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大清名相》:在历史的褶皱里,打捞人性的真相

2025年09月04日 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广东人民出版社2025年8月推出的《大清名相》,如同一把锋利的刻刀,将历史长河中的尘埃拂去,让那些曾被时光模糊的晚清名臣重新鲜活起来。这本书没有用宏大叙事编织人物的完整生平,而是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打捞碎片,用细节的珍珠串起人物的灵魂。

《大清名相》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刘诚龙 著
出版时间:2025年08月

掌故里挖猛料,细节处见真章。《大清名相》从浩如烟海的故纸堆里,寻出各有个性、各有特点的大清名人来描写,其中包括李光地、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翁同龢、张廷玉、张之洞、陈廷敬等人,描写了他们治学、为官等的一个个片段。作者刘诚龙对这些人物的刻画,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个性鲜明,不求全身照,但求一个侧影,一个剪影,以有趣而丰富的细节,描述出“这一个”典型人物,文笔老到泼辣,角度奇特刁钻,语言或典雅,或俏皮,既幽默,又生动,读来别具一格。

本书作者刘诚龙,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第十一届政协委员,湖南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专栏作家,《读者》《意林》《格言》等杂志签约作家,邵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邵阳市双清区政协副主席兼科协主席。其数百篇作品被《读者》等100多家文摘报刊转载,有作品入选大学语文教材。著有散文杂文集《腊月风景》《谁解茶中味》《历史有戏》《民国风流》等。

精彩书摘

自序:重新确认人在其中的意义

乱读书,读到了一则故事。

楚庄王问詹何曰:“治国奈何?”詹何对曰:“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楚庄王曰:“寡人得奉宗庙社稷,愿学所以守之。”詹何对曰:“臣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在身, 不敢对以末。”楚王曰:“善。” 

这故事有些不起眼,也没有太大趣味,但从这个故事里,可以明了数千年来宦政密码。华夏数千年宦政最大的优点,在这个故事中;华夏数千年宦政最大的缺点,也在这个故事中。华夏宦政特点,有人概括为修身、治国、平天下,这三个词语,并非并列关系,而是递进逻辑,修身是这个逻辑推演的起点与基点。詹何说修身是本,治国是末,先要修好身,方能治好国,先要治好国,才能平天下;修不好身,则治不好国,治不好国, 则平不了天下。

华夏宦政与吏治史,庶几就在这个逻辑上展开,二十四史往往都把吏分为“循吏传”“酷吏传”“奸臣传”“佞幸传”等来评述,循吏与忠臣、奸臣与佞臣,都属于修身范围,前者是把身修好了,后者是没修好身。詹何所要推崇的,正是如今所要推倒的。强调修身,在现代看来就是德治,就是人治,现代观念最要强调的是法治,是制度,从詹何这个故事里,确实可以看到数千年宦政的最大缺陷,他甚至强调人之修身是唯一, 他没认识到制度之作用。

若说詹何走向了极端,那么有些人却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詹何走向极端,是他没有发现制度的意义;有些人走向极端,或许是基于拔河原理,使劲地要向另一头拉。在一些人眼里,强调人在政治中也就是修身在政治中的作用,就是在推崇人治,而人治是法治的对立面。小说要写人, 要写人性,这才是深刻;历史若写人,若写人性,那就是浅薄。

抱歉,我不这么认为。制与人是非此即彼有你无我,还是亦此亦彼有我有你呢?读历史感觉不是那么简单的。清朝有个海防与塞防之争,李鸿章主张海防,左宗棠主张塞防;李鸿章要海防不要塞防,左宗棠要海防也要塞防。这两种争论,落实到一个具体问题上,就是要不要新疆,李鸿章主张放弃新疆,左宗棠主张保卫新疆,最后是左宗棠抬棺出征,把一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重新收到华夏版图。

    ……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