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第四届嘉德国际艺术图书展暨文创嘉年华在北京嘉德艺术中心圆满落幕。
此次书展吸引了130余家国内外艺术出版机构和文创品牌,展销近万种艺术图书及4000余种文创产品。书展设有“把艺术种进春天”“最美的书”等15个主题书单、2个藏书文化特展,1个专题展。此外,还举办了29场主题对谈和艺术体验活动。
这项由嘉德艺术中心、嘉德文库主办的国际艺术图书展暨文创嘉年华,采用邀约制,特邀海内外一流艺术类出版社、特色书店、优秀图书品牌参与,呈现其最具代表性的出版物,是出版品牌和经典图书的集中展示。今年新增的文创嘉年华板块,集结数十家海内外顶级文创品牌。尽管刚到第四届,嘉德书展已然是一场面向艺术专业人士、收藏家、爱好者的艺术图书与文创盛宴。
当我们一边感慨纸书下滑不可逆转、小众市场艰难求生时,由嘉德筹备的艺术图书展,到底有哪些独特魅力,能让读者和出版机构竞相涌入?百道网在书展期间专访了嘉德书展总策划、嘉德艺术中心总经理寇勤,深度解读嘉德书展的逻辑,或许也能对当前国内众多定位不清、同质化严重的大小书展提供更好的参考。
寇勤指出,嘉德书展展书,也卖书,但定位并非以销售为首要目标,而是聚焦于艺术类图书和出版机构,侧重于展示和传播国内外优秀的艺术图书及品牌。
“得益于嘉德在艺术领域几十年的深耕,我们十分了解艺术圈用户的需求,所有能上架参展的图书,都是经过嘉德文库团队的精心筛选和判断的。”他提到,书展的精准定位得到了市场的高度认可,许多读者和机构都对书展的选书赞不绝口,“我的一个朋友就一次性在嘉德书展买了一两万元的书,还有企业家让我们按100万元的预算帮忙选书,甚至一些国家级美术机构也请我们帮忙配书,这都说明书展的定位是非常精准的,我们对艺术图书的理解和社会关注度是契合的。”
他强调:“嘉德书展既不是图书订货会,也不是露天市集,我们是用策划艺术展览的模式来打造书展,希望参与者能在这里获得常规展会得不到的艺术体验。”书展采用艺术展的展陈形式,为各出版机构的精美艺术书籍设置独立展示区。今年的图书展销区不仅汇集了海内外优秀出版社和艺术机构的“看家好书”,读者还能在中国港台图书区、海外原版图书区、旧书新知区和珍稀版本区找到丰富的“宝藏”。
书展特别策划了近15个主题书单,包括“把艺术种进春天”“博物馆与美术馆书单”“口袋书”“最美的书”“几米绘画”“大匠之门”“连环画”“大使馆推荐图书”等,让读者能沉浸式感受纸质书的魅力。此外,书展还与理想国合作策划呈现“巫鸿的三本书”专题展,展览用材均为环保纸质材料。
“藏书文化”特展是嘉德书展的一大亮点。寇勤表示,这些展览不仅让爱书人深入了解藏书文化、感受好书魅力,还能吸引那些不一定买书的人,扩大受众,提升参与度。首届书展就推出了“清藏——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1991-2021)”“雅昌&最美的书”“家青制书”“收藏家的书房”“十竹斋笺谱”5个特展。
第二届“藏书的风雅:藏书印与藏书票”特展,包含“朱痕一点:古籍珍本中的藏书印及原石”“寸纸留香:中外名人藏书票”以及“盈案增辉:当代艺术名家创作藏书票”三部分,寇勤说:“我们逐步扩大‘藏书文化’的外延。在一枚枚藏书印和藏书票中,读者得以了解古今中外的藏书文化,更是通过53位当代艺术家的全新创作和主题演绎,延伸了藏书文化的更多想象。”
第三届嘉德书展以书籍设计为主题,举办了“从田野、院落到书房——宁成春、赵广超、朱赢椿、鲁明静书籍设计四人展”和“民国书衣100品”特展。前者邀请四位著名书籍设计师,展示他们在图书装帧设计上的成果,帮助读者了解设计师在出版过程中的角色。这次展览吸引了众多出版社的关注,尤其是社长和总编辑们对嘉德书展和嘉德文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后者与中国现代文学馆合作,展出了100种民国时期的图书封面,包括鲁迅、陶元庆、钱君匋、丰子恺等设计的作品,呈现了民国时期独特的文化视角和历史记忆。寇勤兴奋地说:“今年我们合作编写的《书海一勺——民国书衣300品》出版,也受到了热烈欢迎。”
寇勤介绍,今年的特展聚焦于书籍设计,但侧重于对书籍设计从历史纬度进行系统性梳理。其中,“香港三联75周年书籍设计艺术展”以时间为序分为五个部分,呈现香港三联书店70余载的书籍设计演进史。与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合作策划的“漫游者秦龙”,全方位展现了艺术家秦龙在插画、装帧设计与绘画领城的成就,也还原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外国文学发行热潮兴起时,相关书籍装帧设计的艺术风貌。寇勤强调:“我们不仅关注书籍设计和图书本身,更注重图书出版背后的人文故事。”
同时,嘉德书展也非常注重与书籍周边的联动。今年举办了29场主题对谈和艺术体验活动,增加作者与读者的互动。寇勤表示:“这既得益于我们团队的努力和敬业,另一方面也说明书展内容丰富,得到了大家的支持。虽然书展本身不挣钱,甚至还需要补贴,但嘉德文库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品牌影响力得到了提升,能通过这个平台和大家共同交流艺术和出版,这本身就很有意义。”
在数字阅读蓬勃发展的当下,纸质书似乎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旅行攻略、美食菜谱、博物馆名画集等类型的书籍,尤其是那些厚重的大画册,似乎正逐渐被边缘化。寇勤指出:“一方面,数字阅读的便捷性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获取大量信息,只需一部手机或平板电脑,就能轻松翻阅旅行攻略、查看美食做法、欣赏高清画作;另一方面,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更倾向于轻装上阵,笨重的大画册携带不便,难以满足现代人的出行与阅读习惯。”
然而寇勤却认为,当人们对纸质书的期待已不再局限于其作为简单知识载体的功能时,纸质书的更多核心价值正逐渐凸显。“正是基于对行业趋势与读者需求的深刻洞察,我们举办了嘉德国际艺术图书展暨文创嘉年华。”寇勤表示,书展为读者提供了沉浸式体验纸质书的空间,“让人们在翻阅纸张、摩挲书页的过程中,感受书籍带来的独特质感与文化韵味。”同时,书展也为文创产品的展示和销售搭建了平台,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并将书展打造成一个思想交流的汇聚地,让不同背景的人们在这里共同探讨阅读的意义、书籍的价值以及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寇勤认为,尽管书展并不完美,但这份不完美恰恰为其注入了无限的发展潜力与创新活力,使其在文化舞台上绽放出独特光芒。
随着文化市场的发展,文创产品销售比重正逐年攀升,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嘉德书展敏锐捕捉到这一动向,将书展打造成书籍与文创产品的汇聚地。今年书展在展区设置上,一层1700平米用于艺术图书和藏书文化特展,二层1500平米为文创嘉年华。很多文创产品以书籍为核心,衍生出藏书票、书签、个性笔记本和书籍元素手工艺品等丰富多样的文化周边,满足了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它们与书籍相互映衬,营造出浓厚文化氛围,进一步拓宽了书展的商业价值与文化传播路径。
寇勤表示:“我们把书展当艺术展来做,融入很多艺术创意,从目前的反响来看是值得继续做下去的。”不过,他也坦诚指出,举办这样高规格的书展需要大量投入,团队也在积极探索如何在经营模式和业态联动上与新兴方式结合。他强调:“嘉德文创是很好的结合点,能够实现书展与文创的互通共创。”
谈及嘉德书展的运营情况,寇勤充满信心:“嘉德书展的基本运营处于一种健康、良性的状态,是一个很年轻的团队,有理想有激情,无论是做出版还是办嘉德书展,大家都把它们当成一件有价值的事情在做。”他强调:“做文化艺术不能太功利、急于求成。首先要做好品质,做出品位,眼光要放长远一点。”
自嘉德书展首次亮相以来,许多人认为嘉德做了一件“看似不该嘉德做的事”,觉得这更像是出版界或政府的工作。然而在寇勤看来,这种声音就是对嘉德最大的肯定和鼓舞。他指出:“其实,我倒没觉得我们在做艺术出版之外的事。30余年来,嘉德一直以经营文物艺术品拍卖为主。2015年嘉德艺术中心成立,到2016年,我们成立了嘉德文库,整合艺术资源,进行再研究和编辑出版,加上嘉德书展、嘉德书店等业务的开展,基本上建立起来一条涉及研究、展览、展示、出版、教育、文创等,与艺术出版紧密相关的产业链。”
寇勤说自己大学时就对出版业十分关注,尽管后来没有进入出版机构工作,但他一直重视出版业在文化艺术传播和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大概四五年前,他们在参加各类图书订货会和书展时发现,不同类型的出版物各有特点,尤其是艺术类图书,对内容、图片和装帧设计的要求极高。而且艺术领域相对小众,高端艺术的创作、出版和交易更是如此,其受众群体垂直、专业性强、黏性高。寇勤表示:“基于这些考量,我就萌生了打造一个专属于艺术领域的艺术图书展的想法。”
不过,真正把嘉德书展做起来并不容易。“一方面,没人愿意牵头,因为它短期内很难盈利。艺术类图书的发行量通常不大,很难出现几十万册的畅销书。做这件事既要对艺术文化有深厚的热爱,还要清楚艺术与出版之间的特殊关系。”寇勤指出,另一方面,当下出版业也面临着新技术、新传播手段的冲击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要判断哪些出版物会走向电子化,而哪些艺术书可能要朝着艺术作品化方向发展。
嘉德书展在促进艺术与出版的传播、交流和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寇勤表示:现在很多业内有想法的人,都认可嘉德把艺术图书作为独立门类来关注、发展。很多大学教授也会带学生来逛书展,他们觉得很感动,认为这对艺术和出版圈的人是一种很大的鼓舞,大家从书展中感受到了被理解。他感慨道:“这4年来,凭借对文化艺术的热爱,对艺术图书的理解,我们把书展策划成一场艺术展览。我们付出了很多努力,也很感谢大家的认同,我觉得这一切都很值得。我们是这个圈子边缘的人,但(嘉德)文库从努力与奉献中获得了认可。”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