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跨越八十载的追寻:《丰碑》里的抗联英魂与当代传承

2025年08月27日 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八十载光阴,山河巨变。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回望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无数中华儿女为民族独立与解放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名字和功勋,永远铭刻在民族的丰碑之上。

在《丰碑》一书中,记录了一个穿越了漫长岁月、感人至深的寻亲故事,它如同一束微光,照亮了我们对那段历史的集体记忆,更点燃了让英魂归乡的燎原之火。

牛朝东老人心中始终藏着一个心愿——找到失散多年的哥哥牛朝亮,一位英勇的东北抗联老兵。为了圆老人的梦,东北抗联后人刘晓兵、陈四平等人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寻亲之旅。他们跋山涉水,不辞辛劳,历经重重困难,终于找到了牛朝亮烈士的牺牲之地,并成功为其办理了烈士证,让老人的心愿得以了结。

在寻找牛朝亮烈士的途中,刘晓兵等人发现还有许多烈士的英魂未能归乡。于是,他们自发成立志愿者组织,并创建了“英魂回家”公益网站,致力于为更多的烈士寻亲。他们的善举深深打动了人们的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大家共同守护这段英魂回家之路,让英魂得以安息,让历史得以铭记。

本书特色

1、历史叙事创新,聚焦“无名者”归位

通过牛朝亮、李生元、吕文军等具体名字与“渴了吃积雪、饿了挖草根”“单枪匹马救人”等鲜活细节,将教科书、档案中抽象的“抗联战士”“小分队”转化为可触摸的生命记忆。

2、精神传承具象化,构建代际对话载体

人物成长承载传承:以陈四平从“想跑出去见世面”的叛逆青年,到主动留在志愿者队伍的转变,串联起“80年前烈士为民族解放战斗,80年后青年为记忆坚守”的跨时空呼应,具象呈现民族精神的代际传递。 

“守墓人”意象深化内涵:陈家四代守护烈士墓的设定,将“守墓”从物理层面的擦拭墓碑,升华为精神层面的历史记忆守护,隐喻“每代人有自己的战场”——老一辈战于枪林弹雨,新一代战于记忆稀释的当下,构建起从未断裂的精神链条。

3、群体塑造多元,凝聚社会传承合力 

配角群体构成极具代表性,覆盖不同社会角色:退休教师是“活着的历史字典”,以深厚历史知识提供寻亲线索;大学生是“新兴传播力量”,用新媒体技术让抗战故事破圈传播;村干部是“乡土情感纽带”,维系烈士与故乡的联结。这种多元组合不仅丰富故事层次,更暗合抗战纪念“全社会协同”的现实逻辑,体现“从专家研究到民众缅怀、从官方仪式到民间行动”的集体力量,为历史传承搭建起坚实的社会基座。

4、文化价值突出,破解当下精神困境

通过刘晓兵的寻亲历程、烈士的热血坚韧,重新唤起大众对英雄主义、家国情怀的敬畏之心,为浮躁的精神世界注入“强心剂”,引导人们从“浮躁走向深沉,从遗忘走向铭记”,成为当代文化语境中的重要“文化坐标”。 

5、社会影响力延伸,实现“虚构到现实”的价值落地 

超越文学创作本身,引发现实中的“寻亲热”——小说中刘晓兵通过网络征集线索的方式,与现实中志愿者借助大数据、DNA技术为烈士“认亲”的行动遥相呼应,推动越来越多人加入寻亲行列,实现从虚构叙事到社会实践的跨越,生动体现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成为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的“民间延伸”,让历史铭记从书本走向现实。

6、艺术表达精巧,平衡历史与现实 

“双重镜像”叙事:采用“历史现场(烈士事迹)+当代寻访(寻亲行动)”的双线结构,形成相互印证、补充的叙事镜像,让历史与现实深度勾连,既还原抗战的残酷与坚韧,又展现当代对历史的尊重与坚守。 

细节对比见深意:通过黑瞎子沟“牛朝亮借粮借条”(平凡战士的生存韧性)与端河村村民开具的“烈士证明”(功勋英雄的传奇)的对照,传递“纪念既要仰望将星,也要俯拾星火”的理念,兼顾英雄叙事的全面性与真实性。

《丰碑》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海燕出版社
作者:吴志超 著
出版时间:2025年08月

作者简介

吴志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网络文学委员会副主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哈尔滨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第十一届鲁迅文学院网络文学高级研修班学员。创作文学作品数十部、三千余万字,多部作品被改编为影视作品、漫画和有声读物。代表作品有《守鹤人》《丰碑》《月满长街》《锦绣鱼图》等,其中,《守鹤人》获“2023中国好书”,入选2022—2023年优秀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出版工程;《丰碑》入选2022年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项目和新时代十年百部中国网络文学作品榜单,获2022—2024年度海南省优秀精神产品奖(海南省“五个一工程”)等。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