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尘封80年的跨国情谊:揭开那段超越战争和国界的人性光辉故事

作者:贾志甜   2025年05月19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近年来,西安出版社坚守“做好书 做好事 做好人”的文化使命,创新出版形式、坚守文化责任,以严谨态度对待每一部作品,做历史的守护者与传播者。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西安出版社以专业与情怀为根基,倾力推出抗战主题新作《中国挚友》。这部纪实作品以尘封的档案与感人的细节,讲述了英国公谊救护队的援华历程,为读者打开了一扇洞察战争年代国际友谊的窗口。日前,百道专访了该书责编赵梦媛,请她向我们分享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和抗战主题图书的出版经验。

《中国挚友》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西安出版社
作者:[英] 安德鲁·希克斯 著
译者:牛宝华 秦泉安
出版时间:2025年02月

还原英国公谊救护队的援华历程
填补抗战史与国际人道主义援助研究的双重空白

在今年的伦敦书展上,西安出版社重磅推出的《中国挚友》首次亮相,吸引众多国际读者驻足翻阅。这本书聚焦的正是抗战时期英国公谊救护队的援华历史,本书的出版也称得上是中英两国人民共同记忆的延续。

中国的抗日战争,得到了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与正义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与支持。英国公谊救护队就是国际援华力量中代表性群体之一,但是长期以来,英国公谊救护队的援华事迹在二战历史研究与文学作品中鲜少被提及,公众对其认知有限。

1941年,近300名英国公谊救护队成员踏上中国的土地。他们的运输队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成功地将许多进口的医疗用品分发到向他们开放的地区,从而使许多医院保持开放。他们还提供一些基本医疗服务,在中国最需要援助的时期做出了重要贡献。英国公谊救护队以“出于良心拒服兵役者”身份投身人道救援,专注医疗救援和后勤保障,其行动更具非暴力与关怀色彩,既体现了超越战争的人性光辉,也彰显了国际合作的深远意义。

英国学者安德鲁·希克斯教授耗时多年,辗转各地收集公谊救护队成员杰克·琼斯撰写的战时通讯、私人日记及与亲友的往来信件等,最终推出Jack Jones: A True Friend to China, the Lost Writings of a Heroic Nobody。今年,西安出版社重磅推出中文版,并将中文书名确定为《中国挚友》,全书50余万字,收录400余幅珍贵历史图片,以扎实的档案基础与独特视角,填补了抗战史与国际人道主义援助研究的双重空白,还原了公谊救护队的援华历程。

《中国挚友》的出版具有丰富且深刻的现实启示和历史价值。公谊救护队的故事证明,战争的阴影下仍存在超越国界的人性联结。他们以绷带替代枪炮,用行动诠释了“拒服兵役”不等于“旁观”,而是以更艰难的方式践行和平,这种精神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英文版副标题The Lost Writings of a Heroic Nobody(一位无名英雄的佚作)恰如其分——书中大量内容源自散佚的《公谊救护队时事通讯》、队员私人信函等一手资料,为国内研究提供了全新史料,填补了国际援华史的空白。

“微观史观”的叙事方式
让尘封的援华故事焕发出跨越时代的情感力量

《中国挚友》采用了“微观史观”的叙事方式,以杰克·琼斯等普通个体的真实经历为线索,对抗战时期的国际援华历史进行了独特诠释,以个体命运折射历史全貌。

作者安德鲁·希克斯通过杰克·琼斯在华期间的日常细节,比如将吉普车命名为“芹菜茎”、记录援助生活的诙谐笔触等,不仅还原了公谊救护队的医疗运输、战地服务等宏观贡献,更凸显了战争背景下普通人的温情与坚韧。在责编赵梦媛看来,这种微观视角让历史叙事摆脱了冰冷的数据框架,使读者得以从具体人物的喜怒哀乐中感受时代的重量,进而理解国际援助背后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既避免了宏大历史书写可能产生的疏离感,又以扎实的史料根基确保了学术严谨性,最终让尘封的援华故事焕发出跨越时代的情感力量。

为确保史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书中录入了公谊救护队队员的手绘路线示意图,并配以文字说明,详细描绘医疗用品运输路线等。还有大量的细节考证,比如书中描写了“重庆南岸车库”“重庆诊所”等关键地点的位置,并配以历史照片,如车库外景、诊所照片等,实现文字与影像的双重印证。同时,公谊救护队队员与中国同事的日常协作、与普通民众的互动细节等,均通过历史照片得以鲜活呈现,展现了跨文化协作的真实图景。

西北政法大学牛宝华教授与陕西省工业合作协会秘书长秦泉安在翻译时,分别从情感还原与学术补充两个维度确保文字温度的精准传递。牛宝华的翻译策略是以保留原文情感为核心,直译并保留原文结构。对于救护队内部俚语(如将发电机戏称为“玛丽”),通过注释进行解释,既还原幽默感,又避免读者误解。秦泉安主要负责学术增补,直译并增加了《希克斯教授与公谊救护队》《公谊救护队成员日记摘录》《一封有关杰克·琼斯的信函》等大量附录,提升图书学术价值。

编辑团队在史实核查、语言雕琢等维度做了大量工作。一方面参照原英文图书,核对翻译准确性。另一方面,大量查阅权威资料库及文献。为验证书中的内容,编辑团队查阅《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图集》等权威资料。书中附录的数百张历史照片,均经过比对,逐一核实了人物名称、站位及场景信息,使影像与文本互为印证,提升图书的文献价值与阅读体验。同时,在原书基础上附录大量资料,以帮助读者理解历史语境,降低阅读门槛,让历史细节触手可及。

责编赵梦媛告诉我们,编辑加工过程中还特别注意处理中英文化差异。“严格遵守出版规范,对涉及历史、宗教等敏感内容进行审慎处理,既尊重原始档案的时代语境,又以中性视角平衡表述,确保内容经得起时代检验。同时,依据国家语言文字规范,系统修正书稿中的语法错误、逻辑矛盾、词语搭配不当等疏漏,调整段落结构以增强文本流畅性,最终使作品兼具纪实深度与阅读质感。”

跨越时空国界的对话
正是当下世界亟需的精神资源

翻开《中国挚友》,好似年轻的双手翻开泛黄的回忆录,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悄然展开。

回忆起书中最受打动的场景,责编赵梦媛说,“其一是在战火与物资匮乏的夹缝中,桃乐茜·鲁曼蜷身于一辆旧卡车车厢内,为饱受疥疮折磨的儿童治疗。她需用滚烫的热水反复擦洗溃烂的创口,这种疗法虽能根除疾病,却让孩子痛得大声哭喊,甚至抗拒复诊。照片定格了这一刻:简陋的车厢里,桃乐茜俯身专注操作,孩子抓着桃乐茜的手,斑驳的车壁映衬着医疗条件的极端艰苦。然而她始终坚信,只要坚持几次治疗,病人一定能痊愈——这份近乎执拗的信念,在动荡年代中显得格外珍贵。”

“其二是团队在高压下仍竭力守护人性的温度:感恩节前夕,众人以野鸡替代火鸡,弗莱达用仅有的食材复刻火鸡大餐;约翰生日宴上,孩子们赠他丝巾、钢笔和雕塑,众人举着沙梨酒与黄酒干杯,笑声穿透仓库。这些细碎的欢聚,在当时的背景下,如同裂缝中的微光,既是对生存的抵抗,亦是对‘人’最本真的致敬。”

何为挚友?责编赵梦媛表示,“挚友”一词有三层深意:个体的情谊、群体的象征、时代的呼唤。《中国挚友》的价值在于还原历史,且这种跨越时空国界的对话,正是当下世界亟需的精神资源。

公谊救护队成员自愿投身援华行动,他们并未将自身的行为视为高尚的壮举,而是出于对生命的敬畏与和平的信仰。这种朴素的责任感,恰恰揭示了人道主义的本质:纯粹的人道主义精神是能够超越政治与文化的藩篱的。

第二,书中公谊救护队与中国民众的合作模式尤为可贵。这种“求同存异、共克时艰”的协作精神,为当今国际社会提供了历史参照,跨国协作的实践对化解当代冲突有着更强的启示。

此外,书中披露的细节,如公谊救护队队员建立诊所救死扶伤等,让读者看到,战争的创伤或许难以弥合,但普通人之间的善意却能穿透隔阂。这些故事提醒我们,历史记忆对构建信任的桥梁作用。面对冲突,重拾历史中的人性光辉,或许是重建信任的第一步。

深化国际合作 创新出版形式
构建起抗战主题图书出版新范式

近年来,抗战主题图书呈现“国际化、微观化”趋势,这些图书观察细致、视角新颖,既有宏观论述,又有微观考证,从他者角度构建了丰富的“红色中国”面相,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责编赵梦媛总结《中国挚友》的出版至少提供了两方面新范式。

“其一是国际化视角的深度整合。突破单一地域局限,整合国外档案,构建全球视角下的国际援华史及中国抗战图景,揭示国际援华行动的多维度联动,还原历史的全貌性。其二是微观史叙事的鲜活表达。通过杰克·琼斯的私人日记、公谊救护队队员拍摄的照片等“小历史”,呈现普通人在战争中的抉择与情感,让学术著作兼具人文温度,将人道主义精神具象为可触可感的生命故事。”

据了解,当前,西安出版社正围绕《中国挚友》进行一系列营销宣传,计划从线上与线下双渠道协同发力,立体化传播书中的精神与故事。

线上依托社内的外宣形式,持续发布与书籍相关的深度内容,包括伦敦书展亮相的现场报道、新书发布会的纪实等。策划专题文章,解析书中精神,吸引历史爱好者与研究者关注。线下,参与《中国挚友》新书发布会,召开编辑座谈会等,进一步传播公谊救护队的精神与故事。

作者:贾志甜

终审:李丽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