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从瓷片到传奇:景德镇千年陶瓷的秘密在这本“最美的书”里找到了!

作者:韩蕾   2025年01月26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在2024年“最美的书”评选中,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捡来的瓷器史》以其独特的设计和深邃的内容荣获殊荣。该书由设计师韩湛宁与著名瓷人涂睿明联手打造,通过精选的十块古瓷碎片,串联起辉煌的中国千年陶瓷史。

《捡来的瓷器史》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
作者:涂睿明 著
出版时间:2024年09月

2024年“最美的书”获奖评语

这本书最引人入胜的当属那本小册子,它作为补充材料,犹如一把钥匙,为读者打开了深入理解书籍设计背后考量的大门,清晰地展现出本书设计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基于与作者、编辑深入的交流探讨以及合理的设计思路。设计师用十块捡来的不同形状的瓷片串联起书籍设计整体的视觉元素,来展开瓷器的历史。每一部分瓷片的图形和瓷器形制抽象成简约的轮廓,以局部现全貌。内文选择了极白色纸张,且手感温润,和瓷器主题相契合。封面采用了带有颗粒感的灰色特种纸,契合瓷器是由泥土经烈火的淬炼而成。书籍主体和小册子相结合让本书整体表达更完整,这两个部分材质和表达方式也有很明显的变化,一个是高光感的纸,一个是很有温度的书写纸。

书籍设计师

韩湛宁,著名设计师,策展人,鹤湖智库秘书长。现任深圳亚洲铜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创始人及创意群总监、中国出版协会书籍设计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故宫博物院客座研究员,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顾问,鹤湖智库秘书长。

设计理念:“熟悉加意外”

《捡来的瓷器史》的设计师韩湛宁,作品被多国博物馆收藏,迄今在国际国内荣获设计大奖逾两百项:其中包括德国红点奖“Best of the best”大奖、美国印制大奖班尼金奖、美国Mohawk Show全场大奖、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览金奖与银奖、“GDC 平面设计在中国展”银奖与优异奖、中国“最美的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等。还曾多次受邀参加英国、德国、美国、日本、芬兰、波兰等国际顶尖赛事与邀请展,2008 年作为中国设计师代表之一受邀参加英国V&A 博物馆“创意中国”大展。

韩湛宁对《捡来的瓷器史》选题及写作过程深感着迷。在设计之初,他就广泛阅读陶瓷著作,购买瓷片观察,咨询专家,力求形式与内涵融合,还多次与作者涂睿明深入交流,从瓷片、窑炉、泥料等,谈到瓷器的文化和历史。这些对谈被记录为别册《瓷与书》,书籍主体和小册子相结合,材质和表达方式也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高光感的纸,一个是很有温度的书写纸,使该书整体表达更完整。在设计制作过程中,韩湛宁团队面临诸多挑战:为复刻瓷器质感,寻找测试多种纸张材料;为保证60幅高清图片印刷质量,与印刷厂多次沟通;为融入瓷器历史文化元素,需深入研究确保准确……最终呈现了一本美观有内涵的“最美的书”。

在《捡来的瓷器史》中,韩湛宁以创新设计手法,沉浸式地呈现中国瓷器的美学与历史。封面灰瓷泥色特种纸的颗粒肌理与青黑釉色,彰显瓷器源于土、经火淬炼的本质,完美契合了主题。开篇拉页图表与后页目录,提供完整视觉化查阅功能,以简约符号贯穿全书,增强视觉连贯性,一图纵览宋元明清瓷器史,契合“捡来的瓷器史”主题。在材质的选择上更是深化意境:封面灰瓷泥色特种纸,内页极白特种纸,仿若瓷器形成过程;小册子哑光书写纸,呈现朴素质感。手工线装,使爬坡状书口似倒扣瓷片,寓意着历史层叠积淀。这些设计元素使《捡来的瓷器史》不仅是一本瓷器史书籍,更是一件饱含深韵的艺术品。

“最美的书”是书籍设计领域极具权威的奖项,其不仅是对书籍设计的认可,更是对设计工作的推动与提升,激励设计师们创作更多优秀作品,为社会增添美学与文化价值。未来,韩湛宁团队将与知名出版社、文化机构、艺术展览等合作,甚至跨界携手文创产品设计公司、科技公司,打造具互动功能的纸质书籍及周边,拓展书籍设计边界。

十块“捡来的”陶瓷发展史

著名作家、学者余世存评价说:“读涂睿明先生《捡来的瓷器史》,非常佩服作者的心思。从碎片上读出历史和整体,这是一种功夫。”涂睿明,一位杰出的陶瓷艺术家、文化研究者及作家。他的人生简单又丰富,简单到正如其微信签名,只有三个词:“读书、写字、做瓷”;丰富则是因为他曾作为中央财经大学的高材生,却放弃海关系统的稳定工作,毅然选择了另一条完全不同的路——陶瓷制作与研究。

涂睿明的工作室在景德镇昌江边,靠近浮梁古县,周围都是农田,农田里散落了许多历朝历代的瓷片。《捡来的瓷器史》一书正是源于涂睿明在河边散步时捡到的一块康熙时期的霁蓝杯子底。这个小小的瓷片,揭开了陶瓷史上的一个重要话题——造假,尤其是民国时期出现的“揭底”造假工艺,这种工艺巧妙地将新杯子与旧底部结合,让人难辨真伪。他回来写了一篇文章,写一个叫做“接底”的造假工艺。涂睿明便从这块捡来的瓷片出发,像拼拼图一样,把陶瓷史的全貌大概拼了出来。他说,“我一边捡瓷片,一边写,后来就写成了一本书。”

书籍作者

涂睿明,著名瓷人,陶瓷文化研究者、作家。长物居陶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致力于景德镇瓷艺复兴,传承传播传统陶瓷文化、美学,推动传统陶瓷艺术的当代转化。已出版《古瓷之光》《纹饰之美》《制瓷笔记》《制瓷笔记2》《瓷器里的文明碎片》。

陶瓷史史料相对稀缺,主要以宫廷档案为主,而民间文人的评价又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但陶瓷史的魅力就在于它尚有实物可以考证,那些流传至今的瓷器,成为时代的精确见证。传统上,陶瓷史多被写成断代史,只简单罗列各朝代的陶瓷特点,缺乏内在逻辑,给人一种偶然发生、各自独立的印象,因此读者看到的是“并列的历史”。然而,陶瓷史实际上是一部发展史,它有着清晰的内在逻辑和技术进步的脉络。

《捡来的瓷器史》以十块捡来的瓷片为引,以工艺发展为脉络,创造性地将历史叙事与美学欣赏相融合,勾勒出陶瓷发展史上的十个关键节点,描绘出一幅横跨千年的景德镇陶瓷工艺史、陶瓷文化史和陶瓷贸易史的漫漫长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中国陶瓷技术持续推动的发展历程,理解其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变,以优美的文学笔触让千年瓷都的形象穿越历史的沧桑跃然于纸上。

工艺+文化“两条腿走路”

过去的陶瓷史专业书籍往往晦涩难懂,难以吸引普通读者,更多地是被当作参考资料。市面上的陶瓷书籍要么忽略了技术细节,只写历史和鉴赏;要么过于技术化,深入探讨化学成分;要么不涉及艺术和美学,只关注收藏升值。这使陶瓷爱好者很难找到既好看又有深度的入门书籍。涂睿明认为,陶瓷史的研究,本质上就是要让工艺和文化“两条腿走路”——因为“工匠无法著书立传,文人不懂制作工艺”。因此,涂睿明基于自己对陶瓷的热爱和丰富的制瓷经验,撰写了这本书。在该书的出版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韩湛宁和涂睿明之间还多次进行了深入的对谈,也被记录为别册《瓷与书》附在其中,使书籍整体表达更完整,为读者了解瓷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陶瓷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它连接了几乎所有领域,比如唐代许多书法作品就保留在陶瓷上。这也正是陶瓷有趣的地方,如果了解陶瓷史,你就可以跟生活发生更密切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也反过来会改变你的生活——你选择的器物也在塑造你。台湾建筑设计师汉宝德在其文章《美,从茶杯开始》中说,美学训练的本质是欣赏好东西,并与之建立联系。为什么从茶杯开始?因为它是日常生活中最频繁使用的。好的器物不仅是在为我们服务,它们还能参与并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参与塑造和影响你的过程。

《捡来的瓷器史》虽然通俗易懂,可读性强,但实际上,书中包含了涂睿明深刻的学术见解。比如关于元青花的诞生,人们普遍认为它代表了一种更简单的技术,但从工艺的角度来看,青花瓷工艺是一个“分水岭”,它设立了一个“特别高的门槛”,从此把“景德镇窑和其他窑口区分开来”。他以现代手机技术的发展为例,强调明明是技术进步使复杂产品能够大规模生产,而并不是说“元青花”的制作就更简单——“就像如今手机的产量这么大,是因为智能机的制作更简单吗?”

涂睿明还纠正了一个广为流传的误解。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描述制瓷工序时提到“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这句话常被误解为制瓷需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但实际上,这里指的是分工的细化,而非工序的细化。涂睿明的经济学背景使他能够指出分工的细化与工序的细化有本质区别,类似于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所阐述的,一个工人完成一根绣花针可能有十道工序,但如果十个人每人只完成一道工序,生产效率将大大提高。他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书将逐渐影响学术界的认知,为陶瓷史的研究提供新视角和新价值。

“景德镇是一所大学”

景德镇,是中国陶瓷之都,其影响力遍及全球。在工业革命前,景德镇的瓷器统治了世界市场两百多年,其文化价值远超想象。在景德镇陶瓷史的发展中,成为皇家垄断性资源的时刻是其关键转折点。这一变化发生在明代早期,当时新皇登基后,下令停止了所有窑口生产,第二年,只有景德镇被允许恢复生产,其他窑厂均未被提及。这标志着景德镇成了垄断级的宫廷供应商,或者说是皇家御窑厂。

景德镇的陶瓷工艺对整个瓷业的变革影响深远。在中国的众多著名窑口中,景德镇无疑是当之无愧的老大。但你能想象到这里“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巨大差异到底有多大吗?涂睿明将陶瓷发展史类比为从小学到博士的教育进程。如果元代可以被视为一个分水岭,类似于“高考”。那么,在这次“高考”中,只有景德镇“考上了”,而其他窑口几乎都“辍学”了,极少数存活下来的也仅维持在高中水平(如德化窑)。而景德镇却在接下来的几百年里,不仅完成了大学、研究生、博士的学习,还最终成长为了一所“大学”。而其他任何一个窑口,即使是最好的高中生,也无法与一所“大学”相提并论。

中国瓷器影响世界

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官窑、民间力量和贸易是推动陶瓷史发展的三个重要力量。官窑代表了皇家的推进,民间力量体现了地方特色和市场需求,而贸易则连接了中国与世界,使得中国瓷器的影响力遍及全球。通过瓷器,中国的文化、技术和美学理念得以传播到世界各地,影响了全球的陶瓷制作和审美趋势。

在技术上,涂睿明认为:“陶瓷工艺其实是工业革命之前,人类发明的最顶尖的科技”。李约瑟《中国科技史》里有一卷就是讲陶瓷。陶瓷,还是全世界古代大宗商品贸易总量排名前三的商品。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发明的材料寥寥无几,而瓷器就是其中之一,而且它在今天仍然是人类社会日常使用的最顶尖的材料。在美学方面,几乎所有世界著名品牌都是从仿制青花瓷开始的,这种影响横跨欧洲、中东到亚洲,拥有超过两三百年的全球化流行历史。在文化传播方面,中国瓷器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许多欧洲贵族在中国定制家族徽章等瓷器,这些外销瓷大量生产,保留了大量西方的文化信息,成为极佳的文化载体。

简约VS复杂,各有各的高级

现代人普遍认为简约设计更高级,但这种观点忽略了复杂性本身所蕴含的高级感。在讨论雍正和乾隆的审美时,我们发现乾隆的审美被误解为农家乐风格,但实际上,乾隆的审美是视觉经验的积累,大家看到的很多东西都是其“炫技”的作品。涂睿明强调,简约和复杂各有特点,乾隆时期的陶瓷工艺几乎尝试了所有可能的手艺,为现代陶瓷的精致复杂提供了基础。陶瓷工艺之所以被认为是人类手工艺的巅峰,是因为它能够模仿各种材料和工艺。乾隆时期,陶瓷工艺就能够模仿大理石、绿松石、木、铜、金等材料,甚至模仿竹雕等工艺。在上海博物馆,有一个橱窗专门展示乾隆时期模仿各种材料的陶瓷作品,其中一件看似木碗的瓷器,实际上是陶瓷制品,展示了当时陶瓷工艺的高超。

韩湛宁认为,中国瓷器的色彩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它们还承载着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审美理念。白釉出现于北朝,北齐范粹墓出土的白瓷,是中国至今所见的最早的白瓷。蓝色在瓷器中的运用可以追溯到元朝,当时从西亚进口的钴料使得景德镇能够制作出霁蓝釉色。青色是瓷器上最初的釉色之一,商周时期的原始瓷便以青釉覆盖。红色釉料的烧制在历史上是非常困难的,直到明朝永乐年间才成功烧制出红釉。粉青釉是青釉的一种,以其柔和的色调而著名。多彩釉色的发展体现了中国瓷器工艺的高超技艺,如钧窑瓷器釉色变化莫测,明清时期的斗彩和五彩瓷器展现了丰富的色彩运用。

在涂睿明看来,审美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与个人的文化背景紧密相关。瓷器既有平面装饰也有立体雕塑的特性,承载着丰富的工艺和历史文化信息。许多人在博物馆中匆匆一瞥,对瓷器有一种敬而远之的距离感,不知道如何欣赏。只有当瓷器与我们的生活发生联系,我们能够更多地观看、使用并了解其背后的文化、美学信息时,我们的审美体验也会更加深入和丰富。

从近代的衰退中谋求复兴

近代以来,中国瓷器业经历了显著的衰退。这一衰退始于乾隆晚期,延续至民国时期,最终导致中国瓷器业在全球市场中地位的下降,甚至退出了主流市场体系。衰退的主要原因是欧洲瓷器业的兴起和工业化进程,中国瓷器业还走在“土路”上。民国时期,尽管国货运动兴起,但西方产品已形成压倒性优势。改革开放后,中国本土工业化产品获得新生,如潮州、醴陵等陶瓷产区获得发展。尽管手工艺作为一种生产方式正逐渐被现代化工业生产所取代,但它在文化和艺术领域重新获得了价值和重视。

陶瓷在整个人类文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科技史、贸易史、文化史,还是艺术史。涂睿明的《捡来的瓷器史》深刻地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这本书带领我们进入一个开放、多元、创新的陶瓷新世界。景德镇的变革,尤其是年轻艺术家个性化作品的兴起,证明了个人创新表达的力量。陶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已经开始重新焕发活力,展现了中国瓷器业在新时代的生命力和创新精神。

作者:韩蕾

终审:李星星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