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从散落星火到燎原之光:“骏马奖”首度结集,点亮民族文学灯塔

作者:李子木   2025年07月15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今年世界读书日期间,广西民族出版社与越南芝文化股份公司签署《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奖作家作品精选集》肖勤、马金莲、陶丽群三位作家作品集的越南文版权输出协议;在第三十一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现场,广西民族出版社又与埃及希克迈特文化产业集团就黄佩华作品精选集阿拉伯文版签署版权输出协议。目前,丛书有关英文版的版权合作也正在商谈之中。

这套2024年10月出版的《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奖作家作品精选集》自推出以来,不仅得到了国内出版界、评论界的高度关注和肯定,同时也引起了海外出版机构的极大关注。这前后两次版权的输出,不仅是广西民族出版社积极践行文化“走出去”、出版“走出去”的具体举措,更成为其推动中国少数民族优秀文学作品走向世界的生动实践。

八个月淬炼:一套民族文学精品的“时光手记”

骏马奖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界的最高荣誉之一,自1981年创立至今,已经连续评选13届,对推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和提高优秀民族作家创作积极性产生了良好效果。广西民族出版社结集出版的《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奖作家作品精选集》是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成果的系统性梳理和展示,是国内首次集中汇编出版获奖作家优秀作品、唯一展示骏马奖获奖作家成长经历的一套丛书。

广西民族出版社副社长吴柏强表示,“这套丛书的出版是广西民族出版社贯彻落实2023年《国家民委、中国作协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民族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重要举措。”它不仅为读者呈现了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历程,更呼应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推动了多民族文学的深入交流。

“丛书从组稿到上市发行总共用了8个月的时间。”吴柏强回忆说,“在策划这套书的时候,丛书主编、广西作家协会主席东西老师,丛书编委、《广西文学》主编李约热老师,广西民族出版社社长石朝雄、总编辑徐美,以及整个编辑出版团队都在讨论,应该推出怎样的一套骏马奖获奖作家系列丛书。最后确定了以时间轴作为主线,收录骏马奖获奖作家各个时期发表的经典作品并汇编成册。”

第一辑包括了八位作家的中短篇小说集和一位作家的散文小说合集,分别是满族作家于晓威、回族作家石舒清、藏族作家梅卓、仡佬族作家肖勤、回族作家马金莲、壮族作家陶丽群、蒙古族作家鲍尔吉·原野、布依族作家潘灵、壮族作家黄佩华。他们的作品以生动的笔触描写人间百态、书写时代华章,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比较突出。

丛书收录的这些作家从最开始在刊物上发表作品,到最终成为一名骏马奖获奖作家,笔耕不辍,坚持了至少十余年以上的时间。随着环境的改变和个人阅历的增长,作家们的情绪、思想、情感会变,对事物的理解也都在变。比如,他们中有的从农村来到了城市生活,虽然更多关注的仍是山乡巨变,但作品也开始以新的视角反映当下新农村的幸福生活;也有一些作家如鲍尔吉•原野,曾凭借别具一格的散文奠定了自己的文坛地位,近些年则专心致力于小说创作……无论怎样,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们孜孜不倦地写作,对文字的驾驭能力越来越成熟。

“丛书编排的时间轴体现了一个作家成长的历程、作品表现内容和形式的变化历程。”吴柏强指出,“从这个层面上看,这应该是了解骏马奖获奖作家成长经历更加便捷快速的方法。”

与时间赛跑:出版的极限挑战

丛书目前已经出版9种,后续还有9种已经列入出版计划。这些作品题材丰富、风格多样,展现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风貌,均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新时代山乡巨变”“民族团结故事”这些主题。其中有的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题材,讴歌乡村社会生活变革和新时代广大基层工作者的奋斗精神;有的是写经济社会发展后人们在时间空间观念、家庭生育观念、移风易俗观念等方面的变化;有的是写生产生活新技术的应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人们观念受到冲击后如何最终走向融合一致的;有的是写不同民族生活环境、生活经验,以及面对国家发展、民族发展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的故事……

要在8个月的时间里,完成这样一套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丛书的出版工作并非易事。

一是组稿时间短。项目真正开始推进是2024年1月份北京图书订货会以后,但2月10日就是春节。出版社要在这之前与骏马奖获奖作家一一联系并取得授权,还要嘱托他们在春节期间初步筛选适合收录的篇目。二是计划收录的作者部分篇目因为版权问题无法收录,需要调整出版节奏。三是要在诸多优秀作品之间做出筛选和取舍,选择最能代表作家特点、思想、气质的文章,需要主编、编委和编辑共同梳理。

得益于主编东西的沟通协调,组稿人《广西文学》主编李约热的大力帮助,以及出版社编辑团队所作的各种努力和准备,丛书如期出版。在新书发布会上,东西肯定了广西民族出版社对出版高质量作品的诚意和努力,肯定了丛书编委在丛书组稿与出版过程中的辛苦付出。并表示,通过主编这套丛书,看到了许多优秀作家对文学创作的执着与热爱,看到了许多优秀作品展现出中国式现代化文明的新成果,全面、及时地反映了民族地区的发展变化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成就,引发了各族人民的共鸣、共情。

丛书的整体装帧设计也可以说是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各系列丛书中有史以来难度较大的一次。设计师张文昕深入调研市场,参考众多文学奖作品封面,最终采用统一设计、风格和颜色,紧扣骏马奖主题。设计选用圆背精装,护封以“骏马奖杯”剪影为主体,书名仿篆刻排列,封面蓝绿色取自羊卓雍措湖水,象征各民族在绿水青山间的生活,文字和图案用仿土金色或烫金色,护封局部采用磨砂UV工艺增触感,硬壳封用变色麻布纸显古朴,环衬与内文纸呼应,整体既经典大方,又清雅朴实,彰显文学气质与获奖者扎根民族地区创作的特征。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副主席邱华栋欣然为这套书作序推荐,“相信这些弘扬主旋律、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文学作品以丛书的形式集中推出,能起到推动新时代民族文学融入现代传播格局,加强民族文学阵地建设的作用。”“总体来看,收入精选集中的作品题材丰富、风格多样,反映了新时代作家们的创作成果,是当代中国文学的重要收获。期待作家们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不负时代的重托,永攀文学的高峰。”

丛书作者代表、青海省作家协会主席梅卓在丛书的首发会上也表示,她和其他8位作者都是成长于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作家,在创作作品时会经常思考民族文学如何赓续优良传统,如何在时代进步的洪流中探寻人性与价值观的流变,如何与时俱进,如何承担起新的文学使命。这套丛书的出版无疑是对作家们继续投身民族文学创作的鼓励,也是对作家们继续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书写更多有情有感的中国故事的鞭策。

创新突围:构建民族文化传播的“广西渠道”

这些年,广西民族出版社紧紧围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还出版了“我们丛书·壮族作家作品系列”“中国多民族作家作品系列”“广西新锐作家作品系列”多套文学丛书,为打造“共有精神家园书系”这个图书品牌提供了实践依据。

“文学能够凝聚人心、启迪智慧,且传播无疆界,作为一门‘世界语言’,文学可以触达更广阔的世界,让各国、各民族的人们基于共同的情感,引起心灵的共鸣,增进文明交流互鉴。”广西民族出版社社长石朝雄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民族出版社通过加强选题策划、着力打造精品,讲好中国故事、广西故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故事,持续重点在民族文学板块发力,让越来越多优秀的民族文学精品面世。出版社多年来在推广普通话、民族文字和民族语言保护、民族古籍、民族医药、民族理论等方面的长期积累,使得自身在内容的民族性、多样性,深耕的专业性、权威性,传播的有效性、普遍性,均凸显了“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的核心定位。

民族出版社的公益属性,在市场化转型和竞争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尤其是读者的阅读与购书习惯发生变化,图书零售市场逐年下滑,优质内容资源向大社、强社倾斜,优秀出版人才流失严重。对此,石朝雄表示,民族出版社并非没有出路,“长期以来有关民族文化的内容资源积累,就是我们创新发展的宝贵资源。”近几年,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民族工作主线,广西民族出版社在策划并出版民族文学精品的同时,还立足广西非遗文化,以非遗技艺为内容底色,运用“非遗+”方式,出版了一系列受到市场肯定的原创儿童绘本、民族医药、民族古籍等民族文化图书。

更重要的是,以《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奖作家作品精选集》为代表的系列作品,正在引领广西民族出版社在内容品牌和构建民族文化传播体系上的创新突破。

2024年12月,中国作协创研部《对近期民族文学青年创作的观察思考》中提到“综观本届骏马奖获奖作家作品,获奖作家中有10人生于1980年之后(其中1人出生于1990年后),占比三分之一”。广西作协前不久在鲁迅文学院举办了第二期广西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研修班50名学员平均年龄35岁,民族作家24人。石朝雄表示,这些青年作家正在成长,逐渐成为新时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这些年,在广西作协的指导下,广西民族出版社也加大了对少数民族青年作家出版成果的扶持,出版少数民族作家的作品数十种。“我们通过项目扶持、青年作家孵化、全民阅读活动、作家‘以老带新’等,尽可能地为他们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民族出版社还通过设立“那书苑”全民阅读推广项目,增强社会影响力。该项目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推动民族文化阅读的普及,已在多个地区设立了推广点,并获得了相关部门的肯定。此外,民族出版社也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努力构建民族文化传播的“广西渠道”,推动版权输出,目前已向近20个国家和地区输出了70余种图书版权,涵盖青少年读物、民族文化与地方文化等多种类型。

未来已来:科技与文化的破圈与交融

广西民族出版社运用人工智能辅助编辑工作已有差不多一年。吴柏强介绍,“我们可能是第一家使用‘AI编辑工作室’的广西出版社,应该也是全国民族出版社中第一家运用AI大模型指导编辑工作的出版社。”

在广西民族出版社的书稿预审中,在开展“三审三校”前多了一个“AI预审编辑”环节,它能帮助编辑对书稿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导向、内容质量评价、结构逻辑评价、语言文字水平进行分析并出具分析报告,对书稿进行初步的评估。据了解,出版社在人文社科、文艺类书稿方面基本上做到了80%的预审。

在校对环节,出版社运用AI辅助校对,在教材教辅、民族医药、文艺类等图书的校对上发现一些较偏僻、冷门及不易发现的问题,系统也给出了修改建议,校对人员也通过AI校对提升了校对技能。在营销环节,编辑在图书营销方案设计、图书书评撰写、营销推文撰写方面都有借助AI技术,通过AI借鉴经验和完善,以提升图书的宣传推广效果。

“出版+AI”,在出版中AI的应用是一种助力,它可以帮助出版从业人员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流程和方式。不过石朝雄认为,出版行业的核心竞争力终究是在于高质量的内容和独特的创意,编辑未来两年更大的挑战是“会用”和“用好”。“从‘会用’的角度,他们会接触越来越多各种类型的AI平台,要学会AI的数据投喂训练,更精准地问问题;从‘用好’的角度,他们要在投喂训练过程中,不断地去尝试和筛选哪些平台更好用,哪个平台更符合自身的编辑工作、校对工作、创意工作、营销工作等。”

除了科技发展给民族出版工作带来的冲击与挑战,随着读者消费习惯和阅读需求的场景式变迁,如何深挖本土文化,并在IP业态和破圈传播等方面突破创新,也正在引起广西民族出版社的重视和关注。

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民族出版社的优势在于长期深耕民族文化领域。对此,石朝雄指出,未来一个阶段,出版社的工作将侧重在传承优秀民族文化(非遗技艺、民族医药、民族音乐等)、推进广西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研究、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西故事,比如近期出版社将推出《中国古琴谱集补》(30卷)、“民歌里的广西”(9册)等;在开发民族文化IP方面,目前民族文创笔记本、民族纹样托特包等周边产品已经陆续启动,并和有关团队基于民族文化方面进行文创开发及IP打造,也计划积极尝试推动影视转化。同时抖音、小红书复合业态的合作也在推进中。“未来,不仅仅是图书,包括相关各类衍生品都是我们会重点挖掘和打造的方向。”

作者:李子木

终审:李丽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