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池塘边的童年》,仿佛推开一扇吱呀作响的木门,扑鼻而来的是青草混着淤泥的湿润气息。彩虹啊,你这本书哪里是童话集,分明是把我们水乡孩子的童年切片,裹着荷香、蛙鸣和星光,原汁原味地端到了读者面前。
《暖心亲情成长故事·池塘边的童年》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
作者:周彩虹
出版时间:2024年09月
你笔下那些湿漉漉的细节——水妹家小木屋门缝漏进的晨光、香草缝布娃娃时扎破手指渗出的血珠、阿二在太阳山脚刨出的带泥红薯——让我想起夏牧城笔下“池塘里争抢馒头的鱼群”,都是会呼吸的乡土记忆。最绝的是把教育意义藏进生活褶皱里:香草卖布娃娃救父的章节,没有一句说教,却让城里孩子攥紧书页问:“妈妈,我能用零花钱帮这样的姐姐吗?”书中三代女孩的成长轨迹,暗合着水乡的生命循环:水妹的勤劳如塘泥般厚重,冬青的宽容似荷叶承露,枝桠的顽皮恰似跃出水面叼虫的鱼。这种“池塘教育学”比任何理论都透彻——真正的成长不是逃离乡土,而是像那条被你救下的红鲤鱼,在淤泥与清流间学会平衡。
三个看似独立的故事,被池塘的倒影悄悄串联。当《太阳山传说》里阿大沉入湖底时,波光竟晃成了中医院窗外的星河。这种“草蛇灰线”的写法,让整本书如同夏夜池塘:水面碎月是情节,深流暗涌是伏笔,蛙声蝉鸣是留白。
读到枝桠赤脚追蜻蜓摔进泥坑时,我的脚心突然刺痛——十二岁踩到碎蚌壳的疤在发烫。更神奇的是阿新哥教游泳那段,你写“呛水时耳朵嗡嗡作响”,我喉头竟泛起池水的铁锈味!这才懂你为什么说:“童话不是编的,是从皮肤里渗出来的旧时光。”
冬青奶奶在柳树下缝补的侧影,和我外婆的身影渐渐重合。那年她把我的破书包绣上荷花,针脚和你描写的一模一样:“细密得像雨点打在荷叶上”。如今终于明白,老人手中穿梭的不仅是棉线,更是把我们的童年缝进家族记忆的经纬。
合上书那晚,我梦见自己变成香草养的蚕。在吐丝结茧的沙沙声里,听见你在星光下轻轻问:“如果童年是张荷叶,你愿做滚动其上的露珠,还是深扎泥中的藕节?”这个问题,大概要我们用一生去回答。
这本青草色的书,像极了故乡的池塘:水面倒映着三代人的悲欢,水底沉淀着传统文化的钙质。当城市孩子通过枝桠的眼睛第一次认识萤火虫,当异乡游子在香草的故事里找回方言的温度——周彩虹用文字挖通的岂止是童年记忆渠,更是现代人干涸心田的救赎水道。
当我看到周彩虹的名字出现在引领成长“第十二届(2024年度)上海好童书”入围名单上时,我愈加对周彩虹“用童话点亮儿童内心灯塔”的使命由衷赞赏,这彰显了她的作品对中国原创童书在文化传承与儿童教育上的独特价值。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