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作家哲平的长篇小部《船》讲述的是男女主人公姚全与周水莲的爱情故事。小说从1945年写到改革开放后的九十年代,横跨了半个世纪,书中男女主人公姚全和周水莲的爱情故事和波澜不惊的生活历程,刻画了周水莲这位善良的江南女子对爱情的珍惜和对生活的执着,故事情节引人入胜。
《船》
作者:哲平
出版社:宁波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8月
主人公姚全的生母是一名上海滩的歌女,父亲是一名国民党军官,他刚出生不久,就迎来了上海的解放,生母把他托付给了佣人苏妈,自己去了香港准备到台湾寻找他的父亲。而苏妈曾经有个三岁的女儿得病死了,因此,她和丈夫就把姚全视为已出,姚全的名字也是随养父的姓,养父养母培养他读书识字,姚全也继承了他生母的基因,不但长相英俊,歌唱得也好。不幸的是,在他二十刚出头时,养父养母在一次生产队集体到太湖岛上割芦草时,与其他十几位社员一起翻船后葬身于太湖,从此,他就成了一个孤儿。
幸好姚全有唱歌的特点,在样板戏盛行的年代,加上姚全养父养母的烈士待遇,得以在样板戏里表演度日。在那段时日里,邻居周妈的三女儿周水莲对这位比自己大十三岁的大哥产生了好感,会把自己家里好吃的东西悄悄地留给姚全,小小年纪由崇拜发展到埋下一颗爱的种子。
读到这,我本以为这是一名少女孩懵懂的想法,没想到周水莲长大后真的爱上了姚全,并和姚全一起“私奔”到上海发展,与小伙伴合伙在菜市场经营起了卖鱼生意。后来,姚全因为与市场的恶霸冲突时,失手打伤对方。在“严打”期间,被判了五年六个月的徒刑,去劳改农场服刑,周水莲只能回到老家顶着周围异样的眼光生活。在她第一次去劳改农场探望姚全过程中,认识了农场一位管理人员的家属秀清,俩人开始像姐妹一样走动。秀清还告诉水莲和自己一样已经怀孕,这也使水莲多了一份期待。在后来的一次探望中,水莲和秀清先后生产,但已经有了三个女孩的秀清,动了歪脑筋,窜通接生的稳婆,把她的刚出生的女孩与水莲的儿子调了个包,水莲略存疑惑带着襁褓中的婴儿,回到了自己的老家。
以后水莲靠她勤奋乖巧的双手,边加工缂丝边养育女儿,她母亲、妹妹也时常帮助她,使她的生活慢慢的稳定。等到姚全释放回来,一家人终算过上了正常家庭的生活。往后他们又经历了生意上的起落、造房子的被骗、养鱼场遭遇台风洪水的冲击等等的不幸,靠着水莲的贤惠和执着,慢慢挺了过来。
由于水莲的热情、善良,使她遇到了生活中的贵人,上海来的张先生一家,特别是张先生,他是名厨之后,对烹饪有独特的见解,水平了得,更巧的是,张老先生还是水莲母亲周妈的“少东家”,于是,水莲在张先生的指导启发下,经营起了“姚记船菜”。
书本的最后部分讲述了水莲女儿姚胜男学习成绩优异,但她选择却了中专旅游专业,毕业后在旅游公司工作,认识了与他爸姚全年轻时“一个模子出来”的同行男生珪瑶,俩人到“姚记船菜”就餐,让水莲十分的惊讶,于是就部问起了珪瑶母亲的名字,给下面的故事留下了无限的猜想......
读罢此书,我被书中水莲的善良、坚强和真爱所感动,水莲对姚全的爱是无私的、真诚的,从未婚到上海闯荡开始,她坚定地相信姚全、支持姚全,哪怕是姚全因判刑劳改,水莲还是那样爱着这个男人。要知道对当时还未正式举办过婚礼,又带着幼小的孩子的一位女性来说,生活的艰难和世俗的偏见可想而知。然而,水莲却顽强地坚持了下来,并且给劳改的姚全带来鼓舞和希望,作为一名妻子,光用贤惠两个字来形容是不够的。
姚全本质不坏,但他作为丈夫显然是不合格的,他没有尽到男人的义务和责任;作为父亲,他也没有充分的时间给女儿胜男足够的父爱。尽管姚全生意上的失利有部分也是出于无奈,但毕竟有他自私的一面,冲动和武断是他最致命的弱点,一次次给妻子水莲带来生活上的麻烦。幸亏水莲全心全意爱着他,一次次的替他分担,给他机会和信心,让我看到了一位女性的真爱。
另外,书中的另两位女性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姚全的养母苏妈和水莲的母亲周妈。苏妈从小把姚全养大,视同已出,给姚全寻找好的老师,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小姚全把蜜蜂放在牛痛上闯祸一节,体现了一位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而水莲的母亲应该属于“刀子嘴、豆腐心”一类的女性,她一次次原谅女儿,处处给水莲必要的帮助和照顾,疼爱外孙女,也能宽容地对待姚全这位女婿,体现了她的母爱和善良。
作者哲平,曾经在苏州一带工作,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曾经几次品尝过“姚记船菜”,使他萌发了构思小说的念头,起先,他只是把写好的文字一段段发在手机朋友圈里面,收到很大的反响,于是,他就有了出版成书的愿望。整部作品是他花了四年多的时间,一段段在手机上手写而成,具有较强的可读性。特别是作品的最后部分,接下来会发生怎样的故事?亲生儿子能否相认?两位青年人会有怎样的发展?“姚记船菜”前程如何?姚全的亲生父母是否会在以后的故事里出现?那艘充满着真爱之船驶向何方?真的让人浮想翩翩......
作者在写完第三章时的一段附言给我的印象很深,他说:当我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心里莫名涌上一吐为快的满足感。我知道这17个月的坚持很难,可即便不能一气呵成、行云流水,即便明知所写的文字没有飞扬的文采和华丽的辞藻,即便洞悉所写的故事没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难让列位看官或悦目娱心、怡情悦性,或百感交集、触目兴叹,可却让我尝到了文字背后酣畅淋漓的魅力。所以收笔后心情不是如释重负,而是瞬间平心静气后的豁然开朗。
作者没有将复杂现实生活简化为非黑即白的判断题,只是告诉读者在艰难生活中,完美爱情幻感破灭或消磨殆尽后,那份纯粹永恒的情感如何维护与坚守,善意得以回归与期盼。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