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折叠山河入“志”:陆春祥的地理书写实验

作者:李子木   2025年08月01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水是生命之源,亦是文明之基。在中华大地众多河流之中,富春江宛如一颗璀璨明珠,闪耀于浙江大地。她以秀美的山水、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心灵,见证了历史的变迁。黄公望曾在富春江畔结庐隐居,创作了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而今,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浙江作家陆春祥倾尽心血,以一部《富春江地理志》为富春江立传,为读者呈现出这条母亲河的壮丽史诗。

《富春江地理志》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作者:陆春祥
出版时间:2025年06月

《富春江地理志》是浙江教育出版社“新水经注”大型文学精品创作出版工程的首部作品,于2025年6月出版。该书全方位抒写百里富春江及其两岸的人文与历史,深度挖掘富春江及两岸两千多年来的治水史、风俗史、变革史等,记录富春江边“水色佳美”的迷人风景,讲述富春江边的传奇人文故事,生动展现浙江乃至中国文化深厚的底蕴。

少年记忆:富春江情缘的起点

陆春祥一直生活在富春江边。但与许多伟大的作品诞生过程相似,《富春江地理志》的创作冲动源于陆春祥童年时期的深刻记忆。少年时期的陆春祥在家乡山水间穿梭,对水有着天然的亲近与好奇。在新书的首发式上,他曾分享了自己对故乡桐庐和富春江的挚爱与敬畏,对故土的心心念念。他说,故乡是自己“血脉里的修辞”。

“少年时记忆最深的事是读书放学后上山砍柴被蛇咬,突然,左手中指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细一看,是一条小竹叶青蛇。这蛇我知道,毒得很。我急中生智往受伤的手指洒了泡尿,然后迅速跑下山去,在溪里洗手,然后小心地用柴刀刮手指皮。”陆春祥回忆道,“刚看过残破本的《三国演义》,我没有关羽条件好,华佗用刀为他刮骨去毒,他很英武,谈笑风生,照样喝酒吃肉,还有人和他下棋,而我只能忍痛对着左手中指刮蛇毒。中指皮肤都刮白了,露出了骨头。还是有点慌张,跑回家,外公找来细棕丝,将我左臂扎住。到了晚上,左手臂开始肿起来,肿得好粗,但最终没去看医生。”好在小蛇毒性不太强,最后平安度过。

这个故事后来收录在陆春祥的一篇名为《惊蛰》的文章中。现在他左手中指根部,还有一道白色的一厘米左右的疤痕。这段少年时期的惊险经历“浸入骨髓”,不仅让陆春祥对自然的力量有了切肤之感,时时告诫他“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千万小心,更让他深刻体会到富春江流域独特的自然风貌与生态环境。

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在陆春祥心中种下了对富春江的特殊情感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生根发芽。当“新水经注”丛书工程总策划、主编,首届鲁迅文学奖得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徐剑邀请陆春祥参与“新水经注”项目,书写自己心中的母亲河,鲜活阐释“两山理论”,为河流立传,为故园和众生立传时,他欣然应邀,便有了如今这厚重的一部《富春江地理志》。

《富春江地理志》借鉴郦道元《水经注》的河流考证,以文学的、讲中国故事的方式,致敬古代先贤追求人水和谐、民生为本的思想,深刻阐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为河流立传。但这部作品又不是纯叙事。如陆春祥所言,“她也是我在她褶皱里生活的某种记忆。富春江干流、支流、支流的支流,两岸所有的物事,都是我写作的重要源头。对我来说,她就是我永远依恋的母亲,她是一部一辈子也读不透的伟大的书。”

作为一位在江边生活了大半辈子的作家,这次的书写更像是水到渠成的一次表达,遇到合适的机会,自然写得很快。陆春祥引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先生的话,“我觉得一个人生活在一条伟大的文脉上,这本身既是巨大的考验和压力,同时也是幸福的。”这次写作,对他而言就是对平时生活与知识积累打通运用的真正考验。

陆春祥

角度转换:从“人的角度”到“地理角度”

陆春祥此前已多次书写富春江,如《水边的修辞》集中聚焦古今人文,而《富春江地理志》则呈现出明显的视角转换,提出"千载烟波不过一页凝痕"——从“人的角度”转向“地理角度”,从“片段感悟”到“系统志书”。这种转变背后蕴含着他对母亲河认知的深层突破。

“我觉得应该从物质与精神两大层面来说。”陆春祥表示,“物质层面,其实是我们对富春江的索取。饮用水源,水力发电,灌溉用水,交通航运,鱼类资源,等等,这些都是对水的直接利用。因河而生成的大小沙洲,利用河谷而建设的城市与村落,沿河岸而建造的高速公路、人行绿道,则是我们间接享受到她的便利。精神层面,则是人类因傍河而产生的各种文化。我曾经在《水边的修辞》序中这样说过:万物皆有灵,包括植物与水。富春江的清流,与隐士桐君、严光、黄公望等的气质极为匹配,与谢灵运、杜牧、范仲淹、苏轼、陆游等著名诗人的审美也极为吻合,两千多年来,因江生发的七千多首诗词,都可以证明这种奇妙关系。最关键的是,古往今来,富春山风,富春江水,治愈了无数焦虑的灵魂,且这种焦虑,经山水的浸染,大多都演化成了悦耳动听的诗与文。”

这种视角的转换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大量的素材支撑与深入的研究思考。陆春祥为了写这本地理志,翻阅了三四千万字以上的书籍,力求使作品扎实、详尽。“无论小说或者散文,写人是最难的,写完《水边的修辞》,仔细一梳理,竟然都是写人,写人难,难在写出人物的精气神。古人难写,有的历史材料很多,有的很少;今人更难写,每一个人物,都要花力气采访,找出闪光点,还要研究写法。写人,即便写父母,写自己,也不一定写得好。而写《富春江地理志》与我写其他书籍相比最大的困难是,她需要更多的素材支撑。你想啊,富春江及两岸的人文地理,古往今来,那是海量的素材,从写作层面上讲,素材掌握得越多,写出来的东西就会越扎实,否则,你写出来的东西就会像一座房子一样,四面漏风。”

书中涵盖治水史、灾荒史、非遗志等多元内容,陆春祥在写作过程中,注重平衡史料考证与文学想象,遵循“平实叙述,不虚构,少想像”的原则,充分发挥史料本身的文学性,使作品既具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资料读得越多,富春江才会越来越清晰。我也想过其他写法,写一些江边生活的人们、古村落,那会省事许多,但我以为,那样写,还不足表现整个富春江,她是如此博大和广阔,至少我要写出她的大致概貌。在史料运用方面,一定要与富春江有某种关联,尽量少写考证过程,而对史料本身所具有的文学性,则充分发挥,但总体原则是,平实叙述,不虚构,少想像。最难的依然是材料真伪度的辨别,各种志书上的东西,也只能是参考,有不少要自己判断。”

结构精巧:传统“志”体例与现代叙事的完美融合

《富春江地理志》在体例上借鉴古籍,采用“大江”与“两岸”上下两部的结构,四卷综合性叙述与七卷主题分类写作相结合,既传承了传统“志”的严谨风格,又融入了现代叙事的灵动活泼,展现出独特的结构魅力。

“我个人以为,目前的‘大江’与‘两岸’这样上下两部的结构,能最大限度地将一条江完整呈现。”陆春祥介绍道,“这样的结构,也有利于我充分发挥自己新笔记体写作的长处。这次写作《富春江地理志》,似乎穷尽了力气。然而,写完书稿后,我又常常会深入富春江两岸的褶皱中,几乎每次,都有新的发现。只能感慨,富春江及两岸这片土地,是抒写不完的,何况,还有许多来不及写。”

这种独特的结构设计不仅使作品在内容上丰富多元,更在形式上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阅读体验,让读者能够沿着作者精心构建的脉络,深入探索富春江的前世今生,感受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就像李敬泽介绍这本书时所指出的,这本书的架构包含了山川、风物、风俗、物产、人物、空间……它不是写一般意义上的介绍、一个地方的概况,它构建的是一个完整而丰沛的小世界。

陆春祥是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鲁迅文学奖得主,更多的时间活跃在散文创作的圈子里。在创作《富春江地理志》时,有人就常有疑问:你怎么在写一本地理志?在大多人的认知中,地理志一定属于纯学术的,是学者写的。但陆春祥回答:“我用的是地理志的结构,文学的写法。散文笔法,除讲究文学性大前提外,从表达上看,最高的要求是简洁与准确。众多材料梳理清楚了,将你需要的那些材料‘拎出来’,而不是‘兜起来’,如此,脉络与线索都会清晰,读者阅读也会轻松。”“国外的不少学者,其实都是这种路子。他们研究一个领域几十年,写出来的书却很好读,这缘于他们的才华及扎实的表达基础。美国生物学家哈斯凯尔的《看不见的森林》《树木之歌》《十三种闻树的方式》,都写得别开生面。”

文学担当:为生态治理提供思想资源

在创作和采访中,陆春祥都反复提到富春江是“治愈焦虑”的精神力量。他说,“富春江的治愈力在于其持续流动却始终如一的特性,这种“变与不变的辩证法”正是对抗当代焦虑的核心密钥。当我们将历史转化为可体验、可交互、可携带的精神资源,河流便成为永恒的心灵医院。”他甚至建言,可以设计一些让游客深度参与体验的载体,有物质层面的,有精神层面的,如收集当代人的焦虑故事,存入“富春江水时间胶囊”,与古代的诗词、题刻形成跨时空的情绪共振。如沿富春江设置24个观景台对应节气,结合范仲淹“潇洒桐庐郡”十咏中春和景明的生态观,设计自然疗愈课程。

而更多的,是他在创作中更加深刻意识到自己的文学担当,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为现实的生态治理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少年看水是生计,中年看水是文化,如今看水是文明”,陆春祥这样说。

“从古至今,人类在与水的合作与对抗中,有许多动人的故事,有失败,有胜利。”陆春祥表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凡是尊重自然,科学而合理地开发,人类与河流之间,一定会出现和谐的局面。作家的责任,是将这种和谐与不和谐都真实记录下来,而不需要作过多的解释。”

在书中,陆春祥特别记录了浙江践行“两山理论”的案例,如“营建志”卷中,详细记录富春江及支流分水治水工程等,通过生动的叙述与深刻的思考,为读者呈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也为当代生态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陆春祥也深知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在《富春江地理志》的创作中,他特别注重将宏大历史融入童趣,以轻松有趣的方式向年轻一代传递富春江的文化魅力。书的序言中特别插入了小孙女瑞瑞与自己的对话。陆春祥说,“这样写的目的,就是想表达轻松一些。另一个意思是说,这本书很通俗,希望更多的年轻读者来读这本书。”他希望以这样的方式,激发年轻一代对地理志的兴趣,让富春江的文化故事在年轻一代中得以传承与发扬,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并热爱这条伟大的母亲河,从而为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在《富春江地理志》一书的结尾中,陆春祥说富春江及两岸这方水土是抒写不完的,还有许多来不及写。比如富春江中有百多种鱼,他只写了五种;富春江两岸有无数的形胜,他只写了六种;富春江两岸有无数的碑坊,他只写了六座。他认为,书中的任何一卷,都可以另外写成一本大书。

谈及未来的创作计划,陆春祥表示将继续深耕“水系写作”,持续关注富春江,并且对桐庐建县1800周年有着特殊的寄语。“我会继续写‘水边的修辞’,会继续关注富春江。”“潇洒桐庐郡,富春山居城。”陆春祥坚定地说道。

 

作者:李子木

终审:李丽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