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鹑之奔奔—中国古代鹌鹑文化史》新书发布会在南宁举行

2025年07月04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7月3日下午,2025中国—东盟图书文化周开幕首日,由广西出版传媒集团主办、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承办的《鹑之奔奔——中国古代鹌鹑文化史》新书发布会在南宁举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学史硕士、科学出版社华南分社策划编辑、《鹑之奔奔——中国古代鹌鹑文化史》作者冷玥,广西民族大学科技史与科技文化研究院副教授张学渝,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岑刚、常务副总编辑黄敏娴、副总编辑饶江出席发布会。

发布会现场

岑刚社长在致辞中表示,此次发布的《鹑之奔奔——中国古代鹌鹑文化史》是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知了”品牌旗下“中国传统博物学研究文丛”的最新作品,以鹌鹑这一“小物种”讲述“大历史”。全书以博物学为骨架,融合历史学、民俗学、艺术学等多学科视角,不仅梳理了鹌鹑从狩猎对象到文化符号的演变脉络,更深入探讨了其在曲词歌赋、斗鹑民俗、艺术创作、医药文化、饮食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价值。本书将科技史研究视角与博物学叙事方式有机结合,既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基因的深度解码,也进一步完善了“知了”品牌“科技史+博物学”的产品矩阵。

作者冷玥介绍了《鹑之奔奔——中国古代鹌鹑文化史》的创作经历。她阐述了本书的创作背景,分享了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有趣故事,并深入浅出讲解了鹌鹑在古代历史、文学、民俗、艺术等方面的表现。

在现场读者的见证下,岑刚、冷玥共同为《鹑之奔奔——中国古代鹌鹑文化史》揭幕。

嘉宾共同见证新书发布

冷玥、张学渝与编辑冯雨云随后在现场分享了本书背后的故事和鹌鹑的文化意象。冷玥介绍了鹌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表象,特别谈到斗鹑活动在历代的演变,并以此管窥中国博物传统的发展。张学渝认为,中国传统博物学的意义不仅在于将科学知识研究纳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范畴,更在于将带有中国属性、承载数千年中国记忆的动植物相关认知与西方博物知识进行整合,从而彰显中国特色、扩大研究视野。冯雨云分享了在编辑出版《鹑之奔奔——中国古代鹌鹑文化史》过程中的收获,并探讨了对东西方博物学的理解。

《鹑之奔奔——中国古代鹌鹑文化史》一书深入挖掘了鹌鹑在我国古代的文化内涵,综合经、史、子、集等史料,不仅细致梳理了鹌鹑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中扮演的多重角色,还原了中国古人与鹌鹑的互动关系,由此展现中国古代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多彩“动物世界”。

嘉宾合影

终审:李丽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