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春天的一个下午,我刚从印厂回来,手里攥着《故色中华》的第一本样书。封面上的敦煌朱砂红在阳光下微微发亮,指尖蹭过烫金书名时,突然想起五年前,我们决定做“中国色”这个选题时,没人能预料到它会成为2024年的“中国好书”。
编辑生涯里,总有些书会深深浸透你的年轮。《故色中华》于我,便是这样一册以五年光阴为染料的色谱。当它最终捧在手中时,四百页书页间流淌的不只是中国传统色彩的故事,更凝结着出版人对于文化传承的敬畏与执着。
2019年申报选题时,“中国色”尚属冷门领域。那份从汉服佩饰中生发的困惑——究竟何为“天水碧”?怎样从文献中打捞失落的色谱?很幸运这些疑问不用我费尽心力就可以得到解答,我的师哥陈彦青正好在做色彩研究,他是中国色彩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青年学者,正是我选题作者的不二选择!然而在书籍定位时,从通俗读本转向学术专著的选择,也让我如履薄冰:四十万字文稿中严谨的文献考据、数百张需要处理的图片,疫情期间隔着屏幕逐页核对色值标注的场景,至今想起仍觉掌心沁汗。
最难忘的就是书籍开本的博弈。师哥坚持的32开本在容纳大量彩图和文字时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阅读体验,文字太密太小,图片细节也有损失。几经周折我和同为责编的馨馨最终在老师杭间教授的支持下说服了师哥。当特16开样书沉甸甸地坠入手心,封面上的北斗七星镂空透出内页色点,方知韩湛宁老师以星宿对应五色的深意——这不仅是设计巧思,更是对古人“观象制色”智慧的当代转译。
五年间,我们见证了“中国色”从冷门术语变成文化热词。当雅昌的调色师傅为还原师哥推测的“中国色”调试十余次,当指尖抚过“流黄色”章节细腻的纸纹,忽然明白:出版人何尝不是文明的染匠?我们以文献为经,以考据为纬,将散落千年的色彩记忆重新织就成当代人能触摸的文化锦缎。
荣获“中国好书”时,我想起那个因“不知天水碧”而辗转难眠的冬夜——或许出版的真谛,就在于把一个人的困惑酿成千万人的文化自觉。这册书虽然没有成为市场预测的“爆款”,但它让消逝的“芦花白”“藕丝秋”重新流淌在当代读者眼中,便是对五年光阴最好的注解。
(本文作者:贾琼 《故色中华·中国色彩十二题》责任编辑)
“改版谈判”
印厂调色
反复打磨稿件
成书的过程就是染色的过程,一遍遍试色、剔除杂色最终染出大家满意的成品。
内容简介:
该书系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传统色彩体系的产生及其基于的认知根本最主要的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本书以严密深厚的中国传统色彩研究,通过十二个中国传统色彩专题,系统阐述、讨论了色彩观念的建构、现实生活色彩的多维度表现,并指出了传统色彩当下运用的现实问题,建立了一个从视觉到精神的中国人的色彩体系。
中国传统色彩是独立于世界其他古老文明的色彩传统,其影响辐射日本、韩国等东亚诸国并绵延生长于当下,但在中国当代设计的色彩运用中,其实已经从某种意义上被动地忘却了自己的历史和传统。当我们试图重拾传统之时,却又不知如何下手,因为,我们大多已经把中国传统色彩当成了一种历史的存在,我们理解中的中国色彩已经被太多地体认为某种历史的碎片或者说是一种视觉化的色相存在,而非一种观念。但中国传统色彩的最重要的存在意义,恰恰就是“观念”,它是一种关于社会建构的认识表现,也体现在充满了文化意蕴表达的多层解读中。中国传统色彩体系的产生及其基于的认知根本就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而只要这种文化精神依然存在,那么,根植于这种精神之上的中华色彩就必然顽强地生存着。
中国的传统色彩应用也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精神体现,更多的是潜藏在精神维度里,并在某些时段适时地出现,虽然在大多数时间里它呈现出一种隐匿的状态,但又常常让人觉得无处不在。只要中华文化延续下的中华民众依然保有其最根本的思维模式及基本道德判断,它就将不是一种偏离的结果,而是一种更适合于当下生活系统的更为丰富、更具开放性同时又保持身份与自尊的当代传统。它未定、变动却又沿着一条可知的轨道在时间中运行。古代也好,现代也罢,我们不能以色相的简单运用中的变化(也即表象)来轻易命名所谓的“新”的传统,看色彩的眼睛背后是观念,而观念,总归要回到它精神的居所。
作者简介:
陈彦青,清华大学博士,中国传统色彩理论研究领域代表性专家之一,现为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20年李嘉诚基金会卓越教学奖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色彩理论、视觉符号理论以及现当代艺术设计批评。已出版专著《观念之色:中国传统色彩研究》等。
(本文原载于:山东美术出版社公众号)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