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中国儿童文学的璀璨星河中,郑春华的作品以亲切、明朗、温馨和幽默的风格,温暖了无数孩子的童年。其中,《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更是伴随了80、90后的成长。郑春华以其低调内敛的个性和热情温暖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又一个充满爱与智慧的儿童世界。近期,她带着新作《漂亮妈妈美绘本》,回归创作初心,重返幼儿文学园地。
《郑春华漂亮妈妈美绘本(套装三册)》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海燕出版社
作者:郑春华 文;左兔图
出版时间:2024年02月
“漂亮妈妈”系列绘本延续了郑春华幼儿文学的特有光彩,以活泼灵动的文字与轻盈鲜亮的画面有机结合,描绘日常生活中丰沛的趣味,也渲染角色之间温柔的情谊。每个充满爱意、心灵手巧、追求梦想的妈妈,都是孩子们心中的“漂亮妈妈”。
——谈凤霞(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郑春华,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多年畅销,已成为中国优秀原创儿童文学典型的代表作之一,由它改编的同名动画片风靡全国,深受孩子们喜爱。她的作品曾荣获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中国分会(CBBY)“小松树”奖、中国国家图书奖、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等多种奖项。
1990年起,郑春华就开始创作《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系列,该系列不仅成为了她的代表作,发行量更是创下了当时幼儿文学作品的高峰。实际上,郑春华最初的创作,是写儿歌和儿童诗。郑春华早期有本获奖作品——《圆圆和圈圈》,现在就在幼儿园的教材里,里面还有一首儿歌《轻轻跳》,是小学一年级的教材。在《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之前,郑春华还写过《紫罗兰幼儿园》《贝加的樱桃班》等生活故事。提起她的作品,郑春华如数家珍。她说,《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带给她的最大收获,就是大家的喜爱和认可使她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1981年,郑春华调入少年儿童出版社担任编辑,并得到了朱庆坪、鲁兵等一批老前辈的悉心指导。当时,编辑团队刚刚组建,作者稀缺,面对这种情况,社里就鼓励大家自己写。“我觉得生活故事、儿歌、童话要有一个比例”,郑春华说,但是写童话的人很多,写生活故事的人却很少,而且很多生活故事总是说教性的,“不好玩”。她认为儿童文学应该回归儿童,让他们感到快乐。那时也没有现在这么多引进版的儿童书。郑春华就尝试自己写,从自己与儿子日常的相处中积累素材,于是《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就诞生了。这部作品的成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也曾遭遇过多次退稿。后来才慢慢有编辑、导演找过来,然后获奖、拍动画片,逐渐发展成两三百个系列故事。一路走来,虽然也曾有过反对的声音,但更多的是同行和读者的认可和鼓励,支持她逐渐成长为今日的郑春华。
郑春华说:“在我的作品中,我更倾向于用孩子的故事来启发和教育大人,而不是一味地说教。孩子们的生命中有许多感动我们的地方,所以我的作品更多的是传递我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就像我的《漂亮妈妈》,我并没有意图去教育孩子们什么,而是通过作品传达出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
《漂亮妈妈》这部作品是郑春华在英国陪读女儿留学时候写就的。她观察到,与英国女性相比,中国有些女孩在追求美的过程中有一些扭曲的观念,比如过度减肥不吃饭。英国街头看到的女性都很饱满,有各种各样的体型,各种各样的打扮,体现出生命的活力与丰富。在英国期间,郑春华与一群中国家长共同生活,其中一位“漂亮妈妈”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位妈妈曾经是平面模特,还是一位化妆品设计师,同时在家庭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这让郑春华认识到,我们中国的现代女性应该追求的是一种全面的美,不光是外表的美丽,也包括精神和经济的独立。
《漂亮妈妈美绘本》中的女主角也是这样,不仅擅长家务,还有自己的事业,丈夫也积极参与到家庭事务中。郑春华期待看到女性可以在事业和家庭中找到平衡,期待男性也能够承担起家庭责任。真正的美应该是内在的,是不为了他人的目光而活的,是做自己。不管是全职妈妈还是职业女性,每个人都应该有权选择自己最舒适的生活方式,而不是由社会舆论和旁人观点去导向、去绑架,甚至使女性审美走向病态和羸弱。每个人都应该追求自己的价值观,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自己独特的痕迹。同时,“也希望每一个孩子,不要做妈妈的宝宝,不要做爸爸的希望,去做自己,去做自己希望的、喜欢的样子。”
郑春华长期深入幼儿园,关注幼儿心理、语言和行为特质,以儿童的视角思考和描绘世界,用孩子的口吻讲述故事,创作出既具时代性、艺术性,又易于幼童吸收的作品。她以浪漫幽默的笔调,将故事性、游戏性和童真童趣融为一体,展现家庭生活的温馨与浪漫。以上所有的这些生活体验和想法,最终催生出了《漂亮妈妈美绘本》。
《漂亮妈妈美绘本》有三册,在《超人、巨人和仙女》中,爸爸和女儿不喜欢吃蔬菜,而一个充满爱意的妈妈巧妙地用她的智慧和爱心,将家庭的日常琐事转化为一段充满奇幻色彩的冒险,让他们仿佛变成了超人、巨人和仙女,享受着幸福快乐的生活。《放满口红的梳妆台》讲的是漂亮妈妈有一张给外婆的大梳妆台,上面摆满了她为外婆设计的口红,郑春华用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情节,向我们传达了亲情与关爱的力量,还有外婆和漂亮妈妈欣赏美的传承。而《迎接中国年》,讲了在一个临近新年的早晨,眯眼爸爸提议在院子里喝早茶,一家人无意中发现并收留了六只流浪猫,和它们一起过年的故事,传达了善良与同情、家的温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
创作一部作品,就像培育一束花、一株苗。郑春华的作品语言流畅明快,风格纯净灵动,体现了幼儿文学“浅语艺术”的精髓,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充满想象和情感共鸣的阅读体验。书中的插图色彩柔美、细节丰富,每一页都充满了故事性,让人不禁被深深吸引,乐在其中。
郑春华认为纯粹性是儿童文学作者必须具备的特质。“我没法不‘下生活’就写作。”她说,“在我理解孩子们的过程中,我感到他们仿佛来自另一个星球,我们无法仅凭自己的地球经验去想象他们的世界,我没有能力仅站在成人的视角去理解他们。因此,我必须具备一种特殊能力才能进入他们的世界——那就是我的纯粹性。我需要洗净成人世界的尘埃,屏蔽现实生活中的复杂,回归到一种单纯的状态,才能与他们对话,才能真正听懂他们。”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最初更多来源于我自己的生活,是我在生活中获得的创作灵感。”郑春华提到,《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太出名了,以至于她的其他作品都被它的光芒掩盖了。无论是关于小学生的还是幼儿园的,她都会深入生活去体验。2019年,她就是在上海的一家幼儿园创作完成了《棒棒小五班》。她进入到小五班,跟孩子们生活在一起,作为一个旁观者跟他们一起活动、交流。“在这期间,我能看到老师们作为教育者可能看不到的东西。”她说,“老师关注的是全班同学,我会特别关注一些我感兴趣的孩子。我也会和老师交流,告诉他们我从孩子身上看到的不同于他们观察到的东西。老师们也会和我分享他们的工作经历。”
郑春华说:“作为一个当代作家,要写出当代孩子的生活痕迹,最起码要知道现在孩子们在讨论什么、说什么、对什么感兴趣。”
在郑春华成功的背后,是她不断探索和挑战自我的精神。她写了很多优秀的作品,《紫罗兰幼儿园》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圆圆和圈圈》获上海儿童文学园丁奖。《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更是获奖无数。但要问她最喜欢的是哪部作品,她却说:“我不能说我最喜欢哪一部,因为我喜欢挑战自己,不喜欢停留在舒适区。我最喜欢的总是下一部作品。”
除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郑春华还创作了《非常小子马鸣加》系列,该系列被收录于上海的语文教材中。她强调,这个系列的文字是优于《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因为它是专门作为书籍来创作的,而“大头儿子”的故事则更多是作为动画剧本来编写的。她广泛关注社会问题,积极探索不同题材,比如离异家庭、农民工的孩子,以及一些有特殊问题的孩子,这些故事对她来说很有挑战性,也更加深了她对儿童文学的理解。虽然她更擅长描绘男孩的世界,但在《小饼干和围裙妈妈》中,她却试图讲述了一个关于女孩的故事。在创作《一个姐姐和两个弟弟》时,是一个邻居女孩的故事带给她的启发,试图探讨离异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女孩的父母离婚后,她随父亲搬走,后来偶然在文具店遇到她,发现女孩也依然是积极而美好的,好像父母离婚似乎并没有给她留下明显的痕迹。《摸不到的小恩》来源于两则真实新闻:一则是关于一个六岁的孩子去世前与母亲讨论关于捐献器官的对话。另一个故事发生在英国小镇,一个一岁半的男孩不慎落水去世,第二天,失事的小桥上放满了鲜花、礼物、玩具,来祭奠这个小孩。郑春华写“小恩”与需要眼角膜捐助的“一朵”之间的温情故事,探讨了生命的价值和传递希望的主题。
郑春华说,“我希望通过我的作品拓宽孩子们的视野,让他们看到更广阔、真实的世界。我也希望我的作品能够呈现儿童的内心世界和需求,让成人更好地理解和感知孩子,而不是简单地打着爱的旗号去给予。”
在聊到中国儿童文学的未来趋势时,郑春华坦言,自己并未思考过这一话题,而是将精力集中在个人创作上。“我看很多书,但主要是成人文学,特别是翻译小说和爱情题材。我不太关心市场,而是埋头写自己的作品。”
郑春华的作品通常需要很长时间的构思。在动笔之前,她会先想清楚要如何写得与过去不同,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想传达什么信息,想告诉孩子们什么,然后她才会开始写作。“我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作品上。创作遇到瓶颈或需要灵感时,我可能会看书或上网查找资料,比如植物知识或当下流行的游戏等。”
对于有志于投身儿童文学创作的年轻作家,郑春华基于自己的经验给出的建议是:不要将儿童文学创作作为单纯的谋生工具。只有真正热爱这个领域,才能够抵御外界的诱惑,专注于写作。她说:“在我近40年的创作生涯中,面临过很多诱惑,但我始终坚持作品本身的价值,反对将作品商品化。作品就是作品,它不应该被转化为商品。”
前段时间,央视少儿节目主持人董浩在短视频中问候“80、90 后的你们过得好吗?”引起17万80、90后集体泪目。同样,郑春华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成长的记忆。在被问及对这一代人有什么寄语时,她说:
去校园活动时,我多次遇到了很感动的场景。我意识到,我的作品成为了他们童年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天放学后孩子们都会守在电视机前观看。我甚至曾经遇到过一个男孩,在他五六岁时,他在医院住了整整半年,是《大头儿子小头爸爸》陪着他,妈妈为他找来了我所有的书,在那个艰难时刻给予他慰藉,甚至改变了他们家的氛围。还有一次,一个小孩递给我热腾腾的茶叶蛋,说是他妈妈让他给我的,因为我是他妈妈小时候的偶像。
我想对这些孩子们说的是,非常感激我塑造的这么一个文学作品形象,能够深植在他们心里,并且通过他们保存下来。好像是1970到1990这一代人给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注入了生命,让他们活到了今天。我也希望,如今已经成为大人、父母的这一代人,能够将作品中小头爸爸和围裙妈妈的积极乐观的亲子相处方式,多多少少地融入到他们今天的家庭教育中。现在的孩子面临的压力太大,幸福感也太单一,我希望当年的孩子们能够牢记自己的童年,并以此来与你们今天的小朋友相处。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