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硕士6年的国际关系专业学习让我对这个领域既敬畏又着迷,幸运的是毕业就加入了上海人民出版社国际政治编辑室,从事跟专业高度相关的编辑工作。从校园到职场,如今我从事国际政治专业领域的出版工作已经9年有余,见证了这个专业理论的革新、研究动态的转向,以及变幻莫测的世界局势。而我所在的国际政治编辑室,正是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下深耕学科的各个分支领域,出版了一系列对学界有较大影响的理论专著,这其中就包括2025年入选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的“东方编译所译丛”(2024—2026)。
01奠基:传统学术的启航
“东方编译所译丛”创办于1988年,是在汪道涵先生的指导和关怀下实施的。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丛书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和扩充,其规模达100余种,是迄今国内规模最大、质量最高、影响力最大的译介国际政治学术著作的丛书。
“东方编译所译丛”平装大合影
秉承前人衣钵,我们也在不断丰富这套丛书的内容维度。在遴选书目时,我们始终坚持着汪老提出的“开放胸襟、海纳百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初衷。这套丛书的选题主要集中在世界政治与国际关系、政治科学两个领域,重点关注学科前沿研究以及微观、中观、宏观的经典、前沿著作。这些理论作品,为国内的国际关系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学科基础,提供了基础范式参考以及方法论指南。
同时,丛书作者阵容强大,皆是学科领军人物以及对国际关系具有重大理论贡献的学者。他们既包括肯尼思·华尔兹、约翰·米尔斯海默、亚历山大·温特、罗伯特·基欧汉等国际关系理论奠基人,也包括赫德利·布尔、巴里·布赞等“英国学派”的推动者,还包括阿米塔·阿查亚等非西方学者领军人物。如此,西方学者和非西方学者共同绘制了学科蓝图,他们从不同视角全方位展现了国际关系理论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发展与演变。
02互动:动态出版的更迭
学术出版的一个关键在于,理论要具有前瞻性,能够指导实践、启示研究,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现实情况发展不断进行内容迭代。“东方编译所译丛”的出版就充分体现了这种动态过程,这也是丛书历经30多年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早期的丛书出版处于一个学习西方国际关系概念及范式的阶段。我们重点关注的是国际政治的理论研究。因为国际关系学科起源于西方,学习国际关系理论绕不开西方学者的建树和洞见。丛书引进并出版了一系列经典理论著作,包括结构现实主义代表人物肯尼思·华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人、国家与战争》、建构主义代表人物亚历山大·温特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自由制度主义代表人物罗伯特·基欧汉的《霸权之后》、“英国学派”代表人物赫德利·布尔的《无政府社会》、国际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罗伯特·吉尔平的《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全球政治经济学》、苏珊·斯特兰奇的《国家与市场》、玛莎·芬尼莫尔的《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等。这些著作奠定了国际政治学科及其分支领域的理论基础,提出了基本分析概念和研究范式,为学界推进相关研究指明了方向。
后来,丛书出版聚焦国际格局演变中的现实问题,开启了关于西方国家国际关系理论建构背后的逻辑探讨。我们引进并出版了著名战略理论家、地缘政治学家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的《大棋局》,经过30余年的市场检验,这本书已经成为研究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以及窥探世界格局的重要著作。这本书出版了多个版本,累计印数约23万册,尽管原著出版时间较早,但对理解当下的世界战略格局仍然具有参考意义。
《大棋局》的不同版本
而后,译丛又引进了现实主义代表人物约翰·米尔斯海默的《大国政治的悲剧》,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出,在一个没有国际权威统治的世界中,大国之间追逐权力和利益,在此过程中必然会相互发生冲突。这部出版于25年前的作品,其观点的预见性对当下的国际关系现实仍然具有启发意义。此外,我们还出版了塞缪尔·亨廷顿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理查德·内德·勒博的《国家为何而战?》、约翰·刘易斯·加迪斯的《长和平》等。这些作品充分展现了分析国际现实所应具备的思维逻辑,并引发了学界关于在复杂的国际关系变化中如何探求契合自身的理论范式的思考。
03开放:拥抱理论革新
随着新兴国家的发展以及国际格局的演变,我们越来越能看到传统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缺陷和漏洞。同时注意到国际关系理论面临革新瓶颈,传统的三大理论范式——自由主义、现实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已经不能解释当今的国际关系现实。因此,我们开始挖掘中微观层面的理论创新著作,以及非西方学者的前瞻性研究。译丛陆续引进出版了新古典希现实主义代表作《新古典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没有应答的威胁》、国际关系等级制代表作《国际关系中的等级制》、国际政治心理学代表作《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以及《国际政治的理性理论》《国际关系的文化理论》《国际政治思想史导论》《非对称与国际关系》等。而后,我们又引进出版了在非西方学者中的领军人物阿米塔·阿查亚的系列作品,包括《建构全球秩序:世界政治中的施动性与变化》《重新思考世界政治中的权力、制度与观念》等。
在理论创新层面,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传统西方中心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范式已经不符合当下国际现实,呼吁建立全球国际关系学,丛书紧跟前沿,出版了阿米塔·阿查亚和巴里·布赞撰写的《全球国际关系学的构建》,这本书献礼国际关系学科诞生一百周年,两位学者通过对19世纪以来国际关系实践与国际关系思想阶段性演进和交互影响的梳理,深化了对国际关系诞生于1919年的质疑,对国际关系的传统叙事提出了挑战。阿米塔·阿查亚作为非西方学者的代表,一直致力于全球南方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这本书也是他与“英国学派”代表学者巴里·布赞对全球国际关系学的重大理论贡献,对国际关系“中国学派”发挥潜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阿米塔·阿查亚,ISA前主席
综上,译丛的出版极大推动了中国国际关系和政治学学科的发展,提升了中国在这两个学科领域的整体水平。可以说,该丛书的出版为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建设和学术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国内读者充分了解国外理论动态和政策动向,为政府决策部门了解其他国家的外交政策制定过程、预判国际形势和制定相应决策提供了学理依据和智力支持。
如今,我们依然在这个领域孜孜不倦,策划了瑞典学者彼得·瓦伦斯滕的《理解冲突解决》、英国学者巴里·布赞的《从国际社会到世界社会:英国学派理论与全球化社会结构》、加拿大学者娜塔莉•斯托尔贾、克里斯汀•沃格特的《自主与平等》等。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理论研究开始抛开西方中心主义,聚焦全球南方,学者们也在不断努力推动国际关系理论革新、构建新的国际关系传播话语体系。
我们希望,学术研究不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它应该是鲜活的话语、跃动的思维,是思想的载体,能够带给人们无限的思考。在经年的积累中,内容的丰富维度注定将译丛打造成影响一代又一代读者的知识瑰宝,而这也正是一代又一代出版人的坚定使命。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