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破蛹成蝶:波伏瓦作品的出版之旅与思想启示录

作者:李子木   2025年04月03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在当代女性主义思潮涌动的文化语境下,重新审视西蒙娜·德·波伏瓦的作品具有特殊的时代价值。作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波伏瓦的创作历程不仅勾勒出个体精神觉醒的轨迹,更折射出对女性生存境遇的深刻反思。

2025年,正值波伏瓦逝世40周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在这个特殊的时间点推出《青春手记》,不仅是对波伏瓦个人的纪念,也是对女性主义和存在主义思想的深刻反思和传承。

《青春手记》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法] 西蒙娜·德·波伏瓦 著
译者:沈珂
出版时间:2024年12月

从《第二性》到《青春手记》:一部少女心事的精神考古学

缪伶超第一次接触到波伏瓦的名字,是在大学的法国文学史课上。“老师介绍她是20世纪重要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我立刻找来《第二性》中译本。”这段经历却成为一场学术乌龙的开端。

多年后,当缪伶超进入上海译文出版社工作时,才惊觉当年读的竟是一个残破不全的经过大量删减的译本。“当时的中文版是以英译本为底本转译过来的。转译过程中,丢失了一些被扭曲的内容,加上原来的英译本就已经删去了原书15%以上的内容,比如波伏瓦一些关于哲学方面的论述被大段地压缩了。”这种文本的残缺让她深感遗憾。正是这次契机,她开启了与波伏瓦的缘分之路,先后负责过《第二性》《一个规矩女孩的回忆》《岁月的力量》《告别的仪式》《人都是要死的》等书的编辑工作。

2024年12月,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青春手记》中文版,这是该书首次以完整形态与中国读者见面。这部收录波伏瓦1926-1930年间私人记录的著作,包含现存第2-7卷及新增的第0卷导言,总计60万字,首次披露近30幅珍贵照片和文件资料(如波伏瓦大学入学照、与友人的手写信件等)

《青春手记》的出版填补了波伏瓦研究的重要空白,完整保留了波伏瓦对自我身份的最初思考。她采用独特的双栏书写形式——右侧记录日常琐事与哲学片段,左侧留白用于多年后的反思批注。这种“时空对话”的书写习惯,暴露出波伏瓦早年便形成的自我审视意识。例如她在1928年的日记中写道:“经历了痛苦的信仰危机之后,实现了自由和独立。拨云见日的幸福。”这种觉醒意识直接指向其后期存在主义思想的萌芽。

在波伏瓦的创作生涯中,《青春手记》具有特殊的历史定位。相较于《第二性》的宏大理论建构,《青春手记》以碎片化、私语化的书写方式,展现了个体如何从传统规训走向自由探索的蜕变过程。

“波伏瓦在《青春手记》里面说,自己好像进入了一片荒芜的世界,这里什么都没有。只有偶尔冒出来的自尊才是里面唯一的绿洲。我觉得这句话非常的动人,也很能体现她当时的心境。她就是用日记这个方式,把自己当时的生活、自己的思考写了下来,也是她作为自己和自己对话的一个窗口。”缪伶超说,波伏瓦不断地审视自己、挖掘自己、观察自己,是刻意在训练自己,把自己锻炼成了这样一个人。“我觉得可能所有人都多多少少会有自省的能力,但是大多数人一晃眼就过去了,不会再细想。而她不是,她是不停地在训练自己。我觉得这可能就是使她成为后来的自己的很重要的能力。” 

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缪伶超说,《青春手记》呈现了波伏瓦最丰富最隐秘的内心世界,这次在国内是首次出版,也为读者进一步走近波伏瓦、了解波伏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从最终的出版结果看,《青春手记》至少具有三重重要的价值。首先,它打破了波伏瓦研究的刻板印象,证明其思想并非凭空诞生,而是根植于具体的生命体验。其次,通过展示少女时期的自我诘问,为当代女性提供了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点。最后,日记中展现的学术野心——同时准备索邦大学入学考试与法国教师资格考试——印证了波伏瓦“以写作对抗虚无”的生命态度,为其后期哲学成就埋下伏笔。

出版背后的文化博弈:从文本重构到思想启蒙

缪伶超进入上海译文出版社工作的时候,正好编辑周冉做了一个《第二性》的翻译选题,随后她就加入了这个项目。

她还记得《第二性》出版后,出版社在北京、上海、南京各个大城市巡回做了非常多的线下的活动,有讲座,有分享会,然后也有辩论赛。经常是一个可以容纳一两百人的大厅里面座无虚席,周围还站满了人,不论这个活动是一个小时还是两个小时,这些人都一直站下去,然后人会越来越多。到最后嘉宾讲完之后的观众交流和提问环节,其精彩程度和思考甚至超过了嘉宾主讲的环节。“我从那个时候开始意识到,大家其实都是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类似的困境、人际关系当中那种不可解的矛盾。嘉宾的演讲和回答可能不一定完全解答了观众的疑惑和问题,但读者站起来提出了她的思考,这就是非常有意义的。她的声音被听到了,她的思考有了让她再往前走一步的可能性。”

相较于《第二性》的宏观视角,《青春手记》展现的是波伏瓦思想萌芽期的微观宇宙。这部她创作于18至22岁间的日记,以独特的双栏书写形式记录着少女的哲思:“我重读去年的文字。我那时的内心挣扎要比今天激烈得多!我也没有现在这么独立,那时我对自己也不确定!现在我拥有我自己,我知道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我在实现自我。”这种自我诘问的书写方式,奠定了波伏瓦终身反思的写作基调。

在《青春手记》里,除了波伏瓦不断对自己的思考进行反复的思考、审视,缪伶超在整理出版时还注意到,日记中频繁出现“第一个我”与“第二个我”的辩论,展现出波伏瓦少女时期便形成的辩证思维。“她的日记里面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她会一分为二和自己对话。所以在她的记录里会有第一个我和第二个我,这两个我会在日记里面针锋相对、互相驳斥。”

波伏瓦作品的持久魅力还在于其思想体系的完整性。《青春手记》中记录的友谊观、婚姻观与其后期理论形成完美闭环。她对自己在天主教私立女校的好友莎莎悲剧的反思,发展为《第二性》中对女性情谊异化的批判;对家庭束缚的抗争,升华为存在主义自由观的核心命题。缪伶超感慨说,“她们两个人约好要走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自由的路,但是她发现最后只有自己走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因此她在自己的回忆录里面说,‘莎莎的死是我自由的代价’,这句话其实非常重。她一辈子都背负着莎莎的影子和梦想,下定决心要跟原来的那些传统思想、传统生活方式一刀两断,她说世界上不应该再有莎莎这样的悲剧了。”

从《第二性》到《青春手记》,波伏瓦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女性精神成长史。在《第二性》中,波伏瓦提供了关于女性压迫的理论框架,展示了波伏瓦如何在个人层面上理解和反抗性别刻板印象;而在《青春手记》里,我们看到了这些理论是如何在她的个人生活中得到验证和应用,以及她对这种反抗的系统化阐述。

她的思想遗产在当代也呈现出新的生命力。她认为人不是被预先设定的存在,而是通过自己的行动和选择来定义自己。这种观点在当今强调个人发展和社会参与的时代背景下具有特别的意义,激励人们主动寻求自我实现并承担起社会责任。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也值得思考:每个人的回忆其实都是非常私人的,为什么波伏瓦的回忆录就值得出版、值得被阅读?缪伶超解释说,很大程度是因为波伏瓦在梳理自己人生的时候,这些体验其实已经溢出了她的个体,能够对其她人有很大的启发和影响。她在《青春手记》里面有段很好的话,她说:很奇怪,我坚信这样丰富的经历是值得被讲述的,这样这些话是应该被诉说被聆听,我也坚信这就是我的使命。波伏瓦那时候才十八九岁,可能没有办法预料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个这么伟大的人物,成为一个这么大的作家。但她那个时候就已经隐隐有一种感觉,我是很重要的,她已经有了那种主体性的意识,这个世界是跟我有关的,我的经历也是这个世界的组成部分,我的经历应该被别人听到。

有一位法国评论家曾经说过一句话,“请让我们向波伏瓦致敬。因为她,这个世界上的女人,不管是在监狱里面,还是在头巾下面,她们都更清醒、更自由,也更有尊严了一点。” 缪伶超认为,“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波伏瓦以及和她一样的那些女性作家。通过她们这一代一代女作家不停的创作,去告诉这个世界,女性世界是怎么样的。”

结语:数字化时代,经典永流传

波伏瓦在1928年10月31日的日记中回忆道:“1926年……我开始记日记,但在圣热娜维耶芙图书馆弄丢了。不过我又重新开始写。”缪伶超介绍,手稿最后捐赠给了图书馆。2008年,波伏瓦的养女——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养女,是她一个很年轻的朋友——作为她的遗嘱继承人,决定要出版这本书,并在书中以长文导言回顾了波伏瓦与众不同的人生历程。

采访的最后,缪伶超总结说,“我心目当中的波伏瓦,是一个把写作和她的生存划等号的人。当她发现自己拥有自由的时候,一开始可能有点迷茫,但是她最终发现自己有了自由以后就只能创作。只有创作,没有其它,所以她后来把自己的整个人生,所有的精力和热情都投入到了文学和哲学和写作事业上。我觉得她是一个知行合一的存在主义者,一名伟大的作家。”

作者:李子木

终审:李丽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