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崇文书局出版了《释名校注》。《释名》是东汉末年刘熙所撰的一部语言学典籍,共八卷二十七篇,也是传世的第一部专门解释万事万物命名缘由的语言文字学著作。这部典籍主要用当时音同或音近的词,解释各类事物之所以叫这个名称的道理。在这部典籍中,解释的各种名称,包括天文地理、身体发肤、亲疏长幼、言语行动、衣食住行、典籍器物、生老病死等等,包罗万象,琳琅满目,对世间万物名称的来由,都进行了音韵学方面的解释。在《释名校注》这本书中,对《释名》这部传世典籍,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在注释的过程中,参考了中国和日本现存的20种历代《释名》刊本,广泛征引古往今来的各种解释和说法,尽力还原《释名》典籍的原意与事实,并侧重以《释名》的成书时间为节点,验证各种名物语词的历史,以反映汉语词汇的发展过程。《释名校注》为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线索和珍贵材料。
《释名校注》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崇文书局
作者:任继昉 刘江涛 校注
出版时间:2025年03月
这本书的作者任继昉,是著名的训诂学家,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退休),湖北大学客座教授。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会员,中国语言学会会员。主要从事训诂学、词源学研究。出版的著作有《释名汇校》《汉语语源学》《词语源流考》等,主持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释名诂林》《“和”文化源流研究》等三项,在《光明日报》《中国语文》《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等报刊发表《说“诗”》《“伏羲”考源》《“华夏”考源》《黄侃与〈释名〉研究》等论文七十余篇。
另一位作者刘江涛,是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参与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释名诂林》,发表《〈经义述闻〉特殊音近材料与同族词系联》《〈释名〉“晕,卷也”疏证》《“系”的同族词》等训诂学论文多篇。
《释名》是东汉末年训诂学家刘熙撰写的一部语言文字学典籍,这部典籍与《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历来被视为汉代四部重要的语言学著作。《释名》主要以声训方法解释名物,开辟了因声求义的道路,在训诂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部典籍以声韵解释字义词义,《尔雅》《说文》及汉代经师也都采用这种方法,但是,只有《释名》这部典籍,专门依照声韵解释万物名称的由来。
《释名校注》这本书是对东汉刘熙的训诂学名著《释名》 进行校勘、注释的古籍整理著作,这本书繁体横排,全书近60万字。在《释名校注》中,以明嘉靖三年(1524)储良材、程鸿刊本的《释名》为底本,参考了中国、日本现存的20种本子,进行了详尽的注释。正文依据《释名》底本的词汇分条情况,按照《释名》中二十七篇的顺序,逐条加以编号,便于检索。校勘及辑佚成果也依照内容的先后进行了排列。在《释名校注》这本书中,作者广收博采,尽量恢复《释名》旧貌。对于词汇的注释,广泛征引古今各说,准确阐释《释名》原意与事实,并侧重以《释名》成书时间为节点,验证名物语词的历史,以反映汉语词汇的发展过程。《释名校注》吸收了以前各家学说的精粹,自成一体,校注兼善,形质俱佳,是《释名》及汉语词汇史研究的最新力作。
编辑推荐认为,《释名校注》这本书具有几个方面的特色:
第一 ,是对我国四大语言学名著之一《释名》的最新整理成果,校勘精审,注释详备,可称善本。
第二 ,在这本书中,广泛搜集了清代以来诸家校勘辑佚资料,以类相从,间下断语,别择审慎。
第三 ,这本书中的注释,广泛征引古今各说,注重以《释名》为节点,验证名物词汇的渊源,在汉语词汇史研究上颇多创获。
第四 ,书中正文依据底本分条情况,按篇逐条加以编号,便于检索。
《释名校注》这本书出版以后,受到学术界高度关注,著名专家倾力推荐。著名的语言学家鲁国尧说:“《释名校注》60万字,考证博洽,立论精到,卓见迭出,与《释名汇校》《释名诂林》三足鼎立,系列严整,诚为治人文科学之学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书。”
著名语言学家汪少华说:“任君继昉孜孜矻矻,铢积寸累,近四十年来努力不懈,首先出版《释名汇校》,为文史哲各专业学者屡屡引用;继而编成煌煌巨著《释名诂林》,将古今诸家之说搜罗殆尽;今又以《释名诂林》为基础,吸收《释名》研究最先进的成果,博采众长,厚积薄发,作成《释名校注》。三书环环相扣,构成完整系列而又各有侧重,尤以《释名校注》深入浅出,举重若轻,更便于初学者,亦有助于研究者。”
在《释名校注》这本书的前言中讲到,汉代是我国传统语言文字学兴起的重要时代, 其间产生了《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四部解释字词的典籍。这四部典籍各有特色,可以说是汉语言文字学的“四大名著”。其中,《尔雅》历史地位最高,位居儒学十三经之一; 《方言》《说文解字》备受推崇;《释名》也是一部重要的典籍。
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释名》,为东汉末年刘熙所撰,共八卷二十七篇,是传世的第一部专门解释事物命名缘由的语言文字学著作。这本书主要用当时音同或音近的词,解释各类事物之所以叫这个名称的道理,比如天为什么叫“天”,头为什么叫“头”,走为什么叫“走”, 父亲为什么叫“父”,衣服为什么叫“衣”,饼为什么叫“饼”,门为什么叫“门”等等。在这部典籍中,举凡天文地理、身体发肤、亲疏长幼、言语行动、衣食住行、典籍器物、生老病死等等,包罗万象,琳琅满目,充满了对世间万物名称来由的好奇, 发出了一个个对汉语语源 (词源)的历史追问。
《释名》的作者刘熙,是东汉末年著名的训诂学家,约生于公元160年左右。历史文献中关于他的记载极少,其主要事迹零星见于晋陈寿《三国志》中对许慈、程秉、薛综等人的传记。据说,刘熙擅长经学,精通《周易》《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毛诗》《论语》等儒学经典,曾经到交州避乱,也就是在今天的两广到越南一带避乱。建安年间,进入蜀地,也就是今天的四川,在那里讲学授徒,当时,吴国和蜀国的名士许慈、程秉、薛综等都曾经听他讲学。刘熙是当时的博学名儒,所著的《释名》在当时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刘熙的主要著作除《释名》外,另有《益法注》三卷、《孟子注》七卷及《三礼图》等,这些都亡佚了。清代学者马国翰的《玉函山房辑佚书》中,辑有刘熙的《孟子注》一卷。
刘熙在《释名·序》中说,“名”是指万事万物的名称,“释名”也就是解释万事万物的名称的由来。在这部典籍中,刘熙选取了关于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以及庶民生活等八大类词语作为解释对象,按意义类别分为二十七篇。在各篇之内,意义相似、相关或相反的词条往往前后相邻,形成小类,很像现代语言学所说的“语义场”。比如,在第一卷《释天》中, 先解释天上的日月星光、阴阳寒暑,再解释四季岁时、五行、地支、天干等历法,接着是霜雪雷电、虹霓雾霾、朔望昏晨等天气、天文现象,最后是解释天灾鬼疫等异象。这样,大类之下又有小类,层次分明, 次序井然。
与《尔雅》相比,《释名》的篇目划分更细, 更贴近实际生活。八个大类、二十七篇的内容紧紧围绕“人及人的生活”展开,依序排列,词语的归类也较《尔雅》更严谨、合理。
汉代语言文字学著作有不少,大多是为了注解传世经典而作的。而《释名》这部经典的特色,就是关注人们的生活实际,由此出发研究语言。通观《释名》全书,收词取材雅俗并收、贴近生活,既涵盖了天文、地理、文艺、军事等领域,也涉及了的寻常百姓的衣食住行、言语动作、生老病死等内容。书中甚至还记录了当时中东部地区的一些方言,这显然不单是为了训读经典文献的需要,更是出于对当时生活语言实际情况的关切。
《释名》这部典籍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这种价值首先体现在汉语语言学方面,历代学者也主要从该领域进行研读。又因为《释名》选词取材贴近生活,相当于一部记录汉代生活日常的小型百科全书,也是天文、地理、历史、伦理、饮食、建筑、工艺、军事、文学、音乐、中医等诸多学术领域的研究资料。
《释名》是传世的第一部探求汉语语源的专著,书中记录的词语之间的语音关联是研究汉语音韵学、了解汉代语音的信息宝库;书中记录的词语之间的意义关联,是研究训话学、释读古代文献的重要依据;而书中推求出的词源是研究汉语语源的珍贵参考资料。虽然其推求的结果不能说全部可信,但其因声求源的方法是大致可行的,所载的音义资料也是准确可靠的。
《释名》本身的语言也是值得研究的对象。汉末正处于上古汉语向中古汉语发展的转折期, 《释名》文本用语既承继上古汉语的特点,又体现了向中古汉语发展的一些趋势,比如复音词的攀生和发展,词语义项的演变等。
《释名》这部典籍包括八卷二十七篇,第一篇《释天》,解释了天文、气象和立法等方面的名称的来源,也记录了当时人们所感知的天体、天文现象,还有关于五行、干支、阴阳的解释,对研究我国古代天文、历法、哲学及三者之间的关系都具有参考价值。
随后的《释地》《释山》《释水》《释丘》介绍了土地、山丘、江河湖海等方面的名称和特征,《释道》记录了各类道路的名称。《释州国》解释了州国、郡县等行政区划的得名。这些材料可为研究我国古代的农田治理、地理认知、行政区划等情况提供信息。
在《释名》这部典籍中,《释形体》篇解释了身体各部位及其功能的名称, 《释姿容》解释了人体的各种动作的名称,这两篇体现了古人对人体部位及功用的系统认知。《释长幼》解释了人的男女老少方面的不同的名称,《释亲属》解释了血缘、姻亲关系方面的名称,体现了古代社会的家庭伦理的秩序。
《释饮食》解释了饮食方面的各种动词,也记录了诸多食物的名称和制作方法;《释采帛》记录了与布帛相关的颜色词汇,以及各类布帛的特点及生产工艺; 《释首饰》记录了各类常用首饰; 《释衣服》记录了各种服装的不同部位和类别的名称,辨析了诸多鞋履的名称;《释宫室》区分了各种房屋类别、构件及功能, 也记录了一些建筑材料和技艺;《释床帐》解释了坐卧工具等方面的名称……《释名》这部典籍中的这些文字记录了汉代人的饮食起居细节,从侧面展示出生动丰富的生活百态,是研究古代饮食、烹饪、服饰、建筑、家具的宝贵资料。
在《释名》这部典籍中,《释书契》篇解释了书写工具、应用文书方面的各种名称及用途; 《释典艺》解释了多类文献,阐述了多部儒学经典的得名之由,如《易》《书》《诗》等,更涉及了文体分类知识。这些资料均具有古典文献学、文体学方面的价值。
《释用器》介绍了各种农业生产工具的名称及其功用,如“斧”“新”等,从词源的角度对它们进行了严格区分;《释乐器》介绍了众多乐器的名称及其功用,甚至包含了一些乐器的演奏技法;《释兵》介绍了军事用具的类别、结构和作用;《释车》细致解析了车的类别、用途和构件;《释船》介绍了船的部件和类别。这些文字为我们记录了一千八百年前的人们从事农业生产、音乐娱乐、军事攻伐、交通出行等活动的细节信息,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的农业、军事、音乐、水陆交通的发展很有帮助。
在《释名校注》这本书中,在每一篇的开始的地方,都有“题解”,说明这一篇的大致内容。比如,在第一篇《释天》的题解中讲到,天,既指日月星辰所罗列的空间,即天空,又指日月星辰运行、四时寒暑交替、万物受其覆育的自然之体。《庄子大宗师》:“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 至矣。”唐代思想家成玄英解释说:“天者,自然之谓……天之所为者,谓三景晦明、四时生杀、风云舒卷、雷雨寒温也。”
书中讲到,在古代文化中,神圣的天承载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对已知世界的深刻认知和对未知世界的无穷追问,被赋予了丰富的哲学内涵、神秘色彩,宇宙、天象、天气、节令、四时、历法、灾异无不以天为核心。天的变化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从帝王到平民无不时时关注天的各种征兆。 在《释天》这一篇中,解释了涉及诸多与“天”相关的内容,包括日月星辰、 昼夜寒暑、雷电雨雪等自然事物,以及灾异变化等现象、天干地支等历法,解释了这些方面的各种名称的由来。
在《释天》这一篇中,原文中的第一段内容是:“天,豫、司、兖、冀以舌腹言之;天,显也,在上高显也。青徐以舌头言之,天,坦也,坦然高而远也。春曰苍天,阳气始发,色苍苍也。夏曰昊天, 其气布散,皓皓也。秋曰旻天,旻,闵也,物就枯落,可闵伤也。 冬曰上天,其气上腾, 与地绝也。故《月令》曰:‘天气上腾,地气下降。’《易》谓之‘乾’,乾,健也,健行不息也。又谓之‘玄’, 玄,悬也,如悬物在上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在豫州、司州、兖州、冀州等地方,人们在说“天”这个字的时候,是用舌头中部发音的,他们在说“天”这个字的时候,就像是说“显”这个字一样,“显”这个字的含义,就是高大显敞。而在青州和徐州,人们在说“天”这个字的时候,是用舌头前端发音的,他们在说“天”这个字的时候,就像是说“坦”这个字一样,“坦”这个字的含义,也就是坦然广远。春季的天叫作“苍天”,温暖之气开始生发, 色彩深青。夏季的天叫作“昊天”,炎热之气分布散播,皓皓盛大。秋季的天叫作“旻天”,“旻”这个字,来源于“闵”,这是因为,在秋季,植物凋落,能让人怜悯哀痛。冬季的天叫作“上天”,寒冷之气上升,与大地隔绝。 所以《礼记.月令》中说:“天空中的空气上升,地面附近的空气下降。”《周易》中把天叫作“乾”,乾,得名于“健”,天强健地运行而不停息。人们又把天叫作“玄”,玄,得名于“悬”,好像物体悬挂在上空。
随后,又解释了日月星辰等名称的来源。比如,书中讲到,“日,实也,光明盛实也。月, 缺也,满则缺也。”也就是说,“日”这个字来源于“实”这个字,意思就是光亮旺盛充足。“月”这个字得名于“缺”这个字,意思也就是圆满以后就逐渐缺损。
《释名校注》这部著作广泛征引了古今各家的说法,准确阐释《释名》典籍中的原意与事实,并且,侧重以《释名》的成书时间为节点,验证名物语词的历史,以反映汉语词汇的发展过程。这本书是《释名》及汉语词汇史研究的最新力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