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世界格局中,中东地区的动荡始终是牵动全球神经的焦点议题。上海译文出版社2025年4月出版的《穿越百年中东》,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理解这片古老土地的重要窗口。作为郭建龙历史游记系列中的经典之作,这本书虽首版已过去十年,却依然是今日了解中东乃至世界的必读之选。
《穿越百年中东》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郭建龙
出版时间:2025年04月
该书之所以具有持久的生命力,首先源于其独特的创作方式。作者郭建龙并非坐而论道的书斋学者,而是以亲身游历的方式深入中东腹地。他在动荡的中东只身游历一年,与伊斯兰青年同住,帮助难民,足迹遍布中东所有国家和重要场所。这种冒着生命危险的实地探访,让书中充满了逼真的现场感 —— 不是隔着屏幕的旁观,也不是文献堆砌的抽象论述,而是带着体温的观察与思考。正如俞敏洪评价的那样,中国知识分子多习惯足不出户论天下事,而郭建龙这种深入实地、在历史与现实中穿梭的写作态度,本身就值得称道。
作为一部框架结构性著作,《穿越百年中东》巧妙地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帝国崩溃为起点,梳理了现代中东乱局的历史脉络。书中清晰展现了欧洲列强瓜分势力范围、新兴国家政治经济基础薄弱、宗教矛盾交织等核心问题,为读者搭建起理解中东百年变迁的完整框架。作者没有陷入非黑即白的价值判断,而是通过中立客观的叙述,呈现出矛盾背后复杂的历史经纬与现实困境。
郭建龙的写作功力在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擅长将复杂的历史与现状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既避免了旁观者的木然描写,也摒弃了僵化预设的枯燥陈述。书中既有对奥斯曼帝国崩溃这一历史节点的深度剖析,也有对当下难民问题、宗教冲突的现场记录,历史回溯与现实观察相互交织,形成一幅细腻生动的历史长卷。这种写作方式让读者既能把握宏观的历史脉络,又能感受到具体而微的人文温度。
作为自由作家和社会观察家,郭建龙的学术积累与游历经验成为本书的坚实基础。他深耕中国古代史与世界近代史研究,近十年来实地探访数十个国家,善于从宗教、文化根源入手叩问地域文化。在《穿越百年中东》中,他延续了 “密码三部曲”“丝绸之路大历史” 等作品的严谨风格,同时发挥历史游记的叙事优势,让严肃的学术探讨变得生动可感。
引子 贝鲁特:卡萨布兰卡的影子
这里是贝鲁特(Beirut),这里是地中海东岸的卡萨布兰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卡萨布兰卡这座位于北非的城市,由于处于各方势力角逐的交会点,成了著名的大旋涡,是战争双方情报交换的中心,号称世界上最复杂的地方。而如今,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承担了同样的角色。
当我到达贝鲁特的第一天,我的室友——来自土耳其的马麦德就告诫我:“在贝鲁特,所有的和平都是假象,只有战争是永恒的。当你来到这里,就已经走进了没有觉察的战争之中。”
他对我说这句话时,我们正走在贝鲁特的一条小街上。时值2014年5月初,午夜时分,凉风习习,路边的灯光依然闪耀,两边的石头老房子仿佛来自100年前的奥斯曼帝国(Ottoman Empire)时代,虽然破旧,却带着浓郁的历史感。路上偶尔会有几个看上去淳朴平和的当地人和我们擦肩而过。
但是,马麦德提醒我,和平的微风在这里只是假象罢了。
真相是:我们所走的街道两侧,就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组织”控制区域,这个组织叫真主党(Hezbollah)。而与我们擦肩而过的人,不管他们是小商小贩,还是司机职员,都可能是(或者曾经是、以后是)令人闻之色变的真主党战士。
不仅仅是这一条街道,在这座城市的其他地方,也充满了非现实感。在与黎巴嫩接壤的叙利亚和以色列,同时进行着两场流血的较量。而在贝鲁特,各类人等都在紧张地活动着:政客们不安地注视着边境外的战争,难民们等待着家乡的消息,战士们试图越境去打“圣战”。
全世界的政治势力也都汇集在这座小小的城市,从西方的美国到东方的俄罗斯,再到伊朗和什叶派(Shiites)、沙特和逊尼派(Sunnis),这里距离战场最近,也是最能体会到战争脉搏的所在。
然而,就在各种阴谋和密计的包围之下,贝鲁特却保持着繁华如梦。富豪们仍然在豪华的俱乐部醉生梦死,夜总会里的女郎们仍然在唱着靡靡之音,来自海外的大量劳工日日夜夜为这座不属于他们的城市劳作……这一切,即便像我这样的外来游客,也可以一览无余。
当我走在真主党控制区的街道上,思索这座复杂的城市时,马麦德又在一边说出了他的第二句“名言”:“在黎巴嫩,你永远不知道人们的真实身份。”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