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智汇文博,链动未来”中国—东盟AI+文博主题对话会在南宁成功举办

2025年07月05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为进一步深化中国—东盟文化交融互鉴,着力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7月3日,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中国外文局指导,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广西出版传媒集团主办的中国—东盟AI+文博主题对话会在广西南宁成功举办。

▲对话会现场

作为“2025中国—东盟图书文化周”重要人文交流活动,本次对话会以“智汇文博·链动未来”为主题,深入探讨文博国际合作,推动AI技术与文博事业深度融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中国国家博物馆原馆长王春法作主旨演讲。中国外文局副总编辑、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主任陈实,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张艺兵代表主办方致辞。来自马来西亚槟城古迹信托会、泰国曼谷艺术文化中心、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柬埔寨亚洲愿景研究院、泰国清迈大学等东盟文化机构代表,河南博物院、甘肃省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暨南大学、腾讯、湖南芒果、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等文化机构、高校和科技公司代表,以及来自中国和东盟国家文化领域专家,高校及智库学者,媒体、青年代表等100余人参加对话会。

▲中国外文局副总编辑、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主任陈实致辞

陈实在致辞中介绍,对话会旨在搭建国际性文博交流平台,推动区域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协同创新,助力构建中国—东盟数字人文共同体。她强调,本次对话会聚焦中国东盟文博国际合作、探讨AI与文博深度融合,对促进中国—东盟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大意义。期待各方嘉宾通过对话交流,分享最新成果,推动合作不断走深走实。

▲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张艺兵致辞

张艺兵在致辞中表示,中国与东盟各国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博资源,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又为文博资源的系统性保护、沉浸式展示、创新性活化利用带来了变革契机。希望通过此次对话会,分享人工智能时代文博事业发展的新趋势以及国际合作的新方向,共同探索AI技术与文博事业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深化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背景下的中国—东盟文化交融互鉴,推动区域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协同创新。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中国国家博物馆原馆长王春法作主旨演讲

王春法在主旨演讲中指出,AI与文博的深度融合本质上是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要创新应用场景,努力把文化遗址、历史文物、传统建筑转化为可长期保存的数字资产,实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开发。文明如果长期封闭必将走向衰落,只有兼容并包、交流互鉴,文明才能不断延续发展。要共同提出一些有助于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重大合作项目,例如实施文明经典互译工程,共同举办文明对话国际日活动等。要鼓励年轻人之间多交流,相互学习对方语言,了解历史文化,欣赏艺术之美,促进相亲相通。

泰国曼谷艺术文化中心副主席察提维柴·普玛达他维迪,河南博物院副院长史自强,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亚太研究院越南与中国关系研究所所长杨文辉,北京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秘书长申楠,泰国出版商与书商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安努拉克·基特帕博恩他维在对话会上作主题发言。

▲泰国曼谷艺术文化中心副主席察提维柴·普玛达他维迪作主题发言

察提维柴·普玛达他维迪表示,文化作为常被忽视却关乎人类存续的核心价值,亟须在AI时代被重新审视。他强调,AI时代下文化面临被挪用风险及人性缺失危机,必须将文化中的人文价值、道德、同理心融入AI应用。他呼吁,人类文化基石必须主导科技发展,确保AI保有“人性”。

▲河南博物院副院长史自强作主题发言

史自强认为,面对技术革命,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要让文物长久地活下去、有价值,关键得让它们跟上时代,真正打动人心。河南博物院重视用新方式和世界其他文明对话,特别期待和东盟各国合作,让用户能扮演“海上丝路”的使者,在虚拟世界里重新走一遍文明交流的路,让文物真正成为连接人心的桥梁。

▲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亚太研究院越南与中国关系研究所所长杨文辉作主题发言

杨文辉表示,中越关系在中国—东盟全方位合作背景下迎来新阶段。中越坚持“同志加兄弟”传统及“十六字方针、四好精神”,共同推进高质量经贸升级,重点推进跨境基建联通,以铁路、高速为纽带衔接“两廊一圈”与“一带一路”,为构建中越命运共同体注入动能,成为区域稳定与发展的典范。

▲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社教部主任牟静代申楠作主题发言

申楠认为,在文博领域的创新浪潮中,AI技术正以全链条深度赋能的方式重构行业生态。AI与文博的融合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文化传承方式的深刻变革。我们将共同努力以开放创新的姿态,积极探索AI技术与多元民族文化的融合路径,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博发展范式。

▲泰国出版商与书商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安努拉克·基特帕博恩他维作主题发言

安努拉克·基特帕博恩他维表示,AI在泰国广泛应用,政府也投入资金推动其发展。在文博领域,AI助力复原传统乐器、解读古籍等。但是,训练AI理解泰语和泰国文化是当务之急,要对其精准优化。中国和东盟各国要携手打造更懂本地文化的AI,让其成为文博传承、创新与交流的强大引擎。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潘汁,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院长马浚诚,马来西亚槟城古迹信托会主席梁超明,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产品总监李超群,泰国清迈大学国际数字创新学院院长、副教授阮德·安查拉,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刘倩,柬埔寨亚洲愿景研究院公共关系部门负责人法·枚萨,湖南芒果数智AI产品负责人唐元钰围绕数智技术与文博深度融合的实践经验作案例分享。

▲案例分享嘉宾上排从左至右:潘汁、马浚诚、梁超明、李超群案例分享嘉宾下排从左至右:阮德·安查拉、刘倩、法·枚萨、唐元钰

潘汁在推动共建数字人文共同体方面提出了建议,包括技术共享平台化、IP开发跨境化和人才共育生态化。他提出,AI是文明对话的新语法,广西博物馆期待与东盟伙伴共筑共建技术链,打破孤岛;共筑共建IP链,激活共享人才链,书写未来。

马浚诚分享了中央美院公共艺术与体验设计工作室近年来将数智技术与文化传播融合的多个案例,不断拓展智能时代下公共艺术的边界,他提出,借助非遗数字化创新、情绪疗愈体验等方式,积极介入当代社会与文化议题,目的是构建一种可感知、可互动、可共鸣的沉浸式体验。

梁超明介绍了马来西亚乔治市世遗区运用人工智能进行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包括通过智能测绘系统监控、3D数字孪生建模、AI无人机巡检、预测性维护以及利用AI互动展览增强体验等。他强调,需平衡传统与创新,确保AI不覆盖文化真实性及本土知识,并关注技术成本与可及性挑战,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智慧绿色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李超群分享了在“数字中轴”的探索尝试中的感受,她认为,“我们‘数字匠人’始终应保持用数字技术助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活化的初心,推动科技与文化相向而行”。也希望更多青年能参与进来,让更多的文化遗产“活”起来,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阮德·安查拉认为,“AI不仅是技术前沿,更是保护和重塑亚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工具”。在东南亚和中国,AI已经运用于文化遗产的保存、解读和保护等工作,如数字存档、3D重建等。她强调,AI须支持而非取代文化,呼吁中国和东盟各国合作实现更智能、更具文化联系的未来。

刘倩分享了非遗讲古人、广府梦华录等粤文化AI应用案例。在应用中也在不断思考技术、文化和科技之间的关系。她最后提出,“技术是灯、文化是路,愿我们找到初心,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

法·枚萨对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创新手段来推广与保护文化遗产的实用性持非常乐观的态度。并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还将以充满活力的方式促进并塑造中国和东盟各成员国未来的合作关系。

唐元钰分享了与湖南博物院的合作案例,并提出,今天的AI技术正在重塑文博体验,我们通过互动形态讲解内容、成本结构、用户覆盖、多馆游览多个维度进行升级突破,让文博讲解从传统的比较偏被动的接受模式变为了主动探索。

对话会上还对由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发起的、面向中国与东盟以AI赋能开展的文化交流项目——数字中国创艺计划和澜湄合作国际艺术设计大赛进行了推介。

▲“数字中国创艺计划”在中国—东盟AI+文博主题对话会上扩容合作矩阵

▲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副总编辑尹杰作“数字中国创艺计划”推介

“数字中国创艺计划”依托国际传播、技术研发、产业落地三大核心能力,通过数字技术与创新表达挖掘阐释文化遗产价值,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产品集群。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副总编辑尹杰在推介中指出,“这是面向东盟、面向全球、开放共享的合作平台。期待能有更多伙伴加入,通过数字技术与创新表达,共同挖掘、阐释、传播文化遗产价值。”本次对话会上,该计划扩容合作矩阵,在已有的成员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快手集团之外,新增新星出版社、广西美术出版社、暨南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芒果数智“数字文博AIGC实验室”作为合作机构,并希望吸引更多合作方共同参与。

“2025澜湄合作国际艺术设计大赛优秀作品展”于7月3日至6日配套举办。本次展览精选来自中国、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等国的70余件获奖作品,涵盖海报设计、AI设计等前沿领域,生动呈现澜湄国家的文化交融与创新活力。活动现场,中外嘉宾齐聚一堂,共同见证展览启幕。越南驻南宁总领事阮氏红等嘉宾还参与到《五百笔·澜湄合作》艺术共创中,挥毫泼墨间,和现场观众共同留下了独特的澜湄艺术印记。

▲展览现场图片

本次对话会由《中国—东盟博览》《丝路艺术》及解读中国工作室等媒体支持。后续,主办方还邀请中外嘉宾前往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海丝首港等地进行实地参访和交流。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