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关学文丛》:蕴涵着当代关学研究范式转向的重要启示

作者:李子木   2025年06月11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当历史的长河奔涌至21世纪,发轫于北宋关中的张载之学,正以磅礴之势重归中华文化的主流视野。作为宋明理学的重要一脉,关学自张载“为天地立心”的呐喊中破土而出,历经八百年薪火相传,既孕育出吕大临、吕柟、冯从吾、李二曲等思想巨擘,亦淬炼出“崇实致用”“经世济民”的精神品格。

1980年代,陕西师范大学陈俊民教授所著《张载哲学思想及关学学派》一书是建国以来较早地勾勒出关学研究谱系的著作。随后三十年间,西北政法大学赵馥洁教授深入诠释关学精神特质,陕西师范大学刘学智、方光华教授领衔整理的《关学文库》以及刘学智撰写的首部《关学思想史》等奠基性工作,逐渐拼写出关学研究发展的完整图景。2020年,站在新世纪的学术前沿,《关学文丛》(简称《文丛》)的应运而生,则标志着关学研究迈入范式革新的关键阶段。

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策划的《关学文丛》,既是《关学文库》的赓续与突破,更是现当代关学研究的集成与创新。其首辑八种以及即将出版的第二辑的多部著作,以“填补文献空阙,突出当代研究”为宗旨,不仅将民国时期散佚的380余篇研究文献加以整理,使之重见天日,更通过《关学谱系与思想探研》等专题研究,重构了关学与宋明理学、地域文化的多维对话空间。

千年文脉的现代接续:从《关学文库》到《关学文丛》

《关学文丛》被赋予了连接传统与现代的学术使命。

资料显示,《文丛》第一辑已出版书目包括《关学名言精粹》《关学谱系与思想探研》《关学引论》《二十世纪前期关学研究文献辑要·张载研究》《二十世纪前期关学研究文献辑要·明清关学研究与关学综论》《二十世纪前期关学研究文献辑要·关学与陕西历史文化》《关学概说》《〈沣西草堂文集〉校注》,共八卷。

丛书主编刘学智教授表示,2015年在北京召开的《关学文库》出版座谈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陈祖武先生曾预言,“在未来5—10年间,陕西乃至中国学术界一定会出现一批以关学为依据的优秀研究成果。”事实也证明了陈先生的预见。刘学智教授在接受百道网采访中明确指出:“《关学文丛》既承继了《文库》以文献整理和研究为主的基本路向,又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包容性。”

这种承续与突破体现在内容的精心规划上,既涵盖了对关学经典的深入研究,也关注了现当代关学的发展动态。例如,《关学引论》从哲学视角重新审视关学思想,而《二十世纪前期关学研究文献辑要》则聚焦于民国时期的关学研究,填补了这一领域的学术空白。通过这种多元化的探索,《关学文丛》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也为关学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正如陕西省社科联名誉主席、西北政法大学资深教授、《关学文丛》顾问赵馥洁先生所说,《文丛》从以文献整理和文本阐释为主的关学研究,跨入到对关学研究史进行反思,研究视域从以古代为主向近现代研究拓展的新的历史阶段。

整个出版过程中,民国关学文献的发掘工作充满了挑战,但也带来了令人惊喜的发现。《二十世纪前期关学研究文献辑要》被誉为“填补了民国关学文献的空白”。尽管此前已有许多研究者关注了这本书所收录的某些文献,但成果太零散,加之文献佚失严重、查找有难度,从而限制了人们的视野。这次整理出版,则彻底改写了此前有学者将关学发展史限定在南宋末,或仅限定为张载弟子的学说,以为南宋后“关学”已经“衰熄”的旧有认知。这些文献的全面整理出版为现当代关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文献基础。通过这些文献,我们看到了关学在历八百余年持续传承与发展之后现当代学人们对其基本历程和思想面貌的反思和全新认知,也为我们书写现当代关学学术史提供了颇具启发性的思路和视角。

破壁与重构:学术范式转型的多维探索

在文献根基稳固的基础上,《关学文丛》展现出破立并举的学术勇气。

跳脱传统“文本文献”框架,《文丛》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文献整理与文本阐释,而是对关学研究文献进行反思性整理和汇编。赵馥洁教授在专题座谈会上指出,丛书充分认识到历代学者对关学研究的重视,把握关学研究的历史特点,吸取经验并反思其历史局限。这种反思使得研究者能够突破前人的思维定式,从新的角度审视关学文献与研究成果。

在编纂过程中,编撰团队也注意打破关学的“关中”地域概念局限,关注关学的全国性乃至国际性影响。关学自宋代以降就开始了与异地学派的交流与互动,如关学与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交融等,展现了关学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与影响。此外,关学也早在国际上得以传播并发生影响,如张载的《正蒙》已被译为韩文在韩国传播,《吕氏乡约》也在韩国、日本等地传播与实践等。这种情况也提示我们在研究上必须打破地域的限制,尽可能挖掘关学的全国性乃至世界性意义,从而避免将关学“窄化”为“地方文化”,使关学研究具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远的影响。

在对张载关学文献系统整理和对其核心思想、基本特征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文丛》进一步对关学展开多角度地理论研究。如刘学智教授所说,“重构关学体系”是《关学文丛》的重要使命之一。丛书对关学的基本概念、重要命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尽力探讨关学的哲学智慧、伦理观念、政治思想等,使关学研究在理论深度上有了新的突破。例如,《关学引论》一书从哲学之阈阐释关学的思想精髓,论及“学以成人”的关学宗旨、“明道修辞”的关学言说、“体用全学”的关学形态等,为关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阐释体系。

《文丛》构建了一个综合性的颇具包容性的学术平台。首先,《文丛》的选题,是从文献整理和专题研究两个面向深化拓展的。就文献整理而言,魏冬著《新编张子全书》,已不是一般地对张载文献的重复性点校整理,而是在近年关学文献整理和研究的基础上,带有对张载文献的全面收集、重新编排和校勘,既有张载最主要的著作《正蒙》《易说》《经说》的校注,还有诸多辑佚文献如《诗说》《尚书说》《春秋说》以及新发现的其他遗述的汇集整理,还搜集了诸多关于张载生平著述的文献,其中有些是从未公诸于世的。这对于进一步全面深入研究张载及关学有重要的意义。其次,《文丛》通过一些专题性研究,对关学的思想内涵、历史价值等进行了深入探讨。这种文献与思想研究的结合,使《文丛》超出一般的文献汇编,成为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有其内在关联的学术著作,从而为关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奠定了基础和开阔了视野。

此外,《文丛》的编撰还充分展现了跨学科的研究特点,推动了关学研究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在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哲学、历史学、文献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方法,对关学进行多维度的研究。例如,在研究关学的政治哲学时,结合历史学的方法分析关学学人的政治实践与思想背景;在研究关学文献的传播与接受时,运用文化学的视角探讨关学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等。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视角,为关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深入挖掘关学的丰富内涵和多元价值。

古今之间的桥梁:创造性转化的实践路径

《关学文丛》从《关学文库》一路走来,其编撰过程不仅是学术研究的深化之旅,更是团队协作、平衡学术性与普及性以及应对诸多挑战的历程。

《关学文丛》及之前的《关学文库》编撰过程中,虽有众多学术专家参与,但团队协作协调有序。面对学术问题不免会有某些分歧,对此团队秉持着既坚持基本理论和政治原则,又鼓励学术创新和提出独立的见解。这样就保持了既有统一意志,又能使著作各有特色。刘学智教授介绍,编写这套书的初衷,就包括以学术性为主兼顾普及性。“因为深入的关学研究固然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但学者也有对广大读者进行关学知识普及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在体例上不拘一格,就有这个意思”。为此,第一辑收录了刘宗镐教授的《关学概说》,第二辑收录了孙亚军先生的《振拔特立——关学学人风骨》,无论从内容上还是表达方式上,都是比较通俗、带有普及性的著作。这种开放而严谨的学术氛围,使得团队能够在分歧中寻求共识,共同推进项目的进展。此外,青年学者的参与也为项目注入了新的活力。据统计,编撰团队中百分之八十的成员是年轻学者,他们的成长和贡献预示着关学研究的未来希望。

《文丛》第一辑既有《关学概说》等通俗读物,也有《关学谱系与思想探研》等深度研究的内容,从书目的设定到内容的撰写和表达,以及出版传播等环节,都巧妙平衡了著作的学术性与普及性。如陕西省政府参事、陕西省文史研究馆原馆长、《关学文丛》顾问徐晔主任在专题座谈会所言:“《关学文丛》有着系统性与专题性相结合、研究性与普及性相结合、文献整理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突出特点。”

无论整理古代的还是近现代的文献,遇到的共同难题就是文献搜求的困难。刘学智教授直言,编纂《关学文库》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文献佚失严重,加之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要使关学文献能比较齐全地得到整理是比较困难的,而“今天我们编纂近现代的文献,面临的是文献散乱,许多战乱时期出版的刊物多有丢失或残损,许多报刊又是极其稀缺的,有的当时发行量就很小,目前存世的就更少,有的甚至是孤本。”这都为搜求查阅文献带来极大的不便。加之民国时期的文献,其语法体例、文字句式、标点符号等都很不规范,这都为整理校勘带来诸多困难。“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整理带有抢救的性质。” 

刘学智教授

立心立命的当代答卷:文化振兴与青年启迪的新力量

《关学文丛》作为关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在推动关学思想与当代社会融合、拓展关学研究以及吸引年轻读者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关学源于宋代且一直发展延伸到清末民国时期,属于宋明理学的一个重要学术流派。作为本质上属于传统学术的关学,它是在古代学术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其在历史上曾发挥过其重要的作用,如张载的《西铭》所高扬的“民胞物与”的伦理观,就是在“天人一体”思想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它在历史上对建构和谐社会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如同研究其它传统学术一样,我们既要关注它的历史价值,也要注意挖掘其现代价值。“我们应该尽力激活传统思想的生命力,使之为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服务。”刘学智教授指出,如何将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意识贯彻到我们今天进行的新文化建设中去,以激发当今人们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而奋进,是我们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这就要求当今的关学研究在关注关学史反思的同时,更要以开放的心态关注关学当代意义的挖掘和思考。

关学被视为“陕西文化名片”,这是关学在宋代后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随着关学在今天日渐被人们广泛认识和接受之后才出现的情况。在这一背景下,《丛书》入选陕西省党员干部学习书目,也映证和凸显了关学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多方面启示。

刘学智教授表示,关学对当代社会发展仍有重要启示,对促进陕西地方文化振兴也有重大的意义。为此,我们要从下面几方面着力:其一,对关学重视的“仁孝伦理”“躬行礼教”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通过这种转化,使之与当代道德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结合起来,成为当代陕西大中小学进行道德教育、礼仪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二,弘扬关学学人“崇尚节操”“正道直行”和严守“公道正义”的风骨,努力在党员干部队伍中培养勤政廉洁、刚正不阿、秉公执法的良好作风和道德操守。其三,对关学学人创立的“吕氏乡约”进行创造性转化,将其与当代乡村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探索适合当代乡村的治理体系。

《关学文丛》第二辑的选题拓展方向令人瞩目。刘学智教授介绍,第二辑的选题是从文献整理和专题研究两个面向深化拓展。在文献整理方面,对之前已整理过的文献拾遗补阙,或对此前未被关注的文献进行补充。如魏冬著《新编张子全书》,就属于前者。该书不是一般地对张载文献的重复性点校整理,而带有对张载文献的全面搜集、重新编排和校勘,如既有对张载的重要著作《正蒙》《易说》《经说》等的重新校注,还收有诸多辑佚文献如《诗说》《尚书说》《春秋说》以及新发现的其他遗述的汇集整理,特别是搜集了历史上诸多关于张载生平和著述评论的文献,有些是从未公诸于世的。这对于进一步全面深入研究张载及关学有重要的意义。就思想研究来说,本辑还涉及关学内部的学派研究和一些专题性研究,如刘宗镐对二曲学派的研究、对明代政治思想的研究,这些进一步拓宽了张载和关学的研究。

关学自宋代以降已突破了关中的地域性而成为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学术流派,其发展演变中总是与程朱理学、陆王心相交融。为此,刘学智教授指出,关学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事实上关学不仅已传播到东南亚如日本、韩国、越南等国,也传播到欧、美等地。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研究关学的学人,如韩国张闰洙教授就把《正蒙》译为韩文在韩国传播;《吕氏乡约》在韩国、日本等地就有数百种与当地文化结合的文本。

刘学智教授用一句话向年轻人推荐《关学文丛》,他说,“如果你想要全面了解关学及其发展史,请关注《关学文库》!如你想了解关学在当代的拓展,思考关学研究的未来走向,请读《关学文丛》!”

作者:李子木

终审:李丽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