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海燕出版社推出了《抗战烽火中的好发明——战法与武器》一书。这部凝聚着“爱国底色”与“创造精神”的红色科普读物,通过讲述抗战时期敌后军民的智慧与勇气,为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英雄历史与创新思维的窗口。书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一个个真实的发明故事,展现着烽火岁月中军民如何以智慧为剑、以创新为盾,在艰苦环境中书写传奇。
《抗战烽火中的好发明》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海燕出版社
作者:高云峰,高斯玥 著
出版时间:2025年08月
翻开这本书,仿佛走进了一段充满硝烟与智慧的历史长廊。地雷战中,爆炸英雄李混子带领群众用尿代替稀缺的化学原料制作炸药,用石头、陶瓷制造地雷,甚至发明了延迟爆炸地雷、反探测地雷等复杂装置。这些看似简陋的发明,却让日军在雷区举步维艰。地道战中的刘傻子更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他设计的双层地道如同迷宫,“防火、防毒、防烟、防水、防破坏”的“五防”设计让敌人束手无策。麻雀战中的李殿冰则利用灵活战术,带领小分队如麻雀啄食般骚扰敌人,以少胜多;水上游击战的赵波在芦苇荡中布设水雷,让日军汽艇屡屡触雷;铁道游击队的洪振海化身“飞虎英雄”,用土制武器破坏敌人运输线……这些英雄的故事,不仅是抗战的缩影,更是创新思维的生动教材。
书中尤为动人的,是军工战中的“兵工泰斗”刘鼎。作为红军第一门火炮的制造者,他亲手研制出35毫米小钢炮,还带领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反复试验,绘制枪械、五〇小炮及炮弹草图,最终在太行山实现八一式步枪、烈性炸药等武器的批量生产。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他们用智慧破解了一个个技术难题,让“土办法”迸发出惊人的战斗力。这些发明背后,是无数军民“把敌人逼上绝境,把自己逼上创新之路”的拼搏精神。
《抗战烽火中的好发明》不仅记录历史,更提炼出宝贵的创新方法论。第七章集中解析了发明背后的科学原理与创新思维:如何从生活中寻找灵感?如何将简单材料组合成致命武器?如何利用环境优势设计战术?书中以“发明思维大讨论”栏目,引导读者思考这些发明的底层逻辑,并探讨其当代价值。例如,延迟爆炸地雷中的定时引爆技术,为现代科技中的定时装置提供了原始灵感;地雷的伪装设计,启发了现代军事中的隐蔽战术……历史智慧与当代创新在此交汇,让读者在感悟历史的同时,获得思维的启迪。
这部作品的成功,离不开强大的编著团队。顾问刘文山是兵工泰斗刘鼎之子,以亲历者的视角为书籍注入历史厚度;编著高云峰作为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将严谨的科学思维融入红色叙事,他曾参与太空授课论证、国家课程标准制定等工作,深谙科普教育的精髓;高斯玥则从可持续发展与文化传播的视角,为书中内容注入国际视野。三位作者以跨学科合作,让红色历史与科学教育实现了完美融合。
作为一部传承红色基因与科普教育的融合之作,《抗战烽火中的好发明》的意义远超历史记录本身。它用真实的故事告诉青少年:爱国精神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危急时刻迸发的智慧与担当;创新不是高不可攀的天赋,而是困境中“敢想敢做”的勇气。书中那些用尿制炸药、用陶罐造地雷的发明,恰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办法总比困难多”的真理。在当代教育中,这种将历史、科学、思维训练融为一体的叙事方式,能有效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怀与创新能力,让他们在铭记历史的同时,学会用创新思维解决现实问题。
硝烟散去,但智慧永存。《抗战烽火中的好发明》以朴实的语言,将抗战时期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发明与人物,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精神的火炬,提醒着我们:真正的创新,往往诞生于绝境中的不屈与智慧。这部书,值得每一位希望了解历史、启迪思维的读者细细品读。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