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西安市崭新的文化地标长安书院内,“书香工坊”研学体验区气氛热烈。一群小学生正屏息凝神,亲手体验着1300多年前的雕版印刷术,他们刷墨、覆纸、刷印,在实践中探索汉字的演变历程,了解文字载体的变迁以及造纸术的诞生与改进脉络。
长安书院占地15.7万平方米,汇集了图书馆、美术馆及文化艺术中心等多重功能,是西安满足市民多元文化需求的惠民工程。正是看中其强大的文化聚合与公众服务能力,西安出版社以传承城市文化、讲好城市故事为核心目标,在长安书院精心打造了“书香工坊”这一特色文化体验项目。
西安出版社是西北唯一一家城市综合体出版社,建社33年,立足西安,面向全国,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深耕地方文化资源出版,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与专业经验。在长安书院打造的“书香工坊”是一个集文化体验、研学教育、文创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平台。项目以“造纸术”与“印刷术”为主题,通过“一个展示区、三个体验区”向公众呈现了造纸术与印刷术的历史发展,结合互动体验和研学课程,打造了一个沉浸式的文化空间,是公众了解、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日前,百道网专访了西安出版社“书香工坊”项目负责人杨景程,深入探讨项目背后的运营逻辑、创新实践与发展愿景。
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一系列鼓励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教育普及的政策相继出台,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在此背景下,长安书院作为西安市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承载着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使命,也为“书香工坊”等项目的落地提供了绝佳契机。
杨景程表示,“书香工坊”入驻长安书院,一方面能借助长安书院的平台优势,将出版社的文化资源整合与转化,以全新的互动体验形式呈现给大众;另一方面,也能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为广大市民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提供一个深入学习传统文化、体验传统技艺的优质场所,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实现文化传承与市场需求的双赢。
当前,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正深刻重塑出版业态,成为行业发展核心动能。实施“出版+”战略,推进出版融合发展,已成为出版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西安出版社希望将“书香工坊”项目打造成一个传统文化体验与教育融合的创新平台,通过沉浸式互动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现代体验。
“从出版社的战略布局来看,‘出版+体验’模式是传统出版向文化服务延伸的关键支点。”杨景程具体介绍道,“我们突破纸质书的单一形态,将静态文字转化为动态体验。通过线下工坊吸引亲子家庭、学校团体等目标客群,构建‘体验—阅读—消费’的转化路径。”
“其战略意义在于实现从文化传承到产业革新的多维突破。打破‘编印发’传统流程,形成‘内容创作—体验设计—衍生品开发’的新型业务架构。”
版刻长安
“书香工坊”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出版社丰厚资源的活化利用。在项目建设与运营中,出版社通过挖掘版权内容、联动作家资源、转化图书IP等方式,将无形资产转化成了可触摸、可参与的实体体验项目。
杨景程介绍,“西安出版社在2020年成立了长安文化与金石研究编辑部,致力于长安金石碑帖的研究、整理、保护和传播,近几年出版了不少优质图书。我们以此编辑部的成果为依托,借助书香工坊的平台,设置了与传统印刷文化相关的体验区。同时,根据不同年龄段读者特点,项目还设计了如‘字里乾坤’‘纸上春秋’等系列研学课程。以图书知识为基础,通过互动式、体验式教学,使读者更深入地学习历史文化和工艺技能。”
印迹长安
在文创开发层面,项目汇聚了以西安民俗文化、文博文化、传统手工艺等为核心的文创产品,希望能通过文创产品扩大出版社品牌影响力,实现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赢。
为确保体验环节的专业性与权威性,项目筹备阶段,西安出版社联合青岛市新华书店,邀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深度参与,从工艺流程设计到工具制作全程指导,确保了工艺展示和体验的准确性与专业性。工坊现场陈列的相关珍贵文物和教具,搭配专业讲解和指导人员,让学习过程生动有趣,更凸显了体验环节的专业性。
开办以来,“书香工坊”多次举办研学课程和文化活动,这里不仅成为知识传播的场所,更是激发人们对中国悠久文明兴趣的重要窗口,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在文化传播与社会影响方面,“书香工坊”已接待大量参与者,涵盖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背景的人群。众多学校将工坊纳入课外实践教育体系,累计参与的中小学生超3000人次。通过一系列互动式文化活动,极大地激发了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真正让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线装书
从推动全民阅读角度来看,“书香工坊”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吸引了众多市民走进长安书院。不少家长反馈,原本不爱阅读的孩子在参与工坊活动后,主动要求购买相关传统文化书籍进行阅读,家庭阅读氛围明显改善。同时,工坊还吸引了不少成年人参与,他们自发组成阅读分享小组,围绕传统文化书籍展开交流讨论,进一步扩大了全民阅读的覆盖面。
令杨景程及团队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小朋友在参与完雕版印刷体验后,用自己的零花钱购买了一套简易的雕版印刷工具,回家后不断尝试,还将自己的作品带到学校分享,带动了班级里的同学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还有一位退休教师,在参与工坊活动后,主动申请成为志愿者,希望能够为更多人讲解传统文化知识,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纸上长安
作为出版业跨界经营的实践样本,杨景程认为,“书香工坊”的探索,能够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三组可复用的核心经验:
一、内容价值转化——从“静态载体”到“动态体验”的场景化重构
出版业的核心优势在于长期积累的版权内容与文化IP,“书香工坊”通过“内容拆解—体验设计—场景落地”的路径,实现了无形资产的具象化转化。例如将《论语》文本拆解为“活字排版+经典诵读”的互动课程。这种模式的可复制性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轻量化转化逻辑:无需颠覆原有出版流程,只需针对核心内容提炼“可体验元素”(如历史场景、工艺步骤、文化符号),适配不同线下场景(书店、景区、校园)。
分层开发策略:针对大众市场设计1~2小时的“微体验”(如雕版印刷书签制作),针对深度用户开发单日研学营,形成梯度化产品矩阵,从而降低复制门槛。
二、用户关系重构——从“单向传播”到“双向共生”的生态化运营
传统出版业长期面临“作者—编辑—读者”的线性关系困境,“书香工坊”通过线下场景构建了“体验—认同—共创”的用户生命周期管理模式。
三、资源整合路径——从“单打独斗”到“跨界共生”的轻量化合作
“书香工坊”的成功离不开与长安书院、学校、非遗机构的协同,其合作模式为中小出版机构提供了可借鉴的跨界范本。
优势互补型合作:出版社输出内容策划与版权资源,场地方提供物理空间与流量支持,专业机构(如非遗工坊)负责技术指导,三方按收益分成,降低前期投入风险。
政策借力策略:主动对接地方“文化惠民工程”“全民阅读推广”等政策资源,将项目纳入政府采购服务清单,既降低运营成本,又扩大社会影响力,这种“政策+市场”双驱动模式尤其适合地方出版社复制。
杨景程表示,未来,长安书院书香工坊将持续深耕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古代造纸术与古代印刷术为支点,继续深化文化体验内容,拓展研学课程体系,丰富文创产品种类,力争成为西安乃至全国知名的文化体验与研学教育基地,为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出更大贡献。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