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字之辨》以严谨权威的考据、生动幽默的解析和贴近日常的案例,将别字现象置于历史、文化、艺术、社会生活等多维思考中,既为读者厘清、纠正常见的书写谬误,亦揭示了汉字背后的文化意蕴,在规范与传承中引导大众重拾汉字敬畏。
全书集结1300余组形近、音近别字,每组别字均从甲骨文、金文、篆书的古文字书写讲起,阐释字源本义,引导读者在“辨字”的过程中,触摸汉字演变的千年脉络,领悟其形、音、义交织的美学智慧,体会中国语言的精妙神奇。
《别字之辨》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济南出版社
作者:吴永亮 著
出版时间:2025年02月
作为《别字之辨》的编辑,参与这本书的编校过程既是一次对汉字文化的深度探索,也是一场与“别字先生”较量的奇妙旅程。这本书以严谨的考据、生动的解析和实用的视角,为文字工作者搭建了一座通向汉字精准表达的桥梁。在此分享编校过程中的点滴感悟,以期读者能更深入地理解其价值。
《别字之辨》的诞生,源于汉字使用中那些令人“防不胜防”的细节陷阱。例如,书中对“骞”“搴”“蹇”等形近字的拆解,不仅追溯甲骨文、金文的字形演变,更结合历史典故(如“郢爰”误为“郢爱”)揭示误用背后的逻辑盲点。这种“溯源+实例”的解析模式,让读者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书中按拼音排序的体例设计,极大提升了检索效率。无论是编辑校对时快速查阅,还是日常写作中即时解惑,它都能成为案头必备工具。例如,在辨析“暗”与“黯”时,书中用“黯然神伤”与“暗淡无光”的对比,既厘清词义差异,又提供记忆口诀,实用性可见一斑。
对编辑、校对、教师等文字工作者而言,《别字之辨》不仅是一本纠错手册,更是一部汉字文化启蒙书。书中反复强调的“一字之差,谬以千里”,在编校过程中尤为深刻。例如,“哀荣”误为“哀容”、“嫪毐”误为“嫪毒”等案例,背后牵涉的不仅是字形之辨,更是对历史语境和文化内涵的尊重。
书中对《现代汉语词典》《咬文嚼字》等权威资料的援引,以及对异体字、繁体字使用规范的梳理(如“煖”与“暖”的分工),为专业工作者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更难得的是,作者以“草根学者”的视角,将枯燥的文字学知识转化为鲜活的故事(如宋霭龄名字的由来),让专业性与可读性得以兼顾。
编校《别字之辨》的过程,是一场对耐心的终极考验。书中每一个案例都需要反复核对古籍、辞书和最新规范,例如“三聚氰胺”的“胺”读音(àn非ān)、“海拔”数据的更新(珠峰高程从8848.13米到8848.86米)等细节,稍有疏忽便会成为新的“别字教材”。这种“与自己较劲”的体验,让我深刻体会到:文字工作不仅是技术活,更是一种对文化的守护。
此外,书中穿插的汉字演变图、历史趣闻(如“敖包”非蒙古包)和符号标注(如警示符号),让编校过程充满探索的乐趣。例如,“龙”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形态流变,不仅是一次字形溯源,更串联起中华文明的图腾记忆。这些细节提醒我们:每一个汉字都是活的,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情感。
《别字之辨》的终极价值,或许不在于纠正了多少别字,而在于唤醒人们对汉字的敬畏之心。在快餐式阅读和网络用语泛滥的今天,这本书像一位沉默的守门人,提醒我们:汉字之美,在于一笔一画的严谨,更在于一字一句的匠心。愿每一位读者都能在“辨字”中感受文化的重量,在“较真”中传递文字的温度。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