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编按】福建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从宋元开始,一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之一。近代以来,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福建对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拐点。
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初,来到福建活动的西方人通过在福建的长期生活和参观考察,写下了大量有关福建地理、历史、社会、经济、物产以及各主要城市的著作与文章, 为西方世界认识福建提供了十分有用的信息资料。这些记载、报道和介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广度与深度上,都远远超过历代来闽西方人士所写的游记、报告。
2025年3月,海峡文艺出版社从这些著述中选译了两部,并汇集为《史海钩沉——历史上的福厦一瞥》正式出版。作为福建省高校服务海西建设重点项目“福建对外关系史译丛”中的重要一环,透过全书,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著述客观上为加强福建与西方世界的沟通与联系,使西方对福建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推动福建更快地走向世界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书中所折射的近代福建社会的时代信息与真实面貌,不仅对今人了解一百年前福建与西方的交流以及福建社会各方面事象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对福建社会历史、中西文化交流等相关问题的当代研究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近日,百道网专访了这本书的两位译者孙丽红和胡雯,请她们讲述翻译背后的故事。
《史海钩沉——历史上的福厦一瞥》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海峡文艺出版社
作者:[美]劳希、[美]考文、[英]乔治·休士 著
译者:孙丽红、胡雯
出版时间:2025年03月
《史海钩沉——历史上的福厦一瞥》是由《法国人在福州》和《厦门及其周边地区——来自中国和其他的记载》两部著述组成。《法国人在福州》是两位美国海军将军劳希与考文合作撰写,1884年在上海华洋通讯出版社出版,主要讲述法国人在福州的军事活动,特别是两位作者详细记载了马江战役过程中法国军舰与清朝水师之间交战的细节,为我们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和独到的观察视角。
《厦门及其周边地区——来自中国和其他的记载》则是英国海关人员乔治·休士根据大量中文资料和其他资料写成的,1872年在香港出版,分历史、地理和贸易三大部分,从多个维度展现了厦门及其周边地区的风貌。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林大津在《史海钩沉——历史上的福厦一瞥》一书的导言中写到,“透过休士的这部论著, 我们可以对近代厦门及周边地区的历史、地理、社会经济与对外贸易等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难能可贵的是,休士作为英国海关人员,能够充分利用中国文献与材料进行撰写,特别是利用自身担任厦门海关税务司的机会,掌握进出口贸易报告和数据,对厦门小刀会的叙述也比较接近历史真相。”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文化底蕴,福建自古以来就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旅行家、探险者、外交使节、传教士等人跋山涉水来到福建开展积极的文化考察与交流活动。
福建师范大学抓住这个鲜明的特色,于多年前启动了“福建对外关系史译丛”的重点项目。该项目所选译的著述都是经由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具有资深翻译经历的教师精心选择的,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初来闽西方人士撰写的有关福建社会各方面事象的论著,既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西方与福建文化交流的概括,也折射出近代福建社会的时代信息与真实面貌。《史海钩沉——历史上的福厦一瞥》便是该译丛中的一本。这些论著从西方人的视角出发,记录了19世纪的福建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为研究近代福建历史提供了独特的资料,对于传承和弘扬福建地域文化有很大的帮助。
“这本书的出版不仅对今人了解一百多年前福建与西方的交流以及福建社会各方面事象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也对近代福建社会历史、中西文化交流等相关问题的当代研究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胡雯总结说。
胡雯
在这本书中,《法国人在福州》详细记载了清朝水师和法国侵略者在马江战役中的战斗情况,两位美国海军将军劳希和考文对此次战役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论述,帮助我们还原了战争从开始到发展之进程,以及战争结束后的后续情况,最后并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回顾、比较和评价。林大津教授指出,虽然他们在书中不可避免地流露出强烈的殖民主义情结,但还是为我们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和独到的观察视角。
《厦门及其周边地区》则是研究当时闽南地区历史、地理、经济状况的重要历史素材,其中作者对当时贸易概况的介绍是在掌握大量厦门海关进出口贸易史料的基础上写成的,是研究近代厦门经济贸易史、海关史的重要资料。他的著作因为资料价值高而被后世学者不断引用。孙丽红表示,这本书虽然是站在西方角度来看问题,但这些资料却也是研究那个时候厦门社会经济的重要史料。
孙丽红
胡雯也提醒读者,与多数西方作者撰写有关中国的论著所持基调一致,这本书的几位作者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西方人审视中国的局限性与思维定式,部分观点流露出殖民主义情结,因此我们要用批判性思维去阅读这本书。
翻译的价值远超文字转换本身,它既有助于重构地方知识体系,更为跨文化对话提供了重要场所。通过这本书的翻译,两位译者对福州、厦门一带的历史文化也有了很多新的认识和理解。
本土研究容易忽视外部视角的局限,西方视角的记录与国内的官方记载可以形成互证,还原更加真实、客观的清代福建历史、地理、经济的全貌,实现了历史记忆的立体复原。例如,通过翻译《厦门及其周边地区》,两位译者看到书中关于厦门的茶叶、瓷器等产品的出口盛况的描写,展现出了一幅当时福建海洋贸易与跨文化交融的微观图景,对厦门及其周边地区也形成了一种多维认知,更深刻地认识到:厦门及其周边地区的历史从来不是单一线性叙事,而是军事、经济、风土人情、社会习俗等多重力量交织的动态网络。同时,通过对中西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比较,也有助于学者和读者深刻感受到西方视角认知框架的局限性,并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对西方文献的绝对权威迷信。
本书的两位译者孙丽红和胡雯都是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有着资深翻译经历的教师,不仅精通英语,而且对福建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能够准确把握原著中涉及的文化内涵。
接到翻译的任务后,两位译者从事件发生的时代和背景入手,对文中的人名、地名以及马尾海战中参战的中外船舰名进行详细的考证。随后,她们根据各自的任务独立翻译,边翻译边自审,终稿后又再三确认,并且互相审校,再由林大津教授担任总审校,确保翻译质量。这种专业背景和团队合作模式,为顺利完成翻译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原著作者是西方人士,他们的思维方式、文化观念和我们有很大的差异,而且观点受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文化环境、社会制度等多方面的影响,对事件的看法和评论与现代有所不同。两位译者为了理解作者的观点,不但要对当时的历史背景有深入的了解,还要注意中西文化的差异,识别西方人对中国文化、风俗习惯的偏见和误解。更重要的是,译作既要保留作者的原意,又要让中国读者能够接受。因此她们查阅了大量与原著作者相关的资料,对于原著中一些站在西方角度看问题以及表现出西方人的思维定势与失当的评价之处也采用了更为恰当的方式进行处理。
翻译这本书时,两位译者最重视的是忠实保留作者对当时福建社会现象的观察视角,保持历史的准确性。
由于福建方言音系的复杂性、多源文献的碎片化及行政变迁的频繁性,她们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对各类专名的考据。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初福建人名、特有地名、官职名称、机构名称等专名的汉译考证本质上是语言、历史与文化的多维交叉研究,因此从历史考证到最终确定汉译花费了她们大量精力和时间。孙丽红告诉百道网:“在翻译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地名无法对应,我们会通过进一步查找资料并询问当地人,尽量与现在的地名相互对应,为读者呈现出一个生动、真实的历史世界。”比如,19世纪西方人普遍使用威妥玛拼音标注福建人名或地名,但其转写经常受到方言的影响,因此人名与地名的汉译不仅需要结合方言发音,还要综合中文方志如清代《福建通志》等一系列历史文献进行确认。又如,对于官职名称的翻译,更需要结合清朝官方文件进行考证,如“Commissioner of Imperial Maritime Customs”应译为“海关税务司”等等,确保译文在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上的准确性。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