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百年工运,文学见证:《中国百年工业文学大系》书写中国工业化进程

作者:韩蕾   2025年09月08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2025年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为纪念这一重要时刻,中国工人出版社精心策划了《中国百年工业文学大系》(20卷)(以下简称《大系》)。作为百年献礼作品,《大系》以宏大的规模、严谨的编纂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全面收集和系统梳理了我国近现代工业文学作品,堪称当今主流文学的重要工程。

工业文学是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迈向现代工业社会这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最直接、最生动的记录,承载着几代人的集体记忆、情感结构和文化基因。从清朝末年的“反对美国华工禁约运动”到当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大系》精选了120多年间的近千部优秀工业文学作品,涵盖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戏剧等多种体裁,生动展现了工人阶级的奋斗历程和工业发展的历史变迁。这些作品长期散见于旧报刊、绝版书籍、内部资料和工厂档案中,缺乏系统性编目、校勘与研究,其学术价值未被充分认知。

该项目于2022年正式启动,将这些散落于各处、濒临湮没的工业文学相关文本汇集起来,进行地毯式搜集、甄别、考订与汇编,首次系统性梳理中国工业文学百年历程,清晰呈现中国工业文学的全貌,构建权威、可信、全面的文献基底。当前,我国工业高速发展,正稳步迈向现代化新阶段。工业领域生产生活日益复杂,工人阶级规模突破四亿,新老社会问题不断涌现。此时,《大系》的出版既为学术界和公众理解中国工业化进程及其文学表述提供了关键文本库和参考系,更是填补空白的基础性学术工程,有助于我们知往鉴今、展望未来,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工人出版社作为中华全国总工会主管的中央级出版机构,以“服务三工(工厂、工会、工人)”为特色,长期关注工人题材图书出版。鉴于工业文学题材的重大意义与整理研究现状的不平衡,策划出版一套全面反映中国工业文学百年成就的集大成之作,成为其履行使命的必然选择。贾玉民是国内工业文学研究的一线学者,多年前曾主持了第一个工业文学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出版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产生了重要学术影响,有深厚的学术积累和团队合作基础,整理百年工业文学也是他的心愿。很快,以贾玉民、樊洛平两位学者为核心的学术团队组建完成,他们以专业敬业的学术精神,为这套书的编辑出版保驾护航。

日前,百道网专访了中国工人出版社文艺编辑室主任、图书品牌尺寸主编,同时也是《中国百年工业文学大系》项目负责人的宋杨,让我们一同走进百年来我国工业文学的发展历程。

宋杨

系统性梳理近百年工业文学,成为解读中国社会变迁的关键视角

百道网:从文学领域尤其是工业文学这一细分领域来看,《大系》填补了哪些长期存在的空白?它在百年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和意义?

宋杨:工业文学长期处于中国文学史上的边缘地位,《大系》的出版,系统地填补了数个长期存在的关键空白。

首先,是“文献体系”的空白。此前,中国工业文学一直缺乏一部贯穿百年、涵盖所有主要文类的权威总集。研究多基于有限的经典篇目,大量散落于近代报刊、地方杂志、工厂文艺选集及内部出版物中的文本,因难以获取而未被关注。《大系》通过大规模文献普查与甄别,首次将这些散佚、被遮蔽的文本整合为有机整体,构建起系统化、结构化的文献基底,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业文学研究长期依赖“选本”而非“全集”的局面。

其次,是“学术话语”的空白。过去,工业文学研究常被视为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附属话题,未形成独立的学术脉络和批评范式。《大系》的编纂,尤其是《史论卷》和《资料卷》,首次清晰勾勒出中国工业文学的起源、流变、分期与核心议题,确立了其专门的研究对象和学科边界。这使“工业文学”从模糊题材升格为具有自身历史逻辑和理论内涵的学术领域,为构建独立的学术话语和批评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再者,是“历史认知”的空白。传统的文学史叙事多以“乡土文学”或“知识分子题材”为主轴,工业叙事往往只是其中的零星点缀,这导致了对百年来中国文学面貌的认知是不完整的。《大系》所展现的创作规模及经典性正是对这种现状的回应。它证明,工业文学并非文学主潮之外的微弱支流,而是始终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同频共振、并行不悖的“潜历史”,是解读百年中国社会变迁与心灵嬗变的一把不可或缺的钥匙。

《大系》本身不直接参与文学价值的评判,但通过学术团队大量丰富而扎实的文献梳理与勘校工作,一段被相对忽视的文学脉络变得清晰可见。除了乡村叙事和知识分子题材等方面的研究,对工厂、矿山、铁路和工人群体的书写,同样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一个持续而重要的文学传统。这套丛书为重新审视和更客观地评价工业文学的创作传统,打下了一个必要的基础。同时,这也是一部“以文学写就的中国工业文明史”,是我们从审美和情感维度理解中国的现代化之路的生动读本。

百道网:在收录作品时,团队遵循了哪些具体标准?

宋杨:在收录作品时,我们主要遵循了几个具体、可操作的标准:

题材相关性:作品的核心内容需直接反映工业生活,包括工厂、矿山、铁路、建筑、纺织等各类工业场景,或以工人、工程师、管理者等工业人物为主要描写对象,突出“三工”(工厂、工会、工人)色彩,具有鲜明的工业文学题材辨识度。

历史代表性:优先选择那些能体现特定时代风貌、回应了当时重大社会议题的工业文学作品。它们就像“时间样本”,能帮助后人理解那个时期工业领域的核心问题和人们的普遍情感,形成一部有血有肉的共和国的工业历史记忆。

文本真实性与艺术性:《大系》尽力追溯其最初发表的报刊或初版书籍,与之后的各种再版本相对照,选择最合适的版本,在保持其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又能表现出作家的艺术水平,给读者推荐尽可能完美的艺术精品。

风格的多样性:选录作品容纳不同风格、流派和视角的创作,以期客观完整地呈现工业文学内部的丰富性,而不仅是单一的面貌。

百道网:请介绍《大系》涵盖的120多年间,不同历史时期工业文学呈现出哪些鲜明的特点?

宋杨:早期的工业文学创作的起步大多聚焦于揭露残酷的阶级剥削和压迫,描写工人在恶劣环境中的悲惨命运,常见的形象是女工、童工和矿工。进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革命文学、左翼文学影响下,作品开始大量表现工人的集体抗争和初步觉醒,充满了悲怆和愤怒的情绪,这一时期“苦难与觉醒”是重要的书写主题。

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成为国家的主人,文学基调也随之变得昂扬乐观。作品主要歌颂劳动的光荣和建设的热情,塑造了一大批忘我奉献、克服技术难题的劳模和先进工作者形象。虽然有时难免带有特定时代的理想化色彩,但整体真实地记录了那一代人以厂为家、投身工业化建设的豪迈心情。

改革开放带来了巨大变化。作品变得更加复杂和深沉,一方面继续歌颂锐意进取的改革者(如“乔厂长”),另一方面也开始大胆触及国企改革中的矛盾、困境和工人下岗等阵痛。

随着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工厂,“打工文学”兴起,它们从更个人化的视角,记录了流水线上的艰辛、城乡之间的隔阂以及陌生城市中的漂泊感,为工业文学增添了沉重而真实的一笔。

当前的工业文学呈现出更多元的面貌。既有延续传统,深入描写特定行业(如煤炭、钢铁)现实的作品;也有聚焦前沿领域,书写航天、高铁、深海探测等“大国重器”背后科技工作者和工匠的故事。主题上,超越了单纯的苦难或歌颂,更深入地探讨工匠精神的传承、个人价值在工业体系中的实现,以及传统工业转型中的人与城。叙事手法和视角也更加丰富。

挖掘珍贵史料,“全”“真”“精”展现我国工业发展历程

百道网:为了确保实现收录作品的“全”“真”“精”,团队在资料收集和整理方面做了哪些关键工作?

宋杨:为确保“全”“真”“精”,我们开展的工作更像是一次大型的“文学考古”与“文本修复”工程。《大系》的丛书主编贾玉民、樊洛平两位教授是国内研究工业文学重要的学者,对国内工业文学创作有着非常深入和独到的理解。在他们的带领下,我们的团队除了深入大型图书馆,也下沉到地方性档案馆、省市作协资料库、大型企业的厂史办、工人文化宫旧档案,甚至联系了收藏家和个人作者后代。这种覆盖机构馆藏与个人馆藏的搜寻方式,是发现散佚材料的关键。

对于重要作品,《大系》尽力追溯其最初发表的报刊或初版书籍,与之对照后世的各种再版本。这个过程发现了不少因时代需要而被修改的文本。大部分的文稿我们以保留初版原貌为原则,以此保证文本的“真”。

因为《大系》时间跨度超越百年,更多的时候,面对的是大量脆弱的旧报刊和油印资料,为此团队进行了高精度的扫描、OCR文字识别和人工复核。这不仅是为了出版,更是为了建立一份可长期保存和检索的电子文献档案。

百道网:在资料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中,是否有令人惊喜的发现?

宋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确实有许多令人惊喜的发现,它们极大地丰富了《大系》的内涵:

比如我们发现了“被遗忘的起点”:历来都认为1913年“焦木”(通俗小说作家恽铁樵)的《工人小史》,是我国最早反映产业工人命运的短篇小说。这次在“大系”编纂中,发现1905年柳亚子就发表了短篇小说《劳动狱》,表现女工的悲剧。这说明我国产业工人的命运更早地就受到进步作家的关注。

再比如,打捞起更多“历史的细节”:民国三十多年的旧报刊中,有不少进步作家、记者所写报告、特写、速写,因为作者知名度低,多被我们忽略了。例如皆平(朱泰信)的《唐山煤矿葬送工人大惨剧》(1920)、吴桢的《湖南煤矿水工惨状》(1921)、韦立的《童工——我们自己的子女》(1946),都是作者亲历的记录,内容可称惊心动魄、惨绝人寰。又如孙恩山的《卢作孚和他的长江船队》(1944)、徐盈的《范旭东及所经营的三大事业》等,因为描写的是民族资产阶级,也很少为人提及。还有关于20世纪50年代工厂“红旗竞赛”的现场报道、工人对技术革新的小故事等。这些文本可能文学性不算顶尖,但以其原始、质朴和鲜活的现场感,为我们还原了当时工厂生活的具体氛围,价值独特。

同时重现了“地方的声音”:找到了许多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工业叙事文本。比如,描写东北林区“赶羊”(流送木材)、“冰道”运输的散文,表现大庆油田创业生活的话剧,反映西北三线军工厂建设的小说书写等。这些作品打破了工业文学“千人一面”的刻板印象,展现了工业化进程在不同地域留下的独特文化烙印。

当然,还有一种欣喜来自于在岁月沉淀后,对工业文学经典的“再认识”。比如周梅森发表于1983年的《沉沦的土地》。在当时工业文学主旋律都在关注现实工业改革的背景下,周梅森以年轻的写作另辟蹊径,虽与当时全国中篇小说评奖失之交臂,但作者能够那么早关注到中国矿业历史的命运沉浮,以及中国古老大地上围绕现代工业发展面临的历史惰力、多重人性纠葛以及自身症结,从历史根部深度反省了中国工业历史的艰难和问题,且表现方式有文学的独创性,它列入新时期工业文学经典作品应该当之无愧。

历史并非仅由宏大的名篇构成,更由这些无数细微、真实却曾被忽略的文本共同编织而成——它们才是《大系》真正“全”与“精”的底气所在。

百道网:《大系》是否涵盖了我国不同地域和不同工业行业的作品?这种广度对读者理解我国工业发展全貌有何帮助?

宋杨:工业文学不仅是文学,也是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史的载体。这种广度为读者提供了跨学科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文本基础。因此,《大系》通过地域全覆盖、行业囊括、时代贯通的编选理念,意图实现“文学中的工业史”与“工业中的文学史”的双向书写。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集,更是一部中国工业社会的文化档案,为读者提供了理解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丰富文本与情感入口。在编选过程中,团队高度重视地域和行业的全面性与代表性,力求通过文学作品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中国工业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现实图景,全面、立体地展现中国工业发展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这种广度与深度的结合,为读者提供的价值是多层面的。通过地域与行业的广泛覆盖,构建了一个多层次、多声部的“工业中国”叙事网络,使读者不仅能从宏观上把握中国工业发展的历史脉络,也能从微观上感受个体工人在时代洪流中的命运沉浮。这正是《大系》作为一套权威历史文库的价值所在。

我国工业文学正处于转型复苏关键期,未来要与时代同频

百道网:您如何评价当前我国工业文学的创作生态?与过去相比,现在的工业文学在题材、风格、社会影响力等方面有哪些显著变化?面临哪些新挑战?

宋杨:我认为,我国工业文学当下正处在转型与复苏的关键阶段。

从积极的发展态势来看,工业文学的转型首先体现在题材的时代性拓展上。曾经聚焦于工厂车间、矿山铁路的“车间叙事”,如今已紧跟中国工业升级的步伐,延伸至科技赋能、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领域,反映中国产业升级与科技突破,生动诠释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中的时代精神。在风格表达上,从侧重集体叙事、强调劳动光荣的宏大风格,到更注重对个体命运的关注与心理深度的挖掘。作家们不再仅仅塑造高大全的英雄形象,而是将笔触伸向工业浪潮中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既有技术工人在产业转型中的迷茫与坚守,也有科研人员在创新路上的孤独与执着,更有新兴工业从业者面对时代变革的思考与抉择。同时,叙事手法也更加多元,非虚构写作、多视角叙事、跨文体实验等创新形式的运用,让工业文学的表达更具文学性与感染力。

然而,在转型与复苏的过程中,工业文学面临的挑战同样不容忽视。最突出的是读者关注度不足的问题。在娱乐方式多元化的当下,工业题材因自带的专业门槛与相对严肃的基调,难以像都市、言情、奇幻等类型文学那样获得流量优势。读者对工业历史与工业精神的认知相对薄弱,加上缺乏适配的新媒体传播策略,导致工业文学的市场“失声”。与此同时,创作与工业实践的脱节则是内容层面的核心困境。许多作家缺乏长期扎根工业一线的体验,对新兴工业领域的技术细节、行业生态、工人生活缺乏深入了解,往往依赖二手资料或想象进行创作,导致作品要么陷入技术细节失真的“硬伤”,要么停留在表层叙事,难以触及工业实践的本质与工人的真实情感。而有一线经验的工人创作者,又常因文学素养的局限,难以将鲜活的体验转化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造成“有生活无文学”的遗憾。

市场化出版的倾向同样也让工业题材面临突围难题。在市场导向下,出版机构更倾向于选择流量题材或商业性强的作品。不少优质的工业文学作品即便出版,也因缺乏市场关注度而难以进入大众视野,形成“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尴尬局面,这些都制约了工业文学的传播影响力。

唯有正视这些问题,通过推动作家深入生活实践、创新传播方式、构建支持机制等途径,才能让工业文学在记录时代、传承精神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真正实现从“转型”到“复苏”,再由“复苏”到“复兴”的跨越。

百道网:基于《大系》的梳理与总结,您对工业文学的未来发展有哪些期待?您希望《大系》的出版对未来工业文学的创作和发展产生哪些方面积极的推动作用?

宋杨:工业文学的未来发展需与时代同频共振,既要关注智能制造、新能源、航空航天等前沿领域的科技突破,也要回归工人阶级的主体性,展现新时代产业工人的精神图谱,以及中国工业的全球角色。同时我们也期待更多的作家加入工业文学写作的队伍,让未来创作突破传统现实主义框架,融合科幻、非虚构等多元形式,在文学中提供“技术与人”的和解的启示。

我们希望这套丛书既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启示。以本套丛书为起点,通过系统梳理百年经典,为创作者提供历史参照与理论支撑;构建“工业文学基因库”,推动文学与科技双向赋能;同时出版社也将设立工业文学创作基金,鼓励作家深入生产一线,激活创作生态,推动优秀的工业题材作品的持续涌现。

“尺寸”品牌与出版理念:千里远景,如在尺寸之间

百道网:“尺寸”作为中国工人出版社旗下的知名出版品牌,特别关注“工业文学创作”“工人写作”“劳动书写”。“尺寸”品牌以“千里远景,如在尺寸之间”为slogan,这一定位的核心内涵是什么?

宋杨:“千里远景,如在尺寸之间”出自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登高远眺之时,千里远景浓缩于“尺寸”的视野之中。作为“尺寸”品牌的精神内核,它包含两层核心逻辑:

一方面,“尺寸”是对“具体”的敬畏。我们相信,所有宏大的时代命题、人类远景,都扎根于日常的肌理与个体的经验中。正如工业革命的壮阔浪潮,最终要落到纺织女工指尖的纱线、矿工安全帽上的灯影、改革者案头的图纸这些具体“尺寸”上——这些细节承载着历史的温度与人性的重量。

另一方面,“尺寸”是对“连接”的追求。我们希望通过作品,让个体的微观经验与时代的宏观叙事产生共鸣:“尺寸之间”的细腻书写,最终指向的是“千里远景”的人文关怀与时代洞察。

百道网:“尺寸”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与工业文学的创作和传播有何契合点?反过来,工业文学又能为“尺寸”品牌的发展提供哪些助力和支持?

宋杨:我们以文学为尺,丈量劳动与工业文明的深度与温度,既回溯历史,也关切现实,更面向未来。目前已出版的《2022中国工人诗典》《百年中国工人戏剧史》(5卷本)《中国百年工业文学大系》(20卷)正是这一理念的实践。它们系统梳理了中国工业叙事与工人文化创造的脉络,为“尺寸”奠定了坚实的内容基石。这些作品不仅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对“劳动写作”当代价值的重新发掘——它们记录技术变革中的人的命运,捕捉工业景观下的情感与尊严,我们也希望它们能成为时代记忆不可或缺的文本档案。

当然对尺寸而言,工业写作与劳动叙事从来不是选题的限制,而是一种注视现实的角度和入口。尺寸关注的,归根结底是“人”:是个体在时代变迁中的命运轨迹,是日常生活背后具体的情感、尊严、困境与希望。正是这种对“人”的持续凝视,让我们的出版摆脱题材的束缚,走向更开阔的叙事空间。

百道网:目前,“尺寸”品牌在文学、艺术、非虚构类图书出版领域已有一定积累,未来计划如何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尺寸”品牌的发展?是否会持续深耕工业文学相关选题?

宋杨:除了“尺寸”品牌中几个传统的系列(W、羊毛树、当代、先行者)之外,我们也会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劳动书写。“世界工人文学译丛”是我们即将启动的重点项目。译丛将从19世纪英国宪章运动时期的工人诗歌,到20世纪美国工业小说,再到当代东南亚农民工题材创作等世界代表性作品引进翻译——这些作品记录了不同国家工业进程中的工人命运、阶级抗争与人性光辉。我们希望通过这个系列,让中国读者看见“工业文明是人类共同的历史”,也为中国工业文学创作提供全球视野的参照,让“尺寸”的“千里远景”真正延伸到世界维度。

除此之外,我们还将推出“新工业叙事”系列,聚焦智能化、新能源等新型工业现实,书写当代劳动者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发力当代原创,推动“劳动写作”的年轻化与多元化。“尺寸·当代”产品线将重点扶持青年作家基于新工业现实、新劳动形态的创作。鼓励写作打破文体界限,融合虚构与非虚构,形成更丰富的表达。

尺寸始终会以“丈量人间经验”为初心,用文学作为连接个体与时代的重要纽带。我们相信,那些藏在“尺寸之间”的工业的故事、劳动的故事,以及“人”的故事,终将汇聚成照亮时代的“千里远景”。

作者:韩蕾

终审:石鑫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