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2025上海书展闭幕:38 万读者共赴书香之约,成果斐然满申城

百道网  2025年08月20日 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随着最后一批读者带着满意的笑容和满满的收获离开上海展览中心,8月19日,为期7天的2025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圆满落下帷幕。从上海展览中心的庄重殿堂到上海书城的市井烟火,从日间的深度阅读到夜间的书香夜市,38.2万人次读者在这里与16万种图书相遇,在1267场活动中触摸文化温度,共同书写了一曲属于上海之夏的“阅读交响乐”。

这场文化盛宴在申城掀起了阅读热潮,各项数据成绩斐然,彰显出上海书展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本届书展以“双主场+X+N”模式创新亮相的文化盛宴,不仅是对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建设的生动回应,更以高密度的内容供给、多元化的场景创新、深层次的全民参与,让“我爱读书 我爱生活”的理念浸润城市肌理。

据主办方数据显示,本届书展接待市民读者数同比增长28.4%;图书销售总码洋6472.7万元,同比增长31.6%;文创产品销售收入1017万元,同比增长100.1%;全市阅读活动场次增长23.8%;出票39.58万张,其中现场售票2.62万张,“阅界夜市”6天销售收入64.8万元,外省市来沪观众占比25%,文旅商体展联动溢出效应凸显,“我爱读书 我爱生活”成为书香浸润下人民城市的鲜活写照。

创新办展模式:打破边界的“阅读生态共同体”

“双主场”的空间革命是本届书展最亮眼的突破。上海展览中心与上海书城两大文化地标遥相呼应,4.2万平方米的展览空间里,每天12小时的超长开放时长,让阅读从限时体验变成沉浸日常。

本届上海展览中心以俄罗斯古典主义建筑为底色,成为重大主题出版物与学术精品的展示窗口。序馆内,《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与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五大文库”交相辉映,彰显着思想的重量;中央大厅里,中国出版集团的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南史》与湖南主宾省的《毛泽东文谭》比邻而居,演绎着国家队与地方出版力量的对话。而首次增设的“旧书新知”全国邀请展,更是汇聚了北京中国书店、天津古籍书店等8省市特色旧书店的700余种古旧图书,将书香氛围做到了骨子里,让旧书也能焕发新生。

上海书城福州路店以“不售票、低折扣”的亲民姿态,成为市民淘书的欢乐场,一至七层4万种图书以58折至75折特惠亮相;“书展一日游”的线路串联起大师书房、VR体验展等特色区域;在7楼的阅文十周年IP特展上,《诡秘之主》的粉丝明瞳早早排队等待作者签名。

空间之外,时间概念在上海书展的延展更添惊喜。主办方首次推出的“阅界夜市”从17:30持续至21:00(周末延长至22:30),6天内创收64.8万元。流动书房打造的“余华文学小卖部”备受读者欢迎,经典名著《活着》被包装成“芥末薯片”,《兄弟》化作“劲爽辣条”,读者在浏览中挑选自己口味的过程,也是一次与文学对话的奇妙体验。

聚焦精品力作:以内容为核的“文化价值坐标系”

书展的灵魂永远是书本身,这是书展所有参与者的共识。

本届书展全国371家出版单位携16万种图书参展,从主题出版到学术精品,从经典重释到新锐创作,构建起覆盖全品类、满足全年龄段的阅读矩阵。

主题出版的时代回响永远震撼,《胜利与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连环画典藏》《上海抗日战争史》等图书首发当天就引发学界与读者热议,其中,《不屈的手指》以盲文作家的抗战记忆为切口,用细腻笔触还原历史细节。湖南主宾省带来的《靠什么团结 凭什么胜利:中共七大启示录》则以创新叙事让党史“活”了起来,首日便登上销售榜前列。

学术出版的“上海样本”备受关注,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五大文库”首批43种新书集中亮相,涵盖党的创新理论研究、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等五大领域。其中,上海智库报告文库收录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研究》,以浦东开发开放等案例为实证,为城市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上海社科新人文库中的《数字时代的文化认同》,从跨学科视角回应时代命题。“五大文库”让学术走出象牙塔,成为服务社会的“思想利器”。

精品力作的多元呈现满足了当下时代不同读者需求,中国出版集团的《中国面孔》用考古发现串联文明脉络,世纪出版集团的“尚古汇典·文渊阁四库全书AI+版”通过AI技术让古籍检索效率提升10倍,湖南展团的《何以汉服:重新发现马王堆汉墓服饰》更是掀起打卡热潮,读者在书中复原的服饰图谱前观摩欣赏,感受了一场“衣冠上国”的美学魅力。

深化全民阅读:从“书展现场”到“满城书香”的浸润

书香是一种氛围,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本届上海书展以1267场活动为纽带,将阅读从展馆延伸至城市每个角落,构建起“15分钟阅读圈”的生动实践。

品牌活动的迭代升级在书展现场持续圈粉,中国作协“行进的风景”连续三年落地,迟子建、格非等作家的见面会场场爆满;“开明出版传媒上海论坛”聚集中外出版人,探讨“数字化转型如何让中国故事更易被读懂”。而上海书城主会场的“向大师致敬”七天七讲,邀请王蘧常后人讲述书法大家与《二十四史》的渊源,让文化传承有了温度,备受现场读者欢迎。

分众化阅读的精准触达也在本届书展成效显著,黄浦江游轮上的新发现科普书单分享会,让家长与孩子在江风中读懂《DK儿童百科》;嘉定区首发的国内首部卡丁车主题科普漫画,用速度与激情点燃少年科学梦;崇明名家海岛行中,作家刘醒龙与渔民共读《家山》,让乡土文学有了更鲜活的注解;奉贤的亲子朗读大赛里,7岁的小雨与妈妈共读《雷锋剪影》,稚嫩的声音里有着最纯粹的感动。

今年的荣誉读者:倪瑶和陆墨涵母子

在书展上,古旧书的新生对话别有深意,“旧书新知展”不仅是展销,更有老编辑讲版本故事活动。86岁的台湾出版人赖庆雄在翻阅1937年版《呐喊》时动容,旧书不仅仅是文明的琥珀,也仍然能在科技与文化发展的当下重新发光。

数字技术的赋能创新为本届书展拓宽了新的边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数字馆的AI有声书制作体验区,读者输入文字就能生成带有情感的音频,“尚古汇典”系统支持古籍内容智能检索,现场读者用手机扫描《论语》残卷,就能获取白话解读与相关学术论文。现场读者的互动充分证明技术的发展不仅不会替代纸质阅读,而是让更多人参与阅读的盛宴,让读者既进得来,也读得懂。

长三角的文化共鸣也在本届书展持续深化,长三角品牌实体书店融合发展座谈会在本届书展隆重举行,上海钟书书店、浙江岛上书店等集聚一堂分享“小而美”的实体书店生存之道,未来长三角书店的发展要继续融入地方文脉,增强文化的造血功能,让‘最美书店’成为城市文化的毛细血管,这种共识也正让书香跨越地域边界。

文化“走出去”的雄心在本届书展清晰可见,上海好书澳新专架计划、湖南展团与国际出版机构的版权洽谈、“五大文库”的多语种翻译筹备……书展已成为中国文化“出海”的重要码头。

文旅商体联动:文化赋能下的“消费新场景”

一张书展票,能逛遍大上海。

“阅界夜市”的烟火气+书卷气堪称本届书展典范,除了图书文创,上海书展夜市引入的老字号冰品、非遗糖画,让读者在捧读《人间滋味》时能同步品尝上海夏天的味道。而本届书展放大“票根经济”效应,让阅读与文旅商体深度融合。6472.7万元图书销售码洋之外更带动1.81亿元关联消费,彰显文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惠民政策的“杠杆效应”立竿见影,书展每日发放的惠民阅读券秒空,核销率近100%,带动图书即时消费增长40%。“买书送古埃及文明大展门票”“凭票根兑换乌镇分会场门票”等活动,让读者收获一书多用的惊喜。来自南京西路商圈的白领王女士算过一笔账:“用阅读券买了《古埃及文明》,还换到展览门票,相当于买一得二。”

商圈联动的“共赢模式”成效显著,上海展览中心周边的久光百货举办全球文具展,1万款新奇玩具吸引书展客流;中信书店·跳岛声音书店在南京西路启幕,播客与图书的结合让“耳朵阅读”成为新潮流。数据显示,南京西路商圈日均客流达56.8万人,零售餐饮消费同比增长39.07%,南京东路商圈63.5万日均客流中超三成会顺路逛书城,实现商圈联动的流量互导。

本届书展的主宾省湖南“文化带货”独具特色,湖南展团以“辣椒与书卷气”为符号,不仅为现场读者带来了4000种湘书,更有“湘味文创”——岳麓书院书签、张家界风光笔记本等销售额破百万。马伯庸签售会带动《长安的荔枝》销量翻倍,其与上海作家孙甘露的对谈,成为“湘沪文脉对话”的佳话;中南传媒与上海新华传媒的签约,更让这种联动从书展延伸至长期合作。

服务与温度:细节里的“人民城市”答卷

做好服务保障,充分体现城市温度,服务意识、用户思维是上海书展好口碑的根本。

本届书展38.2万人次的接待量背后是近3100名工作人员的默默付出,从残障人士专用通道到母婴室的温奶器,从防暑降温药品到邮政快递服务,细节处的用心,让书展成为展现城市温度的窗口。

上海展览中心东西入口的便民服务点日均解答咨询5000余次,为“一老一小”开辟的购票通道。医疗服务点25次紧急救助中,既有为低血糖读者准备的巧克力,也有应对中暑的藿香正气水。邮政服务处的5000单包裹,让现场读者“买太多带不动”不再是难题。

书展跨部门的协同作战保障了现场实时顺畅,在本次参与的2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中,既有连续三年服务的“老面孔”,也有初次参与的“新力量”。公安干警们在高峰时段为游客实行“单向循环”引导,避免人流拥堵;消防队员每2小时巡查一次消防设施,确保安全;南京西路街道执法队化身“活地图”为外省市读者规划“书展+外滩”一日游路线。在本届的上海书展,迷路时总有人指路,累了总有地方歇脚,这种安全感让远道奔赴而来的读者倍感珍贵。

不止于书:文化盛会背后的城市精神

人潮涌动是上海书展最美丽的风景线,也折射出上海这座人文之城的独特魅力。

书展是面向全年龄段读者的文化盛会,从耄耋老人到学龄前儿童,从鸿篇巨制到科普漫画,从场景化体验到分类阅读推荐,每位读者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随处可见和出版人、编辑讨论专业书籍的资深读者,热爱敦煌学的12岁孩子现场笔记做得满满当当……除了市民读者外,上海书展还吸引了大量远道专程而来的外省市读者。中国台湾出版人、86岁的赖庆雄感慨:“上海书展历史悠久,文化底蕴非常丰富!”值得一提的是书展青少年读者越来越多,他们表示纸质书能让人感受到“阅读的分量”。

上海书展落幕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2025上海书展以“双主场”拓展空间,以“夜市”延伸时间,以1267场活动织密网络,用38.2万人次的参与证明在数字时代,纸质阅读的仪式感、文化交流的温度感、城市生活的烟火气依然是人们心中最珍贵的向往。据主办方数据披露,本届书展38万多人次的客流中有25%来自外省市,充分展现了上海作为摩登之城对民众的吸引力。这些数据背后,是上海作为人文之城的底气与追求。上海书展全年龄段的参与彰显了申城的包容性,书展没有门槛,只要有爱阅读的人,就能在本届书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不止于书,不止于展。2025上海书展“阅读+”以更加全新的业态助推行业发展和文化植根,为书香上海的生物钟注入了更强的动力和活力,为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作者:百道网

终审:石鑫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