雨无阻,将教材按时送达每一所学校。
先进的系统和技术支撑固然重要,但最终将承诺变为现实的,是奋战在一线的新华人。
八月是秋季教材发行工作的运转高峰期。恰逢酷暑,工作人员面临着高温与时效的双重考验。“一方面要抢抓‘课前到书’的时效性,另一方面要保障每一位员工的安全,在安全生产‘零事故’的前提下,准时把书送到学生手上。”赵红卫认为,这正是新华人艰苦奋斗精神的体现。
以上饶市分公司的员工为例,八月日均工作时长达十几个小时。“特别是清晨天还没亮,只要有教材到仓,仓库员工就准时到岗,几十斤的教材包肩扛手搬,按时完成卸货任务。晨起见星,归来戴月,就是我们每一个基层新华人的真实写照。”
为确保教材在极端高温下保持完好无损,江西新华细化全流程防护措施:所有配送车辆实行“阴凉时段配送”,避免教材暴晒;暂存区配备防潮垫和驱虫盒;严格执行“一车一消毒、一人一防护”,配送前后对车厢进行消杀。
全省新华书店教材仓库开启“24小时在线”模式,实现教材“到货即卸、随收随发”,确保每一本教材在开学前准时到达学校。各级分公司发挥积极性,放弃休息时间,将教材直接送到学生手中,甚至协助老师分发到班级。
江西新华的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和物流上,更延伸至服务模式的变革。全省1700余名网格员变身“教材管家”,通过“分片包干”服务模式,为家长提供“一对一”咨询和服务。
这些“教材管家”的角色尽显多元:他们既是配送员,将教材送到需求者手中;也是社区服务的“触角”,深入了解师生及家长诉求;还是服务咨询的“终端”,解答教材采购、版本确认等疑问;更是情感连接的“纽带”,传递新华人的温暖。他们专注解决自动化无法覆盖的复杂、个性化问题:为留守家庭确认教材版本,避免采购失误;提醒特殊教育学校及时补充盲文教材,满足特殊学生需求;骑电动车为行动不便的家长“送书上门”,解决实际困难。
互联网平台或许能实现图书销售,但难以承担“课前到书、人手一册”这种重资产投入、重运营管理和重社会责任的系统性工程。江西新华的“网格员”制度,正是其区别于电商平台、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护城河”,也成为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
在江西新华的服务理念里,教育公平的起点,就是“一本书都不能少”。无论是偏远教学点里十几个孩子的期待,还是特殊教育学校中视障、听障孩子们触摸知识的需求,都被视为必须守护的承诺。
以九江市分公司为例,该市每季需配送200多万册教材,从中小学教材到特殊教育学校全覆盖。除了保障普通教材供应,特别针对部分学校教学特色需求,如一二年级英语教材、特殊教育学校大字版教材等,员工都会提前与学校对接,做好供应保障。
“这些教材量不大,但得更细心,不能漏了任何一个孩子的需要,确保‘一册不少’。”赵红卫表示,正是这种不计成本保障特殊需求、“一个不落”的担当精神,为江西新华品牌赋予了公信力、美誉度和情感价值。
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并非背道而驰,而是可以相互促进。江西新华的案例完美诠释了如何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来巩固商业根基,并获得社会信任这一无形资产。
今年秋季,江西新华将完成9341万册教材的发行工作,开学前将全部保质保量配送到校。这份承诺背后,是持续近百天的连续奋战,是现代化物流体系的强大支撑,是1700余名网格员的精准服务,更是对“一个都不能少”教育公平理念的执着坚守。
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江西新华发行集团以科技赋能传统业务,用匠心守护教育公平,充分展现了国有文化企业的时代担当。教材发行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近百天的连续奋战,不仅是江西新华人“肯吃苦、能战斗”优良作风的生动体现,更凝聚着他们服务教育、服务社会的初心与承诺,为教育事业发展注入坚实“新华力量”。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