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首设市民书市,安徽馆藏会的破圈与重构

作者:李子木   2025年04月10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4月10日,为期三天的2025安徽馆藏图书交易大会(简称“馆藏会”)在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拉开帷幕。

本届馆藏图书交易大会以“共享、智慧、创新”为工作思路,现场活动面积超3000㎡,设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著作展区、图书采选区、数字资源展区,集中展示全国200多家出版社的5万余种新书。据了解,这些图书均为2024年1月以来出版的适合全国图书馆馆藏的精品,涵盖文学、历史、哲学、科技、艺术等多个领域。同时,主办方还在“皖新云馆配”平台设立图书选采服务,同步展示近五年馆藏图书品种20万余种,全方位、多角度满足全国图书馆的选采需求,为图书馆资源建设提供丰富多样的选择。

业务破圈:从馆藏大会到生态重构

在今年1月举办的“2025实体书店发展大会”上,安徽新华发行集团负责人指出,面对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首要任务是破“内卷”的局,要在战略定位、经营思路、营销方法上,在产品、服务、品牌上找到与众不同的地方,打破同质化竞争。

因此,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安徽馆藏会更强调生态开放性,打破传统馆藏会的单一属性,将专业展会、行业论坛与市民书会同期举办的同时,又利用功能分区,做好专业服务。安徽新华发行集团负责人在本届馆藏会开幕式上表示,“我们在图书馆、出版社和书店三方融合发展中持续探索,将出版社的精品内容、新华书店专业发行、图书馆公共服务三者有机融合,以‘共建共享’理念持续优化馆配服务体系,构建了‘内容生产—传播—服务’的阅读生态圈。”

据悉,本届展会由中国版权协会、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中国新华书店协会指导,安徽新华发行集团主办,联合图书馆报社等承办,形成“政府背书+行业联动”的双重保障机制,同时也为地区馆藏大会打破区域壁垒提供了支持,“让本届馆藏交易大会真正实现交流上破壁,传播上破圈。”

大会首次提出的“会、展分离”,有效解决了专业展区功能划分,让展区更纯粹,让会更集中。同时首次增设的“市民书市”,将专业书会和市民书会有效融合,全方位满足专业客户和一般读者的选采需求,为图书馆和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沟通桥梁,真正营造浓厚的全民阅读氛围。

行业交流是本届馆藏图书交易大会的一大传统特色。据悉,本届大会将举办2025图书馆资源建设“百馆论坛”和2025馆社店融合发展论坛两场专业论坛。其中百馆论坛以“AI背景下的资源建设新路径”为主题,探讨纸电同步采购、数据标准化等难题,围绕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新趋势、新路径展开深入探讨,分享图书馆在数字化转型、资源优化配置、服务创新等方面的实践经验与前沿理念;馆社店融合发展论坛则聚焦于出版社、图书馆和书店之间的协同合作,并邀请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专家及北京市东城区图书馆、皖新传媒文化服务总公司负责人分享资源共建案例,共同探索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开放的生态构建,还意味着开放的生态保护和完善。中国版权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孙悦在当天的开幕式上就强调,版权管理是馆配业务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馆配市场呈现出数字化、个性化、精准化的趋势。但从图书采购到馆藏数字化,从资源共建到服务共享,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以版权合规为前提。版权保护绝非一家之事,需要出版机构、图书馆、行业协会与监管部门携手共进。”

功能变革:从馆配生意到文化服务

馆配业务是传统新华书店的强项之一。但随着馆配市场的新发展,这项业务已经不再仅是一盘生意。从单纯的图书采购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转型,是新时代图书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正如安徽新华发行集团负责人在实体书店大会上所指出的,“要敢于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对原有战略规划、发展模式进行创新,制定适应新的市场条件变化的战略来赋能书店业绩增长;要强化产品创新,注重整合上下游资源。”

在会场内,本届馆藏图书交易大会在推动专业交流的同时,首次设置的“市民书会”展区,将专业书会与市民书会有效融合,积极助力全民阅读。据了解,4月4日-4月14日,黄山新华书店将在滨江路店门前广场设置“市民书会”展区,展示展销数万种精选图书,读者可以近距离接触各类优秀图书,参与阅读分享活动,与作家、学者面对面交流,感受阅读的魅力。此外,大会还将举办阅读打卡、现场抽奖、征文比赛、亲子阅读、图书漂流等一系列阅读推广活动,营造浓厚的全民阅读氛围,激发市民的阅读热情。

在会场外,安徽新华一直致力于探索更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使公共文化事业与传统图书发行业务形成良性互补、有机结合。近年来,安徽新华在“四本书”(使命任务传统书、美好生活社会书、融合发展IP书、科技赋能AI书)战略的引领下,率先采用从设计、采购、建设到运营一体化打包式的运营模式,以公共图书馆为突破口,加强功能融合,提高综合效益,全力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头部建设运营商”。

据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发布的《2024年度社会责任报告》显示,集团围绕公共图书馆和“15分钟阅读圈”主赛道,持续深化创新公共文化服务EPCO模式,已运营省内外15家公共图书馆、98家城市阅读空间,集团运营的六安市图书馆、徐州云龙区图书馆入选“2024图书馆融合发展典型案例”。

以安徽省六安市图书馆为例。作为全国首例全馆型委托运营管理服务项目,这是安徽新华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模式的代表作之一。图书馆打破了只有书的传统观念,不仅增加了文创、轻咖啡,还设计了专门的儿童活动区,父母更愿意带孩子来这里打卡阅读,能够为广大读者和市民提供全程一站式服务。

技术赋能:存量市场中的提质发展

根据卷藏·中文图书馆藏分析系统统计,2024年1500所图书馆中参与馆配的中文图书品种码洋累计11.11亿,与2023年相比,码洋总额减少11.66%,馆配册数减少16.11%,馆配品种数减少2.00%。2024年全年参与馆配的图书单册平均价格为66.10元,较2023年增长5.30%。如果把价格提升所带来的码洋变化减去,2024年的馆配市场总码洋下降幅度会更大。存量市场的竞争,不再是数量的竞争,而是服务的竞争。

2024年的安徽馆藏图书交易大会,累计采购码洋8125.04万元,同比增长105%。另据皖新传媒2024年财报显示,当年春秋两季馆配会,实现安徽省外馆配业务新增长,报告期内中标馆配业务收入1.87亿元,其中安徽省外项目3200万元,荣获首届“新华书店馆配十强”。但2025年的馆藏会,安徽新华的目标已经不只是码洋的提升,而是馆配业务“质”的提升。

集团相关领导表示,“目前国内馆配市场主要面临采购预算逐渐下降和招投标市场低价竞争恶劣的问题。我们希望通过‘为读者找好书’和‘为好书找读者’的服务理念,以专业的服务能力为图书馆提供优质的选采服务,在持续升级存量市场服务的同时,不断拓展增量市场。”

技术赋能在国内馆配图书市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大数据技术让市场参与者能够深入了解读者的阅读偏好和需求趋势。出版社可以根据这些数据精准策划选题、优化出版内容,以满足市场需求;图书馆则能依据读者数据合理采购图书,提高馆藏利用率。人工智能技术更是为馆配工作带来了新的活力。智能推荐系统能够根据读者的历史借阅记录和浏览行为,为其推送个性化的图书推荐,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同时,人工智能辅助的图书分拣、物流配送等环节,也能显著提高工作效率。

在采选服务方面,本届馆藏图书交易大会通过“数字化解决方案+硬件”的方式构建了先进便捷的采选体系,邀请了行业领先的数家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和智能化设备供应商参展。这些供应商将带来最新的图书馆数字化解决方案、智能借阅设备、电子书资源管理平台等产品和服务,为全国图书馆提供多元化的采选服务,助力图书馆实现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更好地适应新时代读者的需求。

在馆配模式方面,传统的线下采购模式仍然占据一定比例,但线上采购的趋势愈发明显。线上平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图书馆能够更便捷地获取图书信息、比较价格并进行采购。同时,图书馆与出版社、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模式也在不断创新,联合采购、资源共享等方式逐渐增多,以提高采购效率和降低成本。

2024年全民阅读“红沙发”系列访谈中,安徽新华发行集团负责人表示,安徽新华上线的自研的“云馆配”平台逐步走向成熟,已连续4年举办线上展会,吸引500多家图书馆用户在线选采,业务遍及国内20个省份。

结语:为读者选好书、为好书找读者

从服务理念、空间重构,到技术赋能、社会参与以及场景拓展,传统馆配业务无疑来到了一个新的转型阶段。在“大文化事业”视野下,图书馆也不再是特定人群的消费场景,而是覆盖全年龄用户的文化消费新空间。

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理事长艾立民在本届馆藏会开幕式上指出,“当前我国馆配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面对新趋势,我们既要坚守‘为读者选好书、为好书找读者’的初心,更要以创新思维破局。”

从这个角度看,馆配业务的转型本质是从“单一供给”向“多元服务”的系统性升级,是通过理念革新、技术赋能、空间重构和社会协同,逐步构建起覆盖城乡、普惠共享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真正实现从“图书采购商”到“文化服务生态构建者”的角色转变。

正如安徽新华发行集团负责人在实体书店大会上所指出的,“如果我们只从产品本身的价值来做文章,不可能成为未来的赢家。我们要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洞察市场和读者精准需求,了解把握读者的需求变化,做到对读者的需求痛点‘对症下药’、不断为读者创造的价值,才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作者:李子木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