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典文学的阵列中,《儒林外史》是一部独特的作品,以其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深刻批判和对儒林百态的细腻描绘,成为后世读者洞察明清社会乃至人性的一面镜子。在四川人民出版社最新出版的《忍把功名,换了人间烟火》一书中,作者之一杨早在“导读”部分写到,“就讽刺艺术而言,《儒林外史》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作者使用大量流行于文人圈子中的流言、笑话和逸事,来揭露这个阶层的做作虚伪和庸俗的市侩作风,产生了漫画式的效果。”
![]() |
![]() |
![]() |
庄秋水 | 刘晓蕾 | 杨早 |
然而,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也因其结构松散、人物众多、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角,与当代作品大多具有紧凑的剧情和鲜明的主角不同,而在当代读者的阅读清单中似乎并不总是占据显赫的位置。为此,杨早、庄秋水和刘晓蕾三位学者,凭借各自在古典文学与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深厚造诣,开启了对《儒林外史》进行现代解读的全新旅程。
在这本独特的解读《儒林外史》的书信集中,既有对封建礼教的犀利批判,也敏锐捕捉到吴敬梓隐藏在文字中超前的性别观念,以及他对底层人物的温情关怀。三位作者以流畅的笔触,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架起对话的桥梁,既展现了吴敬梓悲天悯人的情怀,也呈现了他对生活烟火气的热爱与生命诗意的追求,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儒林外史》的窗口。
《忍把功名,换了人间烟火——18 封信聊透〈儒林外史〉》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作者:杨早 / 庄秋水 / 刘晓蕾
出版时间:2025年04月
杨早的专业是现当代文学,其学术视野从清末文学延伸至当代文化现象,一直对《儒林外史》的相对“低调”地位心存不甘,渴望向大众展现这部名著的非凡魅力。他表示,这次三人的合作算是“跨界阅读”,因为“我们坚信每个人心中有自己的名著”。
庄秋水的研究重心聚焦于清末至民国的历史文化记忆,对经典文学作品有着敏锐的感悟力,认为《儒林外史》与现代人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能够在人生阅历的积累中被赋予全新的理解。用她自己的话说:“可能是我们到了可以读懂《儒林外史》的时候了。这本书,没有人生阅历,没有在深夜痛哭过,大概就是看个热闹。”
刘晓蕾原本的专业也是现当代文学,从《红楼梦》《金瓶梅》等古典名著的研究转而投入《儒林外史》的怀抱,她试图从这部作品中探寻中国人独特的生活方式与文化记忆,以此回溯群体的人生经验。她说,“人和书的相遇都是有机缘的。我选择古典名著是因为从中可以看到中国人和中国生活,可以更直观地回溯群体的人生经验和文化记忆。《儒林外史》是一本‘中年之书’,就这样,人到中年的我们仨遇到了它。”
尽管杨早说全书的分工创作并没有特别严格的逻辑,“想到哪里说到哪里。也没想过刻意保持什么,谁有兴趣就说什么,经常有写着写着就‘滑丝’的感觉。”但《儒林外史》本身是非常有生活细密质地的。古典名著中,《儒林外史》是最接近生活的一部。无论是范进为“中举”疯魔,还是周进在科举路上屡屡受挫,乃至沈琼枝用反抗解开女性枷锁,杜少卿离开势利的县城去往南京寻找生命能量场,用躺平表达对功名的终极嘲讽,那些我们以为的“现代问题”,早在几百年前就被吴敬梓写透了!
如庄秋水所说,“我反而觉得它的宏大,不是在批判上,而是展示了一种宽容——对人在这个世界上谋生、谋爱、谋自由的宽容,连坑蒙拐骗也没那么可恶;还有就是对人性的悲悯,在古典小说里,这个深度可以说独一无二吧。”
正是基于这些对《儒林外史》这部作品别样的理解与感悟,三位学者带着各自的研究背景与学术关怀,在对经典共同的热爱与敬意中相聚,以一种别开生面的方式重新开启《儒林外史》的解读之门,让这部古老的名著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对《儒林外史》的现代解读过程中,三位作者选择了书信体这一独特的表达形式,全书共包含18封书信,书中每封信都围绕一个特定主题展开深入讨论,这些主题涵盖“女性、科举、朋友、城市、家庭、底色”六大关键视角。
书信体的运用带来了多方面的好处。它为作者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而随性的书写空间。与学术论文的严谨规范不同,在书信中,作者可以像与挚友交流一样,以自然流畅的笔触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感悟。这种书写方式使得内容更加亲切、生动,能够拉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其次,书信体强调了交流与对话的特性。三位作者在书信中相互回应、观点碰撞,形成了多角度、多层次的阐释体系。这种交流互动不仅丰富了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也为读者呈现了对《儒林外史》多元解读的可能性。如刘晓蕾所说,“我们也是第一次做读名著解读的搭子,大家都是摸索着来,所以会有意外的乐趣。”
杨早坦言,每封信的主题是一边写一边商量的。“我们觉得这六个角度谈《儒林外史》比较合适。有些是谈《儒林外史》不能不谈的,比如科举;有些是前人少有提及的,但又是我们的敏感点,比如女性、城市,就在信里谈一谈。”而庄秋水和刘晓蕾则戏言,这是“三个人‘三嘴三舌’聊出来的”,每个人能在儒林世界里看到不同的东西,比如杨早看到城市、赘婿,庄秋水看到女性、看到朋友。
刘晓蕾对这本书一直保持着距离,但她贡献了很多有意思的视角,比如为什么儒林里没有爱情,就会进一步思考其中的女性、家庭等话题。她说在读《儒林外史》的时候,代入感不如《红楼梦》、《金瓶梅》。但写完信出了书,却感觉和前者更亲近了,“读懂这本书果然需要耐心和心境。”
女性主题的探讨在书中别具一格,鲁小姐等人物的命运展现了古代女性在封建礼教束缚下所面临的困境与挣扎。庄秋水表示,《儒林外史》中鲁小姐这样的官宦小姐的“课子”行为,从现代视角来看,与当代“海淀妈妈”在孩子教育上的过度投入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种古今对比让读者清晰地看到女性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共同承受的社会压力与期望。“时代所改变的,常常只是话术,生活的实质,可能变化没那么大。其实,我们仨的视角一直都是现代视角,或者一个当下的问题意识,当然并非是要拿现代的套子去套儒林世界里的人和事。”
在主题选择方面,科举作为《儒林外史》的核心主题之一,自然得到了重点关注。书中通过对范进中举等经典情节的剖析,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与异化,以及它在明清社会中的深远影响。杨早在书中写到,“大多数人给《儒林外史》贴的标签是一部骂科举的书。其实不然……我觉得最用力、最有价值的地方,是它书写了科举世界里的诸般人伦,有夫妻,有父子,有师徒,有朋友兄弟,说得更简单一点,就是当伦理法则碰上科举制度,会撞出什么样的可惊可笑的火花。”
杨早的一位学生说从来没读过《儒林外史》,问老师这部作品有什么好读的。杨早回复了学生八个字:“考编之外,别有天地。”
“我建议读儒林不要抱着读爽文的态度,一字一句一个桥段,见朋友,见知己,见人生,见人性,就嚼出味道来了。”庄秋水认为,自己和杨早、刘晓蕾三人更像是做了一个拆解的工作,就像搬动模块然后重组了一下,读起来就很丝滑了,“先读《忍把功名,换了人间烟火》!再去读《儒林外史》就不会觉得难读了。”刘晓蕾也表示,“其实名著都有门槛的。我们仨做的事,一定程度上是帮读者抬高了脚,跨过这道门槛,进了门就好办了。”
更重要的是,这部作品在学术和研究领域同样展现出诸多创新之处,为古典文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三位作者不仅从文学的角度解读《儒林外史》,还将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有机融入其中。通过考察明清时期的历史背景、社会结构与文化习俗,深入分析作品中各种人物的行为动机与社会现象的形成根源。例如,在探讨科举制度时,结合当时的政治体制与社会阶层流动状况,使读者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科举制度对社会和个人的深远影响;在研究女性命运时,从当时的社会性别观念与文化传统出发,揭示女性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使对《儒林外史》的解读更加立体、丰富,突破了传统文学研究的局限。
书中注重对《儒林外史》中细节和个体人物命运的挖掘与呈现,消解了传统文学史中对宏大叙事的过度关注,转而从微观层面展现作品的魅力与价值。通过对一个个鲜活人物的深入剖析,如从马二先生的迂腐善良、鲍文卿的重情重义等人物形象中,挖掘出人性的温暖与复杂,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儒林外史》所描绘的社会现实与人性百态,从而丰富了对传统文学史的认知与评价体系。
同时,三位作者打破了以往学术研究中对经典名著单一、固定解读的模式,以现代人的生活经验与问题意识为出发点,与《儒林外史》展开对话。比如从范进中举前后的贫困潦倒和前呼后拥,反思人们为何只能走这道窄门;从出身贫寒又努力上进的匡超人堕落为一个“漂亮恶棍”,看功名富贵对人性的侵蚀;从虞华轩逃离唯权贵是举的县城奔赴南京,探讨去往大城市的决心;从抛弃功名、操持“贱业”但安之若素的四大市井奇人,反思当代的“内卷”现象……
这种对话不是生硬地将现代观念套用于古代作品。正如庄秋水所说,“是以人性为底色,以生活为旨归”,在古今之间建立起一种有机的联系,让经典作品在当代社会重新焕发生命力。这种方式既尊重了经典作品的原有意涵,又充分挖掘了其在当代语境下的现实意义,为古典文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
“我们这本书,不是纯粹的解读古典名著的鉴赏。而是通过读懂《儒林外史》这部经典,来读懂人生。”《忍把功名,换了人间烟火》一书的责编表示。
书信体的呈现方式让人眼前一亮。为了更好地适配这个创意,出版社在全书的装帧设计和体例编排上还做了更多创新。内文用双色印刷,蓝色线框模拟信纸纹理;每封信标题旁设计了带有作者线描头像的邮戳图案,营造书信的氛围感,谁写的信一目了然。框线设计,给足书信阅读仪式感,也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和互动感。
全书采用了宝蓝底主题色+经典连环画设计,篇章页选取著名老连环画画家钱笑呆、林雪岩等所绘插画,每一幅都契合主题,使阅读更具意境之美。比如,“科举”主题配林雪岩绘《儒林外史》连环画——明代贡院考场图。古典的宝蓝色是儒士文人的长袍,也是他们终日手捧的“四书五经”。同时,精致的小开本,更方便随身携带和随时阅读。
出版社在营销发行上,聚焦内容平台,主要通过短视频投放、KOL合作、线上线下活动等进行营销宣传。大多数的人可能对《儒林外史》的印象都停留在课本里出现的“范进中举”或者严监生的两根指头的印象。三位作者不仅从科举,更从女性、朋友、城市等主题来解读,更贴近我们的生活。出版方希望通过新媒体的营销,让更多的读者不要错过这本值得一读的经典,从多元的角度去读懂经典,从而给自己的心灵给予滋养。杨早认为,《儒林外史》是古典名著中最贴近生活的一部,编辑深为赞同。
有读者将《儒林外史》与《堂吉诃德》并列为“人类困境之书”。采访的最后,庄秋水说,“读懂了《儒林外史》,大半便也接受了生而为人的无奈,就愉快地前行吧。真正成人,意味着明白了世界的复杂性。复杂性,正是儒林本色。到大邦去!大邦意味着丰赡和自由。”
刘晓蕾愉快地邀请更多读者参与到《儒林外史》的阅读中,“亮点在我们的书里,比如我们谈到了人和故乡、城市、朋友的关系,归根到底,就是人和自己的关系。这些,都是我们从《儒林外史》读出来的,现在欢迎你也加入。”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