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工作不再是生存的必需:当代青年的职业迷思与存在困境

2025年04月27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稻泉连通过采访八位日本年轻人,展现当代职场生态的多元面貌——从迷茫的精英学子、疲惫的职场新人,到自由职业者、创业者,乃至“蛰居族”。当传统工作伦理崩塌,新一代面临核心矛盾:在温饱无忧的时代,工作究竟为何?教育体系与职场文化加剧了这种迷失,但也催生非传统职业路径的探索。《我们工作的理由、不工作的理由、不能工作的理由》一书揭示的不只是就业困境,更是一场关于生活意义的集体反思:当工作不再定义价值,人该如何自处?

《我们工作的理由、不工作的理由、不能工作的理由 》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日] 稻泉连 著
译者:熊芳
出版时间:2025年03月

在东京某栋写字楼的隔间里,一位名校毕业的年轻白领正对着电脑屏幕发呆;与此同时,北海道渔港边,一个放弃都市生活的年轻人正在寒风中收网;而在大阪的某间公寓内,一位"蛰居族"已经三年没有迈出求职的脚步——这些看似毫不相关的场景,却被稻泉连敏锐地捕捉并串联起来,构成了《我们工作的理由、不工作的理由、不能工作的理由》这部直击当代职业迷思的非虚构作品。当传统的工作伦理遭遇后工业社会的现实,当稳定的职业路径被全球化与自动化冲击得支离破碎,新一代年轻人正面临着一个根本性的存在困境:在温饱已不再是问题的时代,我们究竟为何而工作?

稻泉连自身的经历就是一部反常规的成长史——高中辍学,通过自学考入早稻田大学,最终成为日本最年轻的大宅壮一非虚构文学奖得主。这种非典型的成功路径使他能够以局内人与旁观者的双重身份,审视那些在传统职业道路上挣扎的同龄人。书中采访的八位年轻人构成了当代日本青年职业选择的微缩景观:有对求职冷漠的精英学子,有被职场压力击垮的新人,有自由职业者与创业者,也有选择音乐家、渔夫等非传统职业的"异类",更有完全退出就业市场的蛰居族。这些多元的生存状态共同指向一个核心问题:当工作不再仅仅是为了生存,它的意义究竟何在?

传统的工作伦理正在这些年轻人的生活中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马克斯·韦伯笔下的"新教伦理"将工作神圣化为一种天职,战后的日本企业更是将终身雇佣制与工作至上文化推向极致。然而,书中的年轻人们却表现出对这种价值观的集体疏离。一位受访的高材生坦言:"我看不出拼命工作的意义,公司不会因为我的努力而改变什么。"这种觉醒意识与犬儒主义的混合体,构成了当代青年特有的职业态度。他们不再愿意将工作视为生活的全部,却又找不到足以替代的核心价值。这种价值观的真空状态导致了许多人陷入"躺平"与"内卷"的悖论性共存——既厌恶无意义的竞争,又无法完全摆脱社会比较的焦虑。

书中记录的"蛰居族"现象尤为引人深思。这些完全退出就业市场的年轻人,多数并非缺乏工作能力,而是无法在现有的职业框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一位蛰居者这样描述自己的状态:"不是我不想工作,而是我不能——我不能假装对毫无意义的事情充满热情。"这种存在主义的困境远比简单的懒惰或逃避复杂得多。当社会将个人价值与职业成就紧密绑定,那些无法或不愿参与这场游戏的人便成了自我放逐的现代隐士。他们的选择既是对功利社会的沉默抗议,也是对新型生活方式的极端探索。

稻泉连并没有停留在现象描述层面,而是进一步揭示了教育体系与职场文化如何共谋制造了这种困境。日本高度标准化的教育生产线培养出的"优秀学生",往往在突然面对多元化的职业选择时陷入瘫痪。书中的一位东京大学毕业生回忆道:"在校园里,我们只需要解决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而进入社会后,连问题本身都需要自己定义,这太可怕了。"这种从确定性向不确定性的跳跃,让许多年轻人患上了"选择恐惧症"。与此同时,职场中的年功序列制与过度加班文化,又使得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成为遥不可及的梦想。在这种结构性矛盾中,年轻人的职业迷思实际上是一种系统性的文化症状。

值得关注的是,稻泉连在姐妹篇《工作漂流》中继续追踪了职场年轻人频繁跳槽的现象。如果说《我们工作的理由》记录的是职业起点的困惑,那么《工作漂流》展现的则是职业中途的迷茫。两者共同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当代职业生态图景:从不知为何而工作,到在工作中找不到意义,这一代年轻人似乎陷入了一个无解的循环。然而,正是在这种看似消极的"漂流"状态中,我们或许能够发现新型工作伦理的萌芽——工作不再是一种天命或义务,而是需要不断协商、重新定义的存在方式。

书中那些选择非传统道路的年轻人提供了另类可能。成为音乐家的前银行职员、转行渔夫的前白领,他们的故事暗示着:当工作与个人志趣、价值观相连接时,职业可以成为自我实现的途径而非异化的牢笼。这种理想状态虽然难以普及,却为重构工作意义提供了宝贵线索。在自动化技术取代大量常规工作的未来,或许正是这些"非理性"的职业选择,反而能保存人类劳动的独特价值——将工作转化为创造与表达的媒介。

稻泉连的作品最终指向一个更为本质的哲学问题:在一个物质充裕的时代,人应该如何安排自己的生命?工作、休闲、创造、消费等各种活动应当以何种比例组合,才能构成一个有意义的人生?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我们工作的理由》的价值恰恰在于,它通过记录多元的生活实验,为每个读者提供了思考的镜鉴。当旧有的职业脚本已经失效,每个人都不得不成为自己人生的编剧——这既是一种负担,也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

在职业选择日益多元化的今天,稻泉连的作品提醒我们:无论是投身职场还是选择退出,无论是坚守传统行业还是开拓新路径,最重要的是保持对生活意义的清醒追问。工作的理由可以千差万别,但唯有不断反思这个问题,我们才不至于在职业的迷宫中彻底迷失自我。也许,当代年轻人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找到一份工作,而是找到工作与生活、与社会、与自我之间的恰当关系——这种平衡艺术,正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共同课题。


终审:李丽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