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红书》译者周党伟博士:跨越山海,助力东西方心灵交流

作者:蓝有林   2025年04月02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近日,百道网从机械工业出版社了解到,被誉为“心理学十大天书”的《红书》,其中文版自2016年上市,八年多来一直备受读者推崇,每年都有较好的市场表现,常年位居心理学类畅销书榜前列,2024年更是在新媒体营销渠道火出圈。为深入了解《红书》中文版问世背后的故事,在作者荣格诞辰150周年之际,百道网与译者周党伟博士交流,一起探寻他与荣格的不解之缘。

《红书(精装)》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瑞士]荣格(C. G. Jung)原著;[英]索努·沙姆达萨尼(SonuShamdasani)编译
译者:周党伟
出版时间:2016年12月

阴差阳错:从农村少年到荣格学者  

周党伟踏上心理学研究之路,始于一场命运的“错位”。  

新世纪初,作为一名理科生,周党伟的梦想是学习凝聚态物理专业,然而高考后却被录取至应用心理学专业。“当时村里没人懂心理学,亲戚开玩笑说:‘学这个以后能坐在屋里算命,总比摆摊强。’”回忆起当时刚学心理学的窘境,他无奈一笑。  

进入河南大学后,周党伟发现心理学兼具文理属性:既有认知科学的实验范式,又需哲学思辨的支撑。这与他理科的逻辑思维和较好的文科基础倒也相得益彰。在河南大学图书馆,他饱览了冯友兰、叔本华、尼采等名家的哲学著作。“那些泛黄的哲学书像磁石一样吸引我,让我开始思考意识与现实的深层关联。”  

本科期间的学习和实习中,在接触了大量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的案例后,他却对当时的主流心理学产生质疑,意识到心理学还需要更底层的理论支撑,比如“不合理信念是如何产生的?”转而开始对精神分析感兴趣。于是在2010年,周党伟考入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继续追寻答案,这也为他转向荣格心理学研究埋下伏笔。 

但真的转折发生在2012年。一个机缘巧合,周党伟在帮助德国汉学家卫礼贤孙女放映卫礼贤传记电影时,偶然看到荣格手稿的权威整理者、学者索努·沙姆达萨尼教授接受采访的片段。“索努说:‘荣格不是神秘主义者,他的理论需要从科学史角度重新梳理。’这句话瞬间击中了我。”周党伟当即决定申请索努的博士项目。“我给索努教授发去邮件,没想到很快得到回复。他告诉我如何申请,并指导我写研究计划。最后博士论文题目就是《卫礼贤的思想传记》。”

在索努指导下,周党伟亲历了荣格手稿整理的震撼,也为他研究荣格提供了极大便利。红书原稿重达十斤,用中世纪花体字写成,夹杂着曼陀罗绘画和神秘符号。“荣格在1913年经历精神危机时,每晚记录梦境和幻觉,这些手稿被他称为‘直面无意识的实验’。”索努团队耗费13年(1996-2009)将手稿转化为学术出版物,期间甚至需要破解荣格自创的密码文字。

索努不预设立场,只呈现原始材料的文献考古方法,让周党伟受益至今。这段经历让他意识到,荣格被误解的根源在于文本的碎片化。“比如‘向死者的七次布道’章节,曾被孤立解读为神秘主义宣言,比如哈佛大学人类学家理查德·诺尔的著作《荣格崇拜》,批判荣格将心理学神秘化。但若结合荣格同期论文,会发现所谓的神秘主义只是他对集体无意识原型的隐喻性表达。”  

周党伟

红书翻译:在“背叛”与忠诚之间寻找平衡  

周党伟翻译红书的初衷,与索努教授整理荣格作品的初衷一脉相承——还原真实的荣格,破除人们的误读,这当中也少不了索努教授的支持与帮助。“红书不是神秘主义手册,而是一套科学化的人格底层逻辑。”

当然,荣格的书中充满了诗性、象征、隐喻和神秘主义色彩的表达,以及文化差异的消解。如何将这些内容转化为符合中文语境又不失原意的表达,成为最大挑战。“若完全直译,中文读者会如坠云雾;若过度意译,又会丧失学术严谨性。”为此,周党伟在核心正文采用直译荣格手稿的方式,尽可能忠实于原有风格;同时为了便于理解,他在索努教授的数百条学术注释基础上又增加了不少注释。因此也被人戏称,这是一本注释和前言比原文还要多的书。 

周党伟举例,荣格通过卫礼贤的译本,将“阴阳”“道”等概念融入心理学体系,扩展了“原我”(Self)理论,并将“原我”比喻为莱布尼茨的“单子”(Monad),意指既微观又宏观的存在。“过去学者多将‘Self’译为‘本我’ ‘真我’ ‘本质我’,但我根据物理学‘原子’概念,最终定译为‘原我’,强调其作为人格基元的科学性。” 

又如,荣格在描述“幻想材料”时写道:“the patient is integrating the same fantasy-material to which the insane person falls victim because he cannot integrate it but is swallowed up by it”, 直译应为“当病人正在整合相同的幻想材料时,精神病患者会成为幻想材料的牺牲品,因为他无法整合这些材料,而是被这些材料吞噬了。”但周党伟译为“当病人正在整合相同的幻想材料时,精神病患者会成为幻想材料的牺牲品。因为他无法整合它们,而是把它们整个吞下去。”“把被动句翻译成主动句是想突出精神病患者与这些材料的互动过程,从而使整个心理过程更加具象化。”  

 “人们常说翻译的评价标准是‘信达雅’,但有时为了让它符合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并很大程度上保留原意,就不得不背叛原文,这也被称为“译者的背叛”。当初卫礼贤的《易经》译本虽不完全‘忠实’,却成功传达了‘易经’的哲学精髓。荣格当时就是从中验证了他的‘共时性’原理——看似偶然的事件,实则有内在关联,从而认为人格的底层逻辑如同‘道’,既是宇宙的起点,也是个体心灵的归宿。”

长销八年:破解专业书的“出圈密码”  

作为一部学术著作,《红书》中文版并非一开始就被市场广泛接纳。

“自2016年出版一直到2022年,每年销量相对平稳。”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心理图书产品经理孙杨告诉百道网,为打破“高冷”标签,社里三级营销体系的各个团队探索出一条“学术下沉”路径:自2018年起,华章分社营销团队与周党伟博士通过连续39周的线上读书会,结合《小丑》《三十而已》等影视剧热点解读《红书》,并切入小红书种草平台打造“逛小红书读大红书”话题。转机出现在2020年,疫情催生更多心理自助需求,他们又借自媒体与近年热播剧《玫瑰的故事》《凡人歌》中的“中年觉醒”桥段,配文“荣格:人生的第二半程属于灵魂”等哲理金句,在小红书平台以“中年危机”等话题种草引流,解读荣格的“个体化进程”。到2023年,该书的年销量开始实现较大突破。

此后,营销团队与周党伟博士共创了“字典式阅读”“读图法”等红书阅读方法,在社交平台发起红书金句打卡等活动,多维度制造营销话题,借助达人力量,策划相关短视频和直播。全国多个商学院读书会、时尚名人开始发力推荐,更让该书继续破圈。

红书的热销,也伴随着质疑,知乎、豆瓣上有读者批评其“过度通俗化”或曲解了荣格。对此,周党伟坦言,“正如索努教授所说,别人对我们的误解,其实也是一种理解,关键在于激发读者自主探索。”

而令人头疼的是,《红书》畅销的同时也引来了盗版,甚至有正规出版社未经授权出版的山寨版,盗用索努的注释。“我们联合律师发起十余次诉讼,但拼多多等平台上19元的盗版仍屡禁不止。”周党伟苦笑,“唯一欣慰的是,更多的读者主动支持正版。” 

结语:架一座横跨东西方的心灵桥梁  

如今,周党伟正致力于更宏大的计划:筹建非营利组织“荣格心理学研究中心”,系统翻译《荣格与弗洛伊德通信集》等荣格作品,并推动红书“原稿复刻版”在华出版。“我的终极目标,是将荣格作品系统地引入中国,让读者看到心理学如何与《易经》《道德经》深度对话。”

机工社纪念荣格诞辰150周年系列活动将于今年陆续在全国各地展开,为此还为读者准备了“荣格阅读护照”,每到一站护照上都会加盖一枚独特的站点印章,护照内还预留了充足的空白页,供读者抄录书中的经典句子和段落。同时,还将从《红书》中选用荣格手绘曼陀罗插图,打造《红书》150周年礼盒,以期能更好地推动《红书》营销与荣格IP在国内的传播。

作者:蓝有林

终审:李丽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