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0日,由复旦大学图书馆、书画篆刻艺术研究院和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联合主办,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及旗下上海书画出版社协办,东方出版中心支持的《新绘·千里江山图》分享会于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举办。活动由复旦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杨光辉主持。
《新绘·千里江山图》由书画家任珮韵历时两年半创作,以璀璨明丽之江山盛景,展积极昂扬之时代气息,成为学界探讨传统艺术现代转化的重要案例。当日,《新绘·千里江山图》1:1复制长卷在光华楼展出。
复旦大学原党委副书记金海燕表示,画作对传承中国传统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强调该活动对复旦大学的艺术教学、研究意义十分重大,并感谢任珮韵对复旦大学书画篆刻艺术研究院的支持和厚爱,盛赞活动让珍贵艺术成果走进校园,发挥社会美育作用。
“我从任珮韵绘制《千里江山图》之初就在关注创作了。”第十届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文化艺术品鉴促进会会长龚心瀚表示,宋画是中国画的顶峰,原作《千里江山图》更是中国画的巅峰之作,而这幅临创作品也可称之为当代精品之作。在他看来,画家不满足于对原作的临摹,通过自身音乐、绘画的长期蕴蓄,最终创作了这幅富丽雅致的长卷,十年磨剑终成锋。
东方出版中心党委书记陈义望表示,任珮韵通过临创的方式,对画作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画家为了作品“坚持”“笃定”“翻山越岭”的求索精神,值得文化行业人士深思。“在AI时代,期待更多人找到值得坚持的事,为生命增加厚度。”
作为本次分享会的主角,书画家任珮韵分享了《新绘·千里江山图》的创作历程。她表示,原作《千里江山图》是中国青绿山水画的集大成者,体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术、法、诀;《新绘·千里江山图》以大青绿山水画法为核心,结合自身十余年研究成果,融入当代审美元素,希望通过长达30米的绢本长卷尽展北宋重彩山水画法之精髓。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李晓杰以历史地理学者的严谨考据,对画作展开学术解析。他通过对比宋代南北方桥梁建筑的形式,揭示原作《千里江山图》是反映江南桥梁样式的重要史料。李教授还从蔡京的卷尾题跋入手,通过对比其多幅真迹的用笔习惯,认为题跋或为后人仿写,这一发现也为《千里江山图》的后续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临摹前人画作是继承发展传统绘画的重要手段。”上海朵云轩拍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春记认为,临摹《千里江山图》并非易事,其艺术性之高、技术性之难让很多画家望而却步;而任珮韵的临创作品,将有利于中国大青绿山水画技法的进一步传承。在他看来,中国艺术家目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应在创新中加强传统艺术与现代生活的衔接。
“《新绘·千里江山图》见证了中国山水之美,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可见、可亲。江山如此多娇,令人爱国爱家情怀油然而生。”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原党委书记贾树枚认为,繁荣文化既要重视普及,也要重视提高;但是要攀登高峰、引领潮流,则需要顶尖的艺术大师,必须有识人善任的伯乐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从《千里江山图》和《新绘·千里江山图》的诞生经过,可以看出培养和造就拔尖人才的重要性,期待各行各业都更加爱护人才、重视人才,培养和造就更多的顶尖人才、艺术大师、科学大师。
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陈燮君用临创、演绎、穿越三个关键词讲述了他对古籍、古画传承保护的理解。在他看来,《新绘·千里江山图》的“新绘”二字本身就是对传统的传承与保护,新绘如旧与修旧如新,都是重要的传承方式。临摹者会在语义信息的基础上叠加情感信息,继而形成对作品的创作与演绎。在网络时代,如何让古籍古画穿越千年?在他看来,“展览”本身就是重要方式之一。
上海书画出版社社长王纯以出版人的视野,将任珮韵的艺术实践与赓续中华文脉深度关联。他特别指出,任珮韵在创作中的传承转化,出版中的精益求精,传播中的深化活化,正是“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改革创新、打造传世精品”的生动实践。同时表示,上海书画出版社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推出更多各类精品力作和优质出版文化服务。
活动上,任珮韵将当日展出的《新绘·千里江山图》1:1复制长卷捐赠给复旦大学。
艺术家小传
任珮韵 毕业于苏州科技大学音乐教育专业。曾考入上海音乐学院进修,出版过多张个人声乐专辑。后进入中国美术学院学习,为陈佩秋先生入室弟子,涉猎广泛,以宋画为基底,融合西画并加以创新,创作出百余幅书画力作,出版有画册《雅琴风华:秋艳》《新绘·千里江山图》等,广受业界关注。
(本文原载于:上海书画出版社公众号)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