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孩子们的英语学习,既让他们掌握语言技能,又传递文化精髓?这一命题在“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号召下,成为教育出版界的必答题。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以下简称“外研社”)历时三年打造的“丽声中国文化英语分级阅读”系列读物,试图通过科学分级、严谨考证与国际化创作模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英语分级阅读体系深度融合,交出一份兼具专业性与创新性的答卷。截至发稿时,该系列图书已加印10次,销量突破10万套,走进了全国30多个省市的上千所小学课堂和无数的家庭。
《丽声中国文化英语分级阅读》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作者:王蔷 主编【英】 达米安·哈维 等 改写 司太 等 绘
出版时间:2024年08月
事实上,从教育部颁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到新课标强化文化自信,不少出版机构都在积极响应本土化英语分级读物的需求。但该如何在儿童的认知规律、英语语言学习规律、中国传统文化的准确表达这三者之间取得平衡?该如何让国际化的分级体系与中国教育实践无缝对接?百道网独家对话外研社阅读分社策划编辑团队,揭秘“丽声中国文化英语分级阅读”这套读物背后的战略布局、创新实践与教育使命。
诚然,“分级阅读”并非新概念。外研社早在1997年就引进出版了牛津大学出版社的“书虫”系列,自此便开启了英语分级阅读的探索,之后又不断引进牛津阅读树、大猫等国际品牌分级阅读产品。但团队很快意识到,单纯依赖引进内容难以满足中国学生的实际需求。“给小学生阅读的国际上的英语分级读物中常出现的一些高频词,如shampoo(洗发水),对英语母语者是常见词,但中国学生可能到大学才会接触。”项目副主编刘秀玲坦言。
转折点出现在教育部对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倡导。2021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出台,2022版义务教育新课标进一步强化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比重,甚至近年来中考和高考英语试题也呈现出“英语+中国文化”的命题趋势。与此同时,“不少一线教师反复问:有没有专门讲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读物?”外研社阅读分社社长许海峰敏锐捕捉到这一需求:“我们决定做一套聚焦中国传统文化、符合中国孩子英语语言学习规律的分级阅读产品。”
令人欣喜的是,在此之前,团队已积累了近十年的经验。从引进出版“丽声拼读故事会”“大猫英语分级阅读”,到外研社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创办中国英语阅读教育研究院,启动“中国中小学生英语分级阅读标准”课题研究,再到尝试原创开发“丽声指南针英语名著分级读物”,外研社逐步构建起“引进—消化—原创”的路径。“引进教会我们科学分级的逻辑,原创则要求我们扎根中国语境。”许海峰总结道。
项目初期,“丽声中国文化英语分级阅读”团队计划邀请英国获奖作家直接创作,但文化差异成为较大障碍,这一过程充满了碰撞。例如,在创作《不食无主之梨》这册绘本时,国外作家难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的慎独之德,认为许衡拒绝食用无主之梨略显迂腐。为此,外研社独创了“二次创作”机制——采用“中方主导框架+外方语言润色”的创作模式:中方团队负责选题策划、文化考据与详细的绘图说明;作者完成文本初稿后,需经中英双方多次修改以确保语言地道性与文化准确性。
插图创作同样经历本土化探索。初期尝试合作外国插画师,但发现呈现出来的人物和场景大多过于现代,存在文化偏差;最终邀请了国内多位富有经验的插画师手绘插图,融入工笔、写意、剪纸、皮影、木刻版画等传统艺术形式。例如,《空城计》《草船借箭》采用皮影风格,《猴子捞月》以剪纸形式呈现,《刻舟求剑》采用木刻版画风格,画面细节均经过历史学者审核。
“最艰难的是,找到既懂中国文化又能驾驭英语童书的作者。”策划编辑边洪芹回忆,为邀请一位英国红房子奖得主,团队通过邮件、版权代理机构、社交平台持续联系半年,最终以其创作的《丝绸之路》成为项目亮点。她说,“项目从策划到出版,多方协作贯穿始终,每一步都凝聚了集体智慧、匠人精神和育人初心。或许这就是教育出版特有的温度。”
项目核心挑战在于分级体系的科学性:如何让内容既符合语言难度,又匹配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准确传递文化内涵?为此,外研社联合教育部普通高中及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王蔷教授团队,将国际标准与本土化需求结合,明确分级阅读的核心在于“适配”。“分级不是简单的词汇难易的区隔,而是语言、认知、文化的三重渐进。”许海峰如是说。
1.语言分级:精准控制,逐级进阶
低级别严格控制词汇量与句式复杂度。例如,一级每册词汇量不超过60个,简单句为主;随着级别升高,词汇量逐级递增,二级80词以内,三级130词以内,四级130-180词,五六级200-300词,语法从一般现在时逐步引入过去时、将来时及复合句。刘秀玲举例说道:“低龄阶段《后羿射日》这个绘本故事,射日就一定有‘shoot’这个词,但这个词对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难,我们就采用高频重复的方式,通过后羿射下一个太阳、两个太阳、三个太阳的情节递进,让孩子在语境中多次接触这个词,之后他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2.认知分级:从寓言到历史再到百科的渐进式设计
低级别以寓言、神话为主,如《狐假虎威》《后羿射日》;中级别引入更多历史主题,如《纸上谈兵》《草船借箭》;高级别侧重文化百科知识,如《颐和园》《丝绸之路》。选篇时,团队还参考了语文教材的认知梯度,这样学生熟悉中文故事以后,借助中文故事作为支架,能更好地去理解英文故事。“比如《司马光砸缸》出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有的教师会先让学生阅读中文故事,再过渡到英文版,形成知识支架。”刘秀玲解释。
3.文化分级:细节考据与价值观筛选
团队聘请教育部高中历史课标编订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担任顾问,对服饰、器物、典故进行严格考证。例如,“拔苗助长”的“苗”具体指何种作物的“苗”?“南辕北辙”中人物携带的钱币是战国时期哪个诸侯国的货币?价值观层面,团队剔除可能引发争议的内容,如 “悬梁刺股”因安全隐患被舍弃,同时增加《六尺巷》这类包含宽容与谦让精神等德育元素的篇目。“传统文化需符合现代教育理念。”许海峰强调。
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难点,还在于平衡多方需求:语言专家要求严谨、作者追求创意、画师需要精准指导、学校期待易用性……由此一来,每个故事需经历最少五轮修订:大纲、梗概、英文初稿、本土化润色、专家审核,部分故事仅大纲阶段就需多次调整,边洪芹透露。
比如,5-6级百科内容的创作耗时最长,不少单册修改超过10稿。“百科内容最难,200词要讲清京剧这个主题,既要有知识性,又得保持趣味性,避免枯燥。最后团队加入‘外国小朋友体验京剧’的情节,靠‘角色代入’来破题。”边洪芹告诉百道网,在阅读有趣的历史故事的同时,他们还加入对历史细节的思考和探究,例如:司马光砸的是缸还是瓮?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又如《子路负米》原文仅有“为亲负米百里之外”这一句话,即子路为父母背米,团队经合理演绎,添加“雨中跋涉”“与商贩对话”等场景,既丰富故事情节,又融入购买物品的实用英语表达。
绘图设计方面,为了让风格契合故事背景和主题,编辑团队尝试了水墨、剪纸、皮影、木刻版画等十余种艺术风格,仅《草船借箭》就推翻5版画稿,从构图到细节均严格参照三国时期美学特征。而且,为了还原历史真实性,团队还系统梳理了从先秦至明清的文明印记,涵盖衣冠规制、建筑技术、车马器构成、文书形制、日常器用等维度。责任编辑李悦欣提到:“画‘刻舟求剑’时,我们对战国时期的船只形制进行了考证。最后通过上海海事大学的船舶史教授,为‘刻舟求剑’的战国船只确认设计细节。”责任编辑谭源还告诉百道网,如《南辕北辙》《西门豹治邺》中涉及的货币细节,团队经权威文献与出土实物比对,在插图中复现了楚国的蚁鼻钱和魏国的布币;如《纸上谈兵》没有画出成语字面中的“纸”,而是采用战国时期的书写载体——竹简,并在故事后设置背景知识说明,帮助孩子构建历史认知框架。
“孩子可能因为一幅画记住一个朝代。我们必须做到‘无一字无来历,无一图无依据’。”谭源对此甚为自豪。
2024年8月,“丽声中国文化英语分级阅读”系列读物1-4级正式出版,尽管定位为B端的“学校教学配套读物”,却意外同时获得家庭市场青睐,引爆C端市场。截至目前,该系列已加印10次,销量突破10万套。许海峰认为,成功源于“科学分级”与“国家政策”的双重驱动:“新版中小学英语教材大幅增加传统文化内容,但受限于篇幅,学校需课外读物补充。这套书既能学英语,又能补传统文化,契合双重需求,而且难度系数非常适配,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许海峰告诉百道网,为了更好地服务教师和学生这一读者群体, 还同步为这套读物开发了丰富的配套资源:教师端准备了大量的教学课件,老师们拿来略作修改即可使用,同时提供示范课、动画、教师培训,举办全国传统文化教学研讨会,以便老师更好地使用这套读物开展教学;学生端则发起“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阅读风采展示活动,吸引数万名学生参与,形成完整生态。2025年,该项目将继续开拓新品,又启动了“家庭版”开发,计划通过更轻量化的设计,加入音频、动画等数字资源,进一步拓展C端市场。
“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解码与价值传递。外研社的多年探索证明,教育出版需要“慢功夫”:从细节考据到分级设计,从跨文化协作到生态构建,每一步都需敬畏教育规律与文化本真。“数年打磨一套书,同时搭建英国作者和中国专家团队,在当前普遍追求快餐文化的时代,堪称奢侈。”许海峰坦言, “但我们做的不是快餐,而是以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陪伴孩子一生成长的阅读事业。”
未来,随着“丽声中国文化英语分级阅读”更多读物的陆续面世,相信其影响力不仅局限于国内市场,还将成为让世界通过英语了解中国文化的国际化桥梁,成为“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新范式。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