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春天播种,一眼望去只是翻过的土壤,他不知道是否会丰收,但仍不会放弃希望,抱着极大的热忱,勤加耕耘,期待一个美好的秋天。不是土壤离不开农民,而是农民离不开土壤。
七十载春秋倏忽而过,有四十年的光阴是在出版这块土地上耕种,一切都恍若昨日,星河眼眸未熄,青丝染上霜华。我忆起了在山东中部偏僻农村度过的知青岁月,那是我的青春年华;我忆起了在上海的青涩之恋,与爱人相识相知的美好时光;我忆起了在古籍书店做营业员的日子,那是我走向书海的初始道路。如今,年逾耳顺,我怀着感恩之心接受了北京的新邀请,来到更大的平台继续学习和工作。每天清晨挤地铁的平凡生活,让我的内心焕发新的生机,仿佛重燃青春激情。在更广阔的平台上与优秀的同仁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这成为我生命中新的一页。
吴宝安
在过去的半生中,我行走在读书、编辑、出版、发行这条道路上,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书业。“一字一句,皆是历史,容不得半分马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怀揣对铅字油墨的敬畏踏入出版行业,彼时的出版业,如同一座手工坊,每一本书的诞生都像艺术品一样精雕细刻。1982年,我进入青岛市新华书店,凭借着对出版事业的满腔热忱和执着,从一名书店销售员到出任青岛出版社发行处第一任处长,再到担任总编辑助理、青岛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青岛出版集团总经理,在出版这个“园地”工作了33年,这个阶段正是我国出版业起步腾飞、走向繁荣的辉煌时代。
2009年,我获得“全国百名优秀出版企业家”称号;2012年,我荣获第十一届韬奋出版奖。我亲历了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中国出版业蓬勃发展的30年,见证了最初青岛出版分社从租借4间办公室、借款5万元起步,一步步发展到现在的青岛出版集团大厦巍然矗立,出版品质的不断提升带动了资本积累和品牌积累双丰收的巨大成就。2015年我退休时,青岛出版集团总资产已达53亿元,销售收入达16亿元,利润总额为2.4亿元,经济规模位居全国单体出版社第11位、副省级城市出版社第1位。这些成绩浸透了青岛出版人的心血与汗水,我能与他们一起共事,是我的荣幸,也是我的骄傲。
而今回首,尽管有过苦与累,也有过迷茫与困惑,但我十分庆幸选择了这个行业,亲身参与了出版产业的改革,目睹了市场的千变万化,见证了这个时代的繁荣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参与者、实践者,我曾为城市出版社的发展模式探索过,付出过。正如韬奋先生所言,“一个人能寻着自己所爱好的事业,不但好之,而且乐之,这是何等愉快的事情。”
当我即将从青岛出版集团总经理的职务上卸任时,很多出版社都向我抛来橄榄枝,希望我加入他们的团队,继续在出版单位工作。还有热情的朋友,在我出差时专程远道赶来,真诚相邀。对此我充满了感恩,因职业生涯而被人信任和重视是幸福的,但我对退休后的生活,有自己的要求,那就是:追随本心,在出版行业奋斗了大半生,我一定会退而不休。最终,我接受了中国出版协会科技出版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这个职务,同时也接受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研究院的聘任,担任兼职教授、顾问。这或许是因为我早年在上海的工作经历,以及后来经常到北京出差,对这两座城市都有深厚的感情。
2016年,为了工作的方便,我携夫人离开生活了半辈子的青岛,在北京和上海之间往返,开始了“双城记”生活。从青岛138平米的房子换成北京和上海50平米的租屋,从在青岛时局级干部有车接送的待遇变成天天出门挤地铁,朋友们对我的选择感到不解,然而他们不知道,当我看到北京早高峰时拥入地铁的年轻人时,我的内心是澎湃的,我觉得自己重启了年轻的生命。我选择来到北京、上海,就是要让自己已有的成就归零,重新开始一切。
中国出版协会科技出版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科技出版委”)是中国版协设立的第一个专家委员会,也是版协最大的专业委员会,拥有160个成员单位,几乎囊括了全国所有涉及科技出版业务的出版社。科技出版委的工作对我意味着一种根本的转变。在此之前,我只为一家出版机构服务,而在科技出版委,我要考虑每家单位。所以,要想科技类出版社所想、急科技类出版社所急、办科技类出版社所需,让科技出版委真正成为中国科技出版工作者之“家”。同时要做好新时期的党建工作,发挥上传下达的枢纽职能,把地方科技品牌活动做大做强,把科技委网站办得更加丰富、实用、高效,等等。
2016年,我产生了一个想法,当前的中国在国际上正处于外交的焦灼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断取得新成就,开创新局面,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实践内容和鲜明的风格特征,那么是否可以根据目前的发展出版一个习近平的外交论述卷?这一设想得到有关领导的高度认同,尤其引发中央外办负责同志的共鸣,主动表示愿协助对接权威专家资源。
编撰过程中,课题组系统整理总书记重要外交论述,结合十八大以来我国对外工作顶层设计,深入阐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成果。经过近一年筹备,该书作为重点主题出版物于次年正式面世,成为首部系统解读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权威读本。著作出版后引发广泛关注,当年即发行16万册,为传播中国外交理念、促进国际舆论理解发挥了积极作用。此书后来通过转让版权,被翻译为30余个国家的语种。
躬身耕耘沃土,才能触摸到事业最本真的脉搏,角色转换让我再次发现了工作的美好。我利用一切机会向年轻人学习,向这个时代学习,学习网络时代的思维和交流,学习数字化时代的工作技巧,学习从全新的角度了解社会的变化、融入年轻人的群体。在2016、2017这两年里,我往返于上海和北京,开启了我生命的新篇章。
2018年,因中国出版协会科技出版工作委员会工作需要,我携夫人定居于北京。这一年也是新华书店成立80周年,作为新华书店曾经的一员,我提出编撰一本纪念新华书店80周年图书的建议,得到了时任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分管局长周慧琳同志的赞同。新华书店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在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中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需要一部专门的工具书。经上级主管部门沟通协调,相关项目规划获得主管部门主要领导批示支持,这就是《新华之光》。这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赞赏。
2020年1月8日,我与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建国同志一起,牵线并参加了人民卫生出版社与青岛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战略合作的签约仪式。我相信集团公司充分利用好上市平台,积极推进转型升级,一定可以延续前后几代出版人的努力和夙愿,突破临界点,将青岛出版事业推向更大的发展。
“走出去,请进来”是出版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科技出版的“走出去”是文化强国建设中最基础、最深层、最有效的工作。所以我以中国版协科技出版委名义,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集团、水利水电出版集团等连续举办了八届“中国科技出版走出去”大会,每次会议都有来自美国、欧洲等国的出版商与国内出版单位200余人参加。
科技出版委的重要任务是让科技出版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因此,科技出版委就要做好“走出去”的评选工作,树立典型,让各家出版社学习优秀的经验做法。中国水利水电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在科技传播方面走在前列,是国内出版社的优秀典型,通过优秀图书的引进和输出及举办学术会议、承办国际学术论坛、探索国际资本合作等方式,加强了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链接世界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此外,人民邮电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等单位也成绩卓然。文明需要传播,文化需要交流,引进与输出工作就像一渠活水,让文明得以融汇、发展与传承。
高水平的中国工程,已成为中国的亮丽名片,成为中国先进的科技力量、友好而强大的大国形象的代表。多年来,科技出版委也一直在关注这些工程、关注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同时也在思考,如何将这些成就以小读者喜欢的方式进行传播,让孩子们感受中国发展的力量。2018年,我有幸担任“红领巾读书活动”专家评委,并以科技出版委名义与共青团中央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中国少年儿童发展服务中心)联合在全国举办了“牵手未来——红领巾阅读系列活动”。同年11月,中国出版协会科技出版委联合中国少年儿童发展服务中心、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和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了“红领巾阅读推广计划——科普绘本中的中国力量少年宣讲团培训和专题研讨活动”。这些活动得到了青少年读者的广泛好评,当然也要感谢各界的大力支持。
回顾2015年我即将退休时,邬书林署长到青岛参加会议,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宝安,从现在开始,你就是谦虚也不进步,骄傲也不落后了。为人多做点事,就很好了。”但是经过退休这十年在科技出版委、版协工作,深感我比在地方工作时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看问题的高度、广度,又上了一层。国家级的好书就像精心培育的良种,非得有一流的院校、一流的学科、一流的作者不可,三者兼具,才能长出参天大树。再者,评奖不能有走捷径思维,优秀出版社的奖项战略不应追求热点跟风,而需立足自身专业定位,形成具有持续知识产出能力的文化矩阵。只有十几年如一日深耕专业领域,经过淬炼和积淀,方能在国家级文化殿堂绽放异彩。
美国著名老年问题研究专家、麻省理工学院老年实验室创建者约瑟夫·库格林在其著作《更好的老年:关于老年经济,你必须知道的新理念》中提出:“忽视老年人需求的目光短浅的企业,或将被淘汰。”积极推动、呵护面向特殊群体的出版,尤其是关注老年阅读和出版,一直都是中国出版协会高度关注且重点保障的工作。
2021年,在中宣部、全国老龄办、中国老龄协会的指导和推动下,中国出版协会首次作为主办单位参与“2021年向全国老年人推荐优秀出版物”活动,在推动出版单位积极推荐报评图书,严格把关图书评审流程,精心筹划“银龄阅读论坛”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得到中宣部、全国老龄办、中国老龄协会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与好评,也推动了出版界“关注老年阅读和老年出版”的浓厚氛围。
目前来看,我国老年出版市场供给与老年人潜在需求并不匹配,亟须出版业进一步重视老年群体的需求。下一步,中国出版协会也要加强对老年阅读市场的关注与调研,面向老年读者在开本、字号、装帧、标准、数字化、活动推广等方面加强探索。我相信,通过供需两端协同发力,“银发经济”必将成为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江西高校出版社本来只有《新时期出版人改革亲历丛书》这一部关于出版史的图书。这部书由当时韬奋基金会的理事长聂震宁担任主编,时任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作序,全国的韬奋出版奖获得者每个人写一段在改革开放工作当中的出版工作经历。同为韬奋出版奖获得者,我认为这个选题意义重大。在交流中,他们提出“出版人口述史”的出版,将出版人参与的历史记录下来,我深知这是一项抢救性的工作,因此积极参与筹划。
“出版人口述史”的相关著作面世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是一代代出版人的传承,应该让年轻人知道前代的出版人的经历,我们的出版事业走过了怎样的路,是如何发展起来的,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期间,这些著名的出版人,他们做了些什么,将来我们应该怎样发扬和传承?
当我身边的一些著名出版人相继辞世后,我更加感到这段历史的珍贵,应该让他们在世时,就开启这项工作,让后人知道出版业的发展来之不易。对历史最大的敬畏,只能出现在认识到历史之随机性与必然性的关联、为前者震撼而又为后者折服的人身上。
人生步入老年,应当寻求灵魂的安稳;老年之福,在于随遇而安;虽为老骥,仍志在百里,人总是要老去的,但怎么老去,这是一种人生态度,我很欣慰还能为这个世界发光发热。
2025年科技出版年会上,我见“00后”编辑们畅谈元宇宙出版,仿佛看见四十年前那个在铅字车间穿梭的青年,时代不断变化,我也不能止步不前,我想起杨绛先生百岁仍伏案译《斐多篇》,便觉得自己还有可为。我想到敦煌莫高窟那一卷唐代写经,是那些无名抄经人,让文明穿越战火流传千年。出版人的生命,早已与文明长河融为一体。
七十年人生,其中四十年在出版路上,若问此生何求?惟愿化作书山一抔土,滋养更多破土的新芽;惟愿为文明长河添一滴水,映照人类智慧的光芒。前路漫漫,我仍将执炬而行——只因此心依旧滚烫。
愿岁月常欢愉,万事皆胜意。
(作者系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出版协会科技出版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青岛出版集团前总经理)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