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以“品牌赋能出版——创新·创意·创造”为主题,中国—东盟图书文化周组委会、广西出版传媒集团、百道网携手在广西南宁联合举办“2024出版品牌影响力大会”。
此次大会上,与会嘉宾交流和探讨了品牌建设的价值与意义,品牌的垂直深耕、融合发展、IP拓展与跨界探索,展现了从引进到原创,从国内到国际,从图书出版到创建社区平台,全面塑造品牌、传播品牌,以及从读者中来,到读者中去,出版方与用户共建品牌、共同成长,打破传统产业圈层,探索品牌出版新生态、新模式等的经典案例与实践经验。
为了让更多行业人士了解到不同出版机构出版品牌建设和发展的现状及成功经验,进一步关注品牌繁荣的行业意义、探讨出版企业的品牌化发展路径、了解出版品牌发展的方向与趋势,百道网将陆续刊发本次影响力大会上的嘉宾致辞及主题演讲内容,以飨诸位。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黄轩庄在本次大会上作了《以内涵提升推动品牌矩阵建设》为题的主题演讲,分享了广西师大社集团品牌建设与发展的三个阶段和三方面体会。以下是主题演讲全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轩庄做主题演讲
尊敬的书林理事长、震宁主任,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出版界的同仁们:
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和百道网提供了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与大家交流,向各位同行学习。
在行业和读者的认知中,广西师大出版社算是一个品牌出版社,如果说广西师大出版社在38年发展历程中有成功之处的话,实施“跨地域发展”和“品牌化发展”方略是其重要方面。回顾我们的品牌建设和发展历程,我想,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2009年,这是我们品牌建设的初期,这个时期我们的品牌化发展,主要体现在“丛书类”品牌的塑造上,比如:抗日战争史丛书、跨世纪学人文存丛书、新世纪学人文存丛书等。第二个阶段是2009年到2014年,这一阶段主要是在前期品牌建设的经验基础上,正式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探索出版品牌和文化品牌的建设,比如“新民说”等。第三个阶段是从2015年至今,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品牌化建设全面拓展,从出版到书店、知识服务、国际传播、全民阅读、文创等方面,初步建立起了我们的品牌矩阵,魔法象、神秘岛、新儿童、纯粹、大学问、文学纪念碑、艺术之桥、独秀书房、山水阅读等等。
纵观这三个阶段,虽然我们的品牌化建设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但有一个理念贯穿始终,那就是坚持以内涵提升和延伸推动品牌发展,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实现了从单一的丛书类品牌向出版品牌、从出版品牌向文化品牌的转型升级,逐步形成以出版为中心、以文化为场域的品牌辐射力,多元立体的品牌矩阵初具雏形。回顾这一漫长的实践过程,我们深知,品牌化发展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较好的规划,需要有人才的支撑,更需要长期的坚持。我今天所说的只是我们的一些探索与体会,总结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我们始终注重品牌价值的塑造。在找准品牌定位的基础上,通过横向文化赋能、纵向深挖资源等方式持续丰富品牌内涵,提升品牌影响力。出版品牌的价值,它不仅体现在有众多高品质的好书作为支撑,更重要的是它所承载的文化价值观,通俗地讲就是品牌的调性,或者说品牌的“性格”,我们认为这是出版品牌能够引发读者共鸣、激发读者向往的重要因素。
“大学问”品牌调性的确定可谓一例。“大学问”是我们在2019年才开始打造学术出版品牌,目前已取得较好的成效,它聚焦文史哲方向的学术出版,最大的特色就是专业化与通俗化相结合、学术性与普及性相结合(这也就是它的调性)。品牌创立以来推出的100种学术类图书,例如《现代中国的形成》《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等,不仅以深厚的学术价值赢得了专业学者的肯定,还以通俗易懂的良好可读性获得了不少普通读者的赞誉。前不久,"大学问"品牌出版的《大宋之变》(北大赵冬梅教授著)荣获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谱及读物奖是其代表。
我们依托出版社在历史学领域的既有出版优势,通过深挖出版资源、完善产品结构、强化精准营销等举措,持续丰富“大学问”品牌的内涵,可以说,“大学问”品牌的运营,既是我们在推进学术出版专业化、精细化、大众化、普及化上的重要举措,也是我们以深挖资源促进品牌价值提升的有益尝试。非常荣幸,“大学问”这次能够入选“2023—2024年度出版品牌·学术与专业类”名录,感谢组委会以及广大同行和读者对我们的信任,我们将继续努力把“大学问”这个品牌办好。
第二方面,我们注重品牌的差异性建构和创新力集成。通过读者群体细分、品牌风格异构、独特视角表达和热点事件追踪等方式促进品牌差异化发展,增强品牌的创新力,为构筑品牌矩阵奠定良好基础。品牌的差异性,其实也就是品牌的个性,但“差异性”还有另一个层面的内涵,就是出版社在确立品牌个性和构建品牌矩阵方面,“差异性”有“差异化”的意思。“差异性”意味着出版社内部的区分,即子品牌图书与母品牌图书要有一定区分,子品牌与出版社的其他品牌甚至整个出版社品牌之间也要有一定的辨识度。
我们2015年在童书板块推出了两个子品牌“魔法象”和“神秘岛”,它们就是以读者群体细分和品牌风格异构为特点的“差异化”品牌。“神秘岛”的图书更偏向儿童文学、新知科普、传统文化类产品,我们内部称为青少图书出版分社;而“魔法象”则更偏向以绘本、故事书为媒介进行人文启蒙,特别是出版了一些大人也可以读的“跨界”的图画书,更彰显成长与启蒙的接续性,我们内部称为儿童图书出版分社。这两个品牌,从图书的选品到装帧设计,再到宣传推广模式、路径,都呈现明显的“差异性”。
说到品牌的创新力,我们认为,这是品牌发展壮大的源动力,特别重要。品牌的创新力不仅表现为一种前瞻性、预见性,也表现为与时俱进、革故鼎新的创造性,选题的新颖、内容表达视角的独特、图书设计的不同寻常、文化活动的别出心裁等等都是创新。2016年7月,我们的“新民说”品牌打算引进《鲍勃·迪伦诗歌集》,在版权谈判过程中,迪伦于当年10月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集身价倍增,幸运的是我们最终拿到了版权并顺利出版。在这套书的装帧设计上,我们别出心裁地为它选择了“薯片袋”这一有着强烈美式风格的创意包装,并把首发式放在了象征现代城市消费文化的便利店举行,同时还与互联网音乐平台合作,制作多个迪伦相关专题同步宣传,等等。在这个案例当中,品牌的创新力不仅体现在迪伦意外获得诺贝尔奖之前我们就制定了引进计划这样一种前瞻性和预见性,而且更多地表现在引进出版之后独特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创新性设计和营销呈现上。品牌的差异化发展和创新力集成,推动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出版品牌,为我们推进构建品牌矩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方面,我们注重品牌的理念融合与文化价值拓展。出版品牌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其明确的定位,更在于其是否有良好的包容性、发展性,以共同价值观为核心、以文化为纽带、以科学新技术为支撑实现不同类型品牌的有机融通,以出版主业积累的海量文化资源为基础不断拓展各品牌的文化价值,从而构筑起多元立体的品牌矩阵,形成以出版为中心、以文化为场域的品牌辐射力是我们在探索的路子。在广西师大出版社拥有的各类品牌中,无论是出版品牌、国际传播品牌还是全民阅读和公共文化服务品牌,都有一个贯穿其中的理念体系或者说价值逻辑,那就是我们广为流传的理念口号——“为了人与书的相遇”。这句口号,至少包含了两个环节、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做好书,多出高品质的图书,这些主要由出版品牌来承载;二是做好出版后服务,为阅读和文化交流传播创造条件、提供支持,这些主要由全民阅读和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来承载。这些品牌的最终目的,是为广西师大出版社“开启民智,传承文明”的出版理念赋能,也是推动这一出版理念的落地。更多的读者、活动参与者认同出版社的文化理念、文化情怀,自然会支撑出版社图书的市场表现,自然也会推动全民阅读事业的发展。
说到出版品牌的文化价值拓展,大家会想到当前较为时兴的文创产品问题。出版社有丰富的内容资源和品牌,为开发文创产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们去年也新推出了“阅·见”文创品牌,成立一年多,就已推出了60多种产品,其中最畅销的卡夫卡签名刺绣托特包,已经卖出了3万多个,不但带动了相关图书的销售,而且卖包包的利润比卖书的利润高多了,编辑们对此也很受触动——出版资源、出版品牌该如何转化为文创产品与品牌?这应该是出版融合发展要直面的重要问题。我们的看法是:品牌的文化价值拓展极为重要,它是可以创造商业价值的。我们社“出版+文化”和“文化+出版”发展策略也激活了“出版+文创”的发展思路,通过两种不同的技术路线在实现着出版品牌的文化延展。
正是依靠品牌具有的价值观支撑和持续的文化价值拓展,我们逐步构筑起多元立体的品牌矩阵,初步形成了以出版为中心、以文化为场域的品牌辐射力,这是我们出版社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方面,也实现了今天大会的主题"品牌赋能出版"。
以上就是关于广西师大出版社在品牌建设方面的一些探索和体会,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也希望能够向兄弟单位多学习交流,一起做好出版品牌、文化品牌,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