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汴梁风起处:一部历史谍战小说里的北宋市井与人心

作者:舒月   2025年08月28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当荷叶包裹的情报被轻轻放在井口,北宋汴京的夜色由此被撕开一道缝隙,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的新书——《汴京听风录》以这样一幕诡异的开篇将读者径直拉进北宋仁宗时期的多方暗战,皇城司小吏沈追的个人命运与辽国“刺机局”、西夏“翊卫司”角力交织,在街巷人声与朝堂算计之间铺展出一幅既具烟火味又见人味的时代长卷。

《汴京听风录》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南飞雁 著
出版时间:2025年05月

《汴京听风录》的创作源于作者南飞雁对故乡的持续回望,郑州与开封相距不过几十公里,与黄河一脉相连,南飞雁回忆自己童年在河南农村赶集,奶奶带他看包公戏,《狸猫换太子》里仁宗、包公是他关于历史的最初记忆;后来儿子读高中,一句“你也是写小说的,能写出东野圭吾那样好看的故事吗?”让他出于父亲的体面接下挑战。在故乡风土与人生轨迹之间,《汴京听风录》既扎根于真实可考的北宋土壤,也带着家常的温度,南飞雁表示: “写作者找到一个承载自己文学表达出口的场域是非常艰难又非常重要的,身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河南人,与其说是我选择了郑州、开封作为我的文学场域和意象原乡,不如说是这两座城市对我的召唤。”

南飞雁

考据与虚构,让细节自己说话

“郑汴融城”的民间说法在南飞雁的创作里得到文学兑现,郑州是他生活了三十年的城市,开封则是他计划用三部长篇去建设的北宋都城意象,具备了古今叠压的叙事便利。开封城摞城的格局、街巷名称的沿用,让南飞雁得以在今日漫步时仍能感到宋风扑面。背景选择北宋仁宗时期,既受童年戏文的潜移默化,也因为这一时期的史料丰富、市井鲜活,南飞雁表示:“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或时期都是‘何以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有各的鲜活风姿和深刻意义,值得写作者们去书写。就我而言,或许因为中文系的出身,对文学史上群星璀璨的仁宗一朝深怀青睐,又是从小看着豫剧长大,也算是一种自然的选择。如果读者能够从小说中不止看到悬疑、谍战和推理的故事,更能多少看到了一些那个时代的风情、风貌和风物,进而了解了一些当时的政治生态和社会面貌的话,我想这就是对写作者最大的褒奖。”

为了还原历史的细节,南飞雁在创作之前做了详细的历史考据。《汴京听风录》中出现的皇城司和在京房于《宋史·职官志》中皆有明文,西夏翊卫司、高丽光军曹也能在《宋会要辑稿》《高丽史》里找到对应。唯独辽国情报机构缺位,南飞雁翻遍史料,最终在《辽尚书左仆射中京留守贾师训墓志》里觅得一句“其府置一局,诸事连外境,情涉谋叛者,悉收付之考劾”,遂据此命名“刺机局”。

《北宋东京城复原图》与《清明上河图》两张国宝名画,在创作过程中给了南飞雁重要的启发,他表示:“清明上河图式的细腻与悬疑张力是我想要达到的高度,或者说是目标,画中的各色人物和大小街巷都是我创作的力量源泉,当这些人物活色生香地游走在这些街巷之中时,就是我孜孜以求的历史真实感和沉浸感。人物命运,进退攻防,政权明争暗战,间谍舐刃饮血,这些故事的张力其实就隐匿在历史的真实感和沉浸感之中,隐匿在字里行间。”

为了重建汴京日常,南飞雁把大量时间花在街巷、菜单和物价等细节考究上,这些细节在出版阶段同时经过了编辑和专家的细致审定及把关,随书附赠的《北宋东京城复原图》和《清明上河图》可以让读者走进街巷,看见众生。在书里写到的“十千脚店”“天之美禄”“云英面”等景观或食物描述均可在《东京梦华录》中找到出处;蔡河新桥、西炭场巷、州桥夜市,也都能在复原图里一一对应。创作过程中最令南飞雁着迷的宋代风物是东京城里的路,开封千百年来的城市基本框架格局并没有大的改变,漫步在今日的开封也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宋风宋韵,南飞雁表示:“白天也好,晚上也好,人多也好,人少也好,那种大国气象,那种首善之区的气质,那种俯拾皆是的烟火气息,无时无刻不在环绕着我。”

叙事策略,把小人物放在大时代的前景

《汴京听风录》与传统历史悬疑的“公案—侦破”结构不同,全书刻意弱化宏大权谋,比如主人公只是八品小官,真正涉及宫闱朝政的情节被压到结尾,宋、辽、西夏、高丽之间的暗战退为背景,前景留给了街巷、科场、酒楼、书会,读者在阅读间除了体会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更能从南飞雁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一出生动的北宋市井浮世绘。

对主人公沈追的塑造是南飞雁考据与虚构的精妙结合,他为沈追设计了典型的寒门士大夫前史:“出生于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祖籍河北路保州保塞县,宋辽对峙的最前线。他自幼家贫,母亲早逝,受后母虐待,在族人资助下读书科举,顺利进入天圣五年丁卯科殿试,距离进士仅一步之遥,却不幸名落榜外”。这个设定巧妙地将虚构人物嵌入真实历史,同科殿试的还有柳永、包拯,更与因落榜而转投西夏的真实人物张元、吴昊形成对照。在这样的虚实对比中,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随即切入一个历史的缝隙,去代入和体验在历史巨流中被抛起和践踏的小人物。

为了贴近这样的历史氛围,南飞雁在创作中大量使用中低层视角,落榜士子、脚店博士、贩夫走卒、勾栏歌伎,他们的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与今日读者并无本质不同。“千年过去,困境的形态变了,但人性的基点并未颠覆。”柳永、晏殊、赵祯等人的对话虽属虚构,却追问着成败由谁定义的永恒命题。

写作中南飞雁感受到情绪最为饱满时有两处:第一是柳永与张元的对话,两位真实人物同科落榜,一南一北,走向截然不同的人生,却在文字里被拉回同一时空来探讨失败与成功的边界;第二是晏殊与赵祯的对话,帝师与皇帝的虚构长谈,写完后惊心动魄,因为它触碰了权力、教育、人性之间的复杂张力。

采访中南飞雁表示:“众多人物中比较偏爱柳永,在积累素材和创作过程中我重新认识了柳永,也看到了作为普遍意义上的失意文人。从写作者的角度来看,柳永很难被定义为一个失意者,但世俗视角看,他是一个充满抱负又才华横溢也一度倾心于科举功名的文人士大夫,的确没有做到一般意义的成功。但失败和成功到底该由谁定义呢?柳永本人如何看待失败和成功呢?用自己选择的道路去度过自己的一生,究竟算不算是成功呢?这样的命题早已不再是柳永一个人需要面对的,也是我想用文字呈现在读者面前,跟读者一起去抚今追思。”

中原之声,从地域基因到历史选择的必然

作为中原作家群体的一员,南飞雁的叙事始终带着地域赋予的厚重,何弘曾论述中原人的特质:“长期的苦难体验,长期的不屈抗争,使河南人形成了直面苦难、坚忍不拔的生存态度,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形成了机智以及狡黠、投机的性格”。这种特质投射在创作中,便是关注现实、尊重历史、注重对价值和意义追求的基调。在《汴京听风录》里,这种基调化为南飞雁本人对历史真实的坚守,对人性复杂的正视,以及对故土文化的深情回望。

刘震云评价《汴京听风录》:“汴京城里的每一条街道都藏着王朝的命运”;马伯庸在封面上的推荐语则为:“似清明上河图般的惊喜描摹,大宋风韵跃然于纸上,使人梦回汴京,如在现场”;李洱的评价则更为亲切和具体:“这是无限的循环中,首善之地风情画。这是历史幽暗中,诗酒文章风流人。这是寻常巷陌中,刀光剑影恩仇录。南飞雁的这部著作令人刮目相看,值得品读。”

面对文学圈内的好评南飞雁的表态谦虚,他更愿意将其视为一次对历史悬疑叙事的探索。作为2024年茅盾新人奖得主,南飞雁的创作轨迹清晰可见,从早期向内看的青春小说,到后来向外看的世情小说,再到如今的历史题材,他始终在突破中寻找表达的可能。

在南飞雁看来,传统历史悬疑多脱胎于公案小说,《包公案》这些诞生于明清的公案小说给了后辈非常多的启迪和滋养,如今的作品也常加入一些非章回体的层层嵌套和奇幻色彩的元素。但他想走一条更费力的路:“仅仅将一个悬疑故事放在历史中去讲述,并不是历史悬疑创作。我给自己定下的标尺是这个悬疑故事的内核、人物关系和故事背景等等,能且仅能存在于某段特定历史之中。”

至于小说的市场表现,南飞雁表示:“历史悬疑创作近年来非常活跃,涌现了不少优秀的作家和作品,读者也给予了积极的回应,作者、出版社、读者之间已经有了相对稳定的类似于阅读契约一样的默契,我的创作也受益于这样的默契。我只期待两点,第一是读者不觉得花了冤枉钱,毕竟现在的图书不算便宜;另一个是出版社没赔钱,如果能给出版社带来盈利,当然是我最乐意看到的,而且越多越好。”

作者:舒月

终审:李丽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