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两端的白色荒原上,有一群中国身影用四十年时光书写传奇。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25年6月推出的《筑梦极地四十年》,以冰芯般的纯度与厚度,完整封存了中国极地科考的壮阔历程。
《筑梦极地四十年》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作者:陈瑜 著
出版时间:2025年06月
一、从无到有的极地突围
1984年11月20日,南极科考船鸣笛启航的瞬间,被永远定格为中国极地事业的原点。本书以时间为经,细数从长城站奠基时的艰难钻探,到昆仑站在冰穹 A 建立观测站的突破;以空间为纬,展现从南极半岛的苔藓研究,到北极黄河站的极光监测。这些节点串联起的,不仅是考察站的升级史,更是一个民族在地球三极突破技术封锁的突围之路。
二、科技硬核与人文温度的交响
全书像一座极地博物馆:装备展区里,从初代雪龙号的破冰参数到新一代 “极地” 直升机的性能跃升,见证着中国制造的进化;科研长廊中,冰川钻孔的冰芯样本、极夜天文观测的光谱图,解码着地球气候的密码。更动人的是那些冰原日记片段 —— 科考队员在暴风雪中守护设备的彻夜未眠,年夜饭时与企鹅 “共享” 的压缩饼干,让冰冷的数据有了心跳的温度。
三、行走冰原的记录者
作者陈瑜的独特经历,为本书注入无可替代的现场感。作为科技日报社首位踏足南北极又参与载人深潜报道的记者,她笔下的科考站不仅有坐标数据,更有发电机房的轰鸣、极夜灯光下的泡面香。18年一线采访积累的素材,让宏大叙事始终扎根于真实细节,这也是她能将专业报道转化为大众读物的秘诀。
四、四十年成就里的中国精神
当书中展示南极冰盖钻探深度突破4000米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进步,更是 “敢为天下先” 的勇气;当对比不同年代的越冬装备,变化的不仅是保暖性能,更是 “甘坐冷板凳” 的坚守。这些精神密码,与中国航天、深海探测等领域的突破形成共振,共同构成科技自立自强的群像。
五、写给未来的极地邀请函
书页间藏着对普通人的邀约:通过 “极地科考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等章节,揭示南极臭氧研究与防晒产品、北极航道探索与海运成本的关联。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每一个关心地球命运的人,都是潜在的极地守护者。”
这部融合史料价值与人文关怀的作品,既是对四十年辉煌的总结,更是面向未来的宣言。在地球生态面临挑战的今天,它让我们懂得:中国极地科考的意义,早已超越地理边界,成为人类共同命运的注脚。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