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目前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从殷商甲骨文算起,汉字已经有3400年的历史。汉字作为表意体系的文字,不仅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同时也是中国历史、社会和文化的载体,汉字本身所隐含的造字信息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所以探索汉字的形体来源,并追寻汉字形体本身所隐含的文化信息就成为汉字溯源的主要内容。在中国历史上,系统的汉字探源可追溯到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许慎立足小篆字形,运用六书理论对9000多个汉字从形、音、义三个方面逐个进行分析,对字源的认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十九世纪以来河南安阳殷墟甲骨文的发现,汉字的追本溯源工作得以迅速发展。学者们利用殷商甲骨文、两周金文、战国时期的简牍帛书文字、小篆等古文字材料,在字源探索上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人们利用汉字几个代表性时期的字形材料,通过排比字形、梳理演变序列,从而找到汉字的字形源头,推测构形理据。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字源研究逐渐成为学界热点,出现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字源识字》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邱龙升 著
出版时间:2024年09月
不过遗憾的是,虽然字源研究的成果众多,但这些新成果在汉字教学和普及领域,并没有向一般大众介绍,利用字源进行识字教学还较缺乏,没能很好利用汉字表意的优势来因势利导地学习汉字。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汉字教育的普及类著作还很不够,而且良莠不齐,大多数是面对幼儿和低年级的图片识字类读物,以讲汉字故事为主,收字量少且集中在少量图画性强的象形字和会意字,远远不能满足中小学教师语文教学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小学中高年级、初中年级学生学习汉字使用。许多识字读物并不是由文字学专业的学者所著,难免在解字中存在一些疏忽,甚至一些错误的字形分析还会误导读者,起到相反的作用,更谈不上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邱龙升教授的《字源识字》(上海古籍出版社2024年9月出版)的问世,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该书共解说了2000个汉字的字源识字,分成十四个意义模块,包括动物类、植物类、地理山川类、天象矿物类、人物类、人体类、手部动作类、足部动作类、口部动作类、衣食类、住行类、器用类、祭祀刑伐类和其他类,每个意义模块依照字的部首排列,把相同部首的字编排在一起,便于读者系联和理解。
该书兼具学术性和普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收字的体量和针对性
该书以《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为收字蓝本,一共整理了2000个常用字,其中有1727个见于《字表》常用字,有231个见于《字表》次常用字,总共占收字总数的97.9%。这批常用字绝大多数是使用频数高的基础字,自然也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中需要掌握的生字,能见于最新出版的教育部审定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识字表”和“写字表”,可以满足中小学语文阶段汉字教学的需要。通过梳理字源来识记这些常用字,可以帮助学生知其然,同时知其所以然,加深对汉字的理解和记忆,也潜移默化地识字中熏陶学生对汉字文化的热爱。当然并不是每个常用字都是产生于古文字时期,有其古文字形源,书中的2000个字源单字基本上把现代汉语常用字中有源可溯的、能说得清源头的字形做了梳理和解说。所以《字源识字》是迄今所能见到的字源识字通俗类著作中收字数量多、收字体量大的学术科普著作。
二、注重解字的专业和严谨性
字源识字是在学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字源研究的最新成果,对每个汉字的字源演变进行梳理,并给出尽可能接近事实的解释,从而帮助学习者识读和记忆。作者在确定每个字的古文字字形正确的同时,利用科学的方法依据字形解释本义,对常用义及基础义进行举例说明,选取字形则以小篆为桥梁,上溯至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下至隶书、楷书,尽可能排列每个阶段的字形演变序列,做到没有缺环。这与当下上许多识字类读物缺少“战国文字”这一演变序列的做法完全不同。学界对战国文字的划分既考虑时代坐标,又兼及文字特点,是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相对等的概念,是汉字演变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作者先在“前言”详细说明了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小篆、隶书、楷书等文字类型,再在正文中分意义模块依序排列字体字形,逐字解说字源条例。
汉字的溯源是一项复杂工程。并不是每一个汉字都能探出它的字形源头,也不是每个汉字构形及其演变都能给出合理的解释。作者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每个字形的解释都实事求是,选取学界公认的解释,对一些还没有取得共识的一家之言,就引出先贤名讳,或标明“有学者认为”等字样,目的在于给读者提供一种新的思考视角。也有极少数的形源不明或构形还不能得到很好解释的字,就做阙如处理,直接注明是构意不明或者构形不明。这种严谨审慎的做法正是当下许多通俗类读物所缺乏的,诚如作者在“前言”所云“我们在追求通俗性、可读性的同时,也需要平衡好专业性和学术性,做到字源说解合理正确,不标新立异,不哗众取宠,也不拘泥旧说,实事求是地分析字形,解释意义,给读者以启发和思考。”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无疑值得称道,让读者阅读时不仅感觉“有用”“好用”,而且还能“放心用”。
三、注重行文的简练和可读性
字源探求本身非常专业,为了避免过于专业和学术性,需要在行文中尽可能写得通俗易懂,行文要简洁流畅,语言要言简意赅,能够雅俗共赏,具有可读性。作者出色地做到了这点。作者先罗列汉字从古至今演变的各个时期的字形,再进行解说字源和字义,在分析字形、解释字义时,先是在本义后辅以文献上的用字例证,然后对本义之外的其他常用义和基础义参考《新华字典》和《新编学生字典》的做法,在每个意义项后,用给该字组词的形式来帮助理解字义,这样的行文非常简练,每条字源识字的字例大多数在100至200不等,言简意赅,明白如话,适合学生阅读。全书以14个意义模块分类解说字源字例,条理分明,简便实用,兼有工具属性,一定意义上具有字典的功能。应该说《字源识字》是一部介于识字读本和字典之间的通俗著作,以深入浅出、明白如话的语言,很好地将学术性、工具性和可读性融为一体。
四、注重字形的美观和清晰度
字源解字的基础是古文字字形。全书共收录2000个字源字例,每条字例下分列五个或六个字形,收录的字形图片一万有余。这万余个古文字形是书中字源识字最直观的素材,需要准确可靠,清楚可识。作者精选各个阶段的古文字字形,要求字形图片既完整准确,又清晰美观。全书的字形均取自《甲骨文编》《金文编》《古文字类篇》《说文解字》等大型古文字工具书,考虑到古文字形的多样性,每一种字体中,有的单字下还例举了二个或三个字形,对于极少数有省略的字形(如战国文字)也在释文中有交代和说明。书中诸如甲骨文、金文等图画式的字形本身就非常象形和生动,像简笔画一样,给读者以直观的视觉美感,引人入胜,再配上言简意赅的文字说解,可称得上图文并茂,美观大方,便于读者欣赏,尤其有利于中小学生的识读和理解。
总之,《字源识字》做到了学术性和普及性的结合,既能满足中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之用,又能雅俗共赏,适合普通大众了解汉字字源。作者在文字学领域耕耘二十余载,出版学术专著多部,具有扎实的学术功底,对汉字教育和普及亦是孜孜以求,身体力行。在本书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从构思到立项、撰写、修改打磨及最终出版,前后历经数年,期间咨询和参考了许多学界同仁、特别是一线中小学语文教师们的的意见和建议。本书也因此更加“接地气”,是一部兼具汉字教育和科普性质的通俗著作。2024年9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哲学社会科学学术通俗读物项目首次申报,旨在推出一批体现正确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引人入胜的学术通俗读物,推动更多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走进大众、服务社会,不断提升全民哲学社会科学素养。如此看来《字源识字》恰逢其时。
(书评作者:周艳红 陕西中医药大学人文管理学院)
(本文原载于:上海古籍出版社公众号)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